技法指導
札記是指讀書時摘錄的要點、心得或隨筆記事等文字。札記的形式多樣,沒有主題和內(nèi)容的限制。寫札記時應注意:
一、選準觸發(fā)點,以感受為核心
寫作札記一定是作品中有觸動我們內(nèi)心、引發(fā)我們深思的內(nèi)容,即“觸發(fā)點”?!坝|發(fā)點”就是作品與我們心靈對話的橋梁。因此這個觸發(fā)點非常重要,它可以是某一作品中觸動我們的一個藝術形象,也可以是某一情節(jié),還可以是某句話。
寫作札記,一定要以自己的感受作為核心,感受就是我們所寫札記的中心論點,分析挖掘作品就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例如有同學就以《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臥軌自殺這一情節(jié)為觸發(fā)點,通過分析安娜命運悲劇的根源,論證社會制度對個體命運的制約。
二、結合個人體驗,以情動人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痹泴懽饕鄳绱?,我們需要展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理解。例如,有同學對《簡·愛》中簡·愛對自由與尊嚴的堅持表示贊同時,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表達對獨立精神的贊賞和向往。這種個人化的解讀使我們寫出的札記更具有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感悟。
以情動人的關鍵在于引起共鳴,而要引起共鳴,我們就需選取人類情感的共通點。例如有同學選取戰(zhàn)爭、愛情和人生意義等主題時,通過對列夫·托爾斯泰《戰(zhàn)爭與和平》中人物命運的分析,以此來表達對這些主題的見解,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深刻理解,創(chuàng)造性思考
正如歌德所言:“經(jīng)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因此我們必須細讀文本,不僅要看到“紙面之上”,還要看到“紙的背面”。這就要求我們對故事發(fā)生的歷史、社會背景、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等要有透徹的了解。寫作札記不是對文本的復述,而是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礎上,挖掘其深層含義。例如有同學在分析《了不起的蓋茨比》時,除了對蓋茨比的愛情悲劇進行描述,還剖析了他美國夢的幻滅,從而進一步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
寫作札記時,我們還應多維度、批判性思考。例如有同學在分析卡夫卡的《變形記》時,深入思考推銷員格里高爾變成一只大甲蟲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思辨探究能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意義。
四、形式多樣,自由表達
札記的寫作應鼓勵自由表達,不拘泥于傳統(tǒng)格式,以使札記更加生動有趣。札記的形式多樣,內(nèi)容廣泛,我們可以從名家的寫作中汲取經(jīng)驗,為我們札記的寫作提供思路。例如,我們可以借鑒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到燈塔去》中對時間和記憶的探索,以一種流動的、非線性的方式來組織札記,打破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為自由和富有詩意的表達形式。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狄更斯的小說反映了工業(yè)革命時期急遽變革的英國社會的風貌;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深刻地揭示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道德困境和精神危機;莫言的作品以其鄉(xiāng)土氣息和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展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村社會的變遷和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對歷史、文化和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這些作品表現(xiàn)了不同的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特點,體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
任選其中一位作家的作品,寫一篇讀書札記。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優(yōu)秀習作
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尋找人性之光
成紫涵
狄更斯的《雙城記》創(chuàng)作于英國資本經(jīng)濟發(fā)展時期。當時的人民受到資本家的欺壓和剝削,生活艱苦,暗無天日。然而,看似平靜的生活下卻暗藏著革命的星火,當時的英國社會正處在爆發(fā)一場社會大革命的邊緣,這時的英國與18世紀末的法國社會現(xiàn)狀相似,狄更斯希望通過兩座城市的對比,給英國社會帶來一些警醒和勸誡。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不僅預示了小說的復雜性,更反映了狄更斯對當下時代的復雜情感。狄更斯從小在貧困中長大,對底層人民的苦難有著深切的同情和理解,渴望和平。對于貴族階級和社會底層平民之間的沖突矛盾,人道主義思想就是狄更斯提出的解決之道,他希望統(tǒng)治者在解決社會矛盾和人類矛盾時,不是通過戰(zhàn)爭,而是用博大的胸懷去正視問題,解決問題。
《雙城記》中的馬奈特這個角色很好地詮釋了狄更斯主張的人道主義思想。馬奈特的人生無疑是一個悲劇。他對慘遭蹂躪的農(nóng)民少女所受的迫害深表同情,對侯爵兄弟的暴行義憤填膺;他上書法庭,控訴侯爵兄弟的罪行,剛正不阿;他在獄中幫助獄友治療疾病,在出獄后摒棄了與侯爵的深仇大恨,同意女兒露茜與仇人之子結婚。馬奈特不斷與自己屈辱的過去進行對峙,與自己內(nèi)心的陰暗面作斗爭,試圖直面自己的痛苦,這體現(xiàn)了他的心胸的開闊和堅韌的意志。
狄更斯對馬奈特的做法非常贊賞。狄更斯所倡導的人道主義正是寬容而且講道理的。雖然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但不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更不贊同假借革命來完成復仇。他想通過對馬奈特這一人物的描寫告訴那些在苦難中的民眾要學會自我救贖與拯救,不能留在痛苦的回憶里茍延殘喘。
狄更斯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傳遞了一種社會理念,即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暴力而是愛與寬容?!峨p城記》以其犀利的語言和深刻的人物刻畫,讓讀者看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激蕩,以及在革命烈火中依然閃耀著的人性光輝。這部作品不僅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反映,更是對人性本質(zhì)的追求和對改革的深刻總結。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狄更斯所提倡的人道主義思想具有的局限性。它雖然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價值,但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時,其理想化、調(diào)和性的構想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面對當今復雜社會現(xiàn)狀,我們在繼承和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也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去探索解決社會矛盾和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新路徑。
【湖北荊州市光睿高級中學高二(2)班】
點評
這篇作文準確地把握了《雙城記》創(chuàng)作時期的社會背景,為理解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基礎。作者將《雙城記》的文學價值與社會意義相結合,展現(xiàn)了作品在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探討人性本質(zhì)方面的深刻性。最后立足現(xiàn)代視角,呼吁我們在繼承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需要發(fā)展和辯證地看待問題,尋找解決社會矛盾的新方法。作文的語言流暢,能夠很好地傳達狄更斯作品的文學性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