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會不會越來越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兩個隱藏的假設是我們需要想到的:人是能夠提出問題來的;人提出問題是為了找到答案。這兩個假設無疑會對回應“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對于某些人來說,如果不能提出問題,那么,不管人工智能回答問題的能力如何,問題都不存在多還是少的問題?,F(xiàn)實情況如何呢?比如,學生能不能提出問題來?我是不太樂觀的。舉個例子,學校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安排了教師晚自習期間進行答疑。但是,能夠自己提出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甚至在考試之后,學生也沒有問題可問。
每年接手新的學生,我都會做一個調(diào)查,問學生“有沒有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自主提出一個問題與別人交流探討”。很多時候是沒人舉手的,可見從不提出問題與人交流這種情況不是少數(shù)。為什么提不出問題呢?這個問題,我們實際上可以問一下人工智能。它怎么回答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不會為這個問題發(fā)愁,而作為老師的我會。
假設人人都能提出問題,那大家提出的問題會是同一種類型嗎?比如,都是可以“很快得到答案2b1ba0e28a118f9da6673ef9d3c6203993b77e97a375db9129f32a38a9b73496”的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分析厘清。有些問題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可以稱之為速答型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不過就是為了求得一個答案,得到答案了,問題就消失了,問題的數(shù)量自然會減少。需要面對中考、高考的學生,往往需要解決的就是這樣一類問題——這些問題是別人給出來的,他們只是想方設法解答而已。
實際上,一個問題的提出,情境特別重要,它意味著問題對于人的意義和價值。缺少了問題情境,問題本身就很可能喪失其意義和價值,所謂的正確答案也就成了唯一的追求。答案找到了,問題終結(jié),世界也就清爽了??墒牵嬲膯栴}不是這個樣子。提出問題,不在于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而在于獲得理解。即使收獲一個“完美”的答案,那不過也是理解之一種而已。一個“完美”的答案,往往有著潛在的危險—— 終止理解和探究的欲望。
我經(jīng)常和孩子做“探究式對話”訓練。他提出問題的時候,我不直接給出肯定的答案,而是嘗試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反復探究各種可能性。哪怕最后我會有一種自己的理解,我也是以諸如“可能吧”“大概是這樣”等不太肯定的語氣來回答他。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提出問題,并不意味著需要的是一個確定的答案?!艾F(xiàn)象學教育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馬克斯·范梅南說:“兒童提問‘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個空間去對話,去思考,去好奇,去驚訝?!奔热蝗绱?,成年人又怎么能簡單回應呢?當問題以這樣的方式、這樣的目的被提出的時候,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對于真正具有好奇心、會提問的人來說,互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打開的是更精彩世界的大門,給更好的問題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視角,有助于理解的深入。事實上,它們可能并不能給你真正的解答。
前陣子,為了課題研究,我提問人工智能:“什么是結(jié)構(gòu)化教學?”雖然馬上就得到了答案,但我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我所想要的?;蛟S,對“結(jié)構(gòu)化”的理解實在太多了,它根本不知道我要的是哪一種結(jié)構(gòu)化。于是,我只好改進問題:“用結(jié)構(gòu)化的理念解讀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的文本。”人工智能這個時候給我舉出了例子,但它可能不太理解什么是“解讀”,更談不上結(jié)構(gòu)化的解讀了。于是,問題還得回到我這里。只有我才知道問題的情境,只有我才能在這個情境中給相應概念一個準確的界定,由此,我才能真正開啟探究之旅。
這么說來,我該怎么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