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翻到了最后一頁,大自然按下了慢動作鍵,時間開始變得沉靜而緩慢。
窗外景色蕭瑟,樹葉悄悄干枯飄落,小伙伴紛紛抱怨戶外運動中斷,生活范圍受限。你縮縮脖子、搓搓手,渴盼一個充滿活力的好天氣,卻迎來比往年更漫長的冬季。
可別被冰雪蒙蔽了雙眼,最堅韌的生命力就藏在凍土里。等到冰塊融化時,新的嫩芽會從你腳底伸頭問候世界。
沒錯,這是一幅冬日的雪景。或許可以配點音樂享用,比如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冬之旅》。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冷寂的冬日,你在杳無人煙的雪地上尋找出路。你不知道命運要讓你游蕩到幾時,但你還不甘心,想為心中的煩惱苦悶尋找慰藉。于是迎著冷風(fēng),繼續(xù)往漆黑里走去……
我懂這種感覺,植物枯萎了,動物冬眠了,人也不愛到戶外活動了,生命都進(jìn)入了休止的狀態(tài)。因此,冬天往往被視為生命的終結(jié),象征著衰老與死亡,正如這幅畫中失去葉片的樹。凝視這樣的景象,會有一種面對死亡的肅穆感。
古希臘哲學(xué)家柏拉圖曾將死亡視為靈魂的解放和進(jìn)入另一層次的“靜止”,就像冬天冰封的大地。
是的,可死亡也許是新的開始。我們來欣賞一下大地藝術(shù)吧。藝術(shù)家細(xì)致觀察大自然的細(xì)節(jié),即使冰會融化,他也將葉子的某個近乎完美的瞬間凝固了下來。冰雪凝固了葉子最美的樣子,投射出另一個季節(jié)的故事。
尼采曾提到過“永恒輪回”的概念,死亡并不是絕對的終結(jié),而是自然生命循環(huán)中的一部分。就像這幅作品中,冰塊里包含了過去的季節(jié),也預(yù)示著未來的春天。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個體會消亡,整體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這樣的作品要花5到10個小時才能完成。連最小的雪畫都占地4萬平方米,足足有3個足球場那么大。這樣一幅畫,如果不是用無人機航拍,根本看不到作品的全貌。況且野外雪地環(huán)境復(fù)雜,辛辛苦苦完成一幅作品,說不定片刻就消失了。但消失了又怎樣?享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冰天雪地也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你聽說過“雪藝家”嗎?西蒙·貝克穿著雪地靴在雪地上行走,用指南針輔助確定方位和角度,直到踩下的腳印自然連綿成一幅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