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假努力”的行為,這種現(xiàn)象背后是哪些心理在作怪呢?
象征性行為和“立人設”
社會心理學家歐文·戈夫曼曾提過,人們常常通過各種象征性行為來塑造和維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他將這些互動行為區(qū)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是指與他人面對面時所展示的形象,而后臺是指幕后的準備和練習。
帶課本回家,在桌上放滿學習資料,努力營造拼命學習的氛圍……也許你潛意識中認為自己需要展示出這種刻苦學習的前臺行為,以獲得同學或老師的認可——畢竟大家都在“卷”,哪怕是做個樣子,咱也不能落后呀!
這類象征性行為是不是很像網(wǎng)上流行的所謂“立人設”?但很多刻意打造的人設都是虛假的,和真實情況相距甚遠,這也就是戈夫曼所說的前臺和后臺嚴重不匹配——一旦后臺浮出水面,前臺就會崩塌。
當然,“假努力”不一定就是“立人設”,“學霸”人設也不是做做樣子就能立起來的。你帶著課本回家未必是要證明給誰看,更可能是為了處理潛意識中的兩種動機矛盾,即想要玩耍的享樂動機和仍想利用假期查漏補缺的學習動機。這種“象征性的努力”并不是壞事,它說明了我們內(nèi)心認為學習動機是重要的,我們是求上進的。
“假努力”更像一種拖延癥
很多人以為“假努力”屬于強迫癥,這點需要澄清一下。強迫癥簡稱OCD,這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表現(xiàn)為患者反復出現(xiàn)的強迫性思維和行為。強迫性思維往往是一些侵入性的、令人不安和恐懼的想法或畫面,而強迫性行為則是為了減輕這些焦慮和不安而采取的重復行為或心理活動。
例如反復洗手是因為腦海中總是浮現(xiàn)感染重病的場景,反復檢查門是否鎖好是因為腦海中總出現(xiàn)壞人入室搶劫的畫面。這些可怕的念頭無法自行消失,人們只能借助一些不斷重復的儀式性行為來轉(zhuǎn)移注意力、緩解焦慮。
但是,“假努力”通常不是由“不這樣做就會發(fā)生災難”的侵入性想法引起,而更多是出于“還是帶上吧,萬一有時間看看呢”的簡單念頭。如果非要給這種行為貼上一個標簽,那么,“拖延癥”可能更貼切——“假努力”的人有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但在更強大的享樂動機面前,學習動機被一再拖延,到最后也沒占上風。
拖延行為往往是為了逃避不喜歡的任務,或回避讓人感到“壓力山大”的場景。如果假期學習并不是非完成不可的任務,那它被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也實屬正常。所以,如何讓自己的學習動機發(fā)揮作用,不再拖延呢?
把“假努力”變成“真努力”
戈夫曼認為,保持前臺和后臺的一致性非常重要,當我們展示給他人的印象和實際形象一致時,我們就展示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做自己”。如果想讓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是“努力”,“努力”就不該只是做做樣子。我這里有一些心理學技巧,幫助大家克服拖延癥。
首先,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你并不是“假裝自己在努力”,而是“嘗試高效利用課余時間”。即使失敗了也不用感到焦慮,你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把學習資料帶回家、把學習計劃納入假期生活,這是重要的準備工作,它并不是虛假的,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高興——不要因為只努力了1%而非100%,就否認全部的努力。否則當你下次想繼續(xù)努力的時候,很可能只會感到沮喪和沒信心。
其次,制定一個簡單且易于執(zhí)行的計劃。古人常說“一日之計在于晨”,這話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剛睡醒時精力最旺盛,頭腦也最清醒,此時學習效率較高。不妨每天早上洗漱完之后,給自己定個鬧鐘,先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習時間可長可短,任務也應該以能夠完成為宜。
最后,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我監(jiān)督的效果不好,不妨請家長或朋友來協(xié)助你執(zhí)行學習計劃。雖然我們并沒有刻意“立人設”,但我們確實希望在重要的人面前展現(xiàn)最好的自己。所以反過來,有這些重要的人參與,我們會更渴望勤奮上進,也會更有動力完成學習計劃。此外,如果我們在學習時遇到了瓶頸,也更方便向他們尋求幫助。
所有為學習焦慮的同學們,努力是態(tài)度,是行動,更是對自己的認可。既然有心去努力,就無所謂“假裝”,只管行動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