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篩選楊-知母、楊-毫菊和楊-薄荷復合經(jīng)營試驗林中主要揮發(fā)物成分,室內測定其對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的驅誘作用。[方法]采用動態(tài)頂空吸附法收集3種楊-藥復合經(jīng)營試驗林內藥用植物地上、整株及空氣中的揮發(fā)物,利用GC-MS分析鑒定揮發(fā)物組分并篩選主要揮發(fā)物,室內測定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對它們的EAG和嗅覺行為反應。[結果]分別從楊-知母、楊-毫菊、楊-薄荷試驗林中篩選出主要揮發(fā)物乙酸葉醇酯、B-石竹烯、薄荷醇。3種化合物在測試濃度范圍內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成蟲的EAG反應,且反應值隨濃度升高而增強。薄荷醇對光肩星天牛成蟲、美國白蛾成蟲和幼蟲具有明顯驅避作用,且在60pg·uL-1濃度對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蟲驅避率最高,分別為65%和47.5%;在500 ug·uL-1濃度對美國白蛾雄成蟲和幼蟲驅避率最高,分別為60%和70%;B-石竹烯僅對2種昆蟲雄蟲產(chǎn)生引誘作用,引誘率在40%~47.5%;不同濃度乙酸葉醇酯對光肩星天牛雌、雄蟲和美國白蛾雄成蟲驅誘作用產(chǎn)生分化,表現(xiàn)為低濃度引誘(引誘率為45%左右),高濃度趨避(趨避率為50%左右)。對美國白蛾雌成蟲具有驅避作用(52.5%),對美國白蛾幼蟲具有吸引作用(45%~65%)。[結論]3種試驗林中主要揮發(fā)物成分乙酸葉醇酯、B-石竹烯、薄荷醇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的EAG和嗅覺行為反應。薄荷醇效果最為明顯,對兩種昆蟲驅避作用顯著;乙酸葉醇酯作用效果次之,主要表現(xiàn)為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作用;B-石竹烯效果最差,僅對2種昆蟲雄蟲產(chǎn)生引誘作用。研究結果可為植物源引誘劑和植物源驅避劑的開發(fā)及基于“推-拉”防治策略的綠色環(huán)保楊藥復合經(jīng)營模式構建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楊藥復合經(jīng)營;光肩星天牛;美國白蛾;揮發(fā)物;GC-MS;EAG;行為反應
中圖分類號:S7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98(2024)06-0033-12
楊樹(Populus spp.)具有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木材用途廣泛等特點,是我國人工林栽植的重要樹種。南于我國楊樹少量無性系大面積栽植,致使遺傳多樣性降低,導致病蟲害頻發(fā),嚴重影響楊樹的正常生長,制約了楊樹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pennis (Motsch.))和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楊樹的主要害蟲。光肩星天牛災害導致三北地區(qū)的楊樹大面積死亡或瀕臨死亡,對“三北”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嚴重威脅,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和生態(tài)損失。美國白蛾是國家檢疫性害蟲,自1979年在我國發(fā)現(xiàn)后,大范圍迅速擴散,目前已有49科108屬的300余種植物受到美國白蛾的危害,嚴重影響了我國多個省市地區(qū)林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造成極大經(jīng)濟損失。
林農復合經(jīng)營是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經(jīng)營方式,把多年生林木與農作物在同一塊土地經(jīng)營,可以彌補林木生產(chǎn)周期長、見效慢的不足。我國林農復合主要模式包括林糧、林蔬、林藥等多種模式,其中林藥復合經(jīng)營模式是林下經(jīng)濟發(fā)展最具有特色的模式之一。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杉木(Cunninghamia Ianceolata (Lamb.) Hook.)+草豆蔻(A/p/n/a katsumadai Hayata)復合種植模式能顯著改良杉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質,楊樹-防風(Saposhnikowa divaricata (Trucz.) Schischk)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防風復合種植模式增加了防風主要藥效成分,提高了藥材等級合格率。但以往的林藥復合經(jīng)營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效益和林地土壤特性方面等研究,而對林木主要病蟲害的影響研究較少。
芳香植物是含有大量揮發(fā)性次生代謝物質的特殊植物,可對檀食性昆蟲產(chǎn)生引誘、驅避、誤導等行為影響,因此利用該特性選擇合適芳香植物構建基于“推-拉”防治策略進行林藥復合經(jīng)營,即利用驅避植物(推)或引誘植物(拉)等調控昆蟲的行為的刺激物以防治害蟲,可在增加收益的同時還能減少目標植物的蟲害,降低由傳統(tǒng)蟲害防治方法帶來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如茶園間作薰衣草(Lavandul pedunculatal)、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持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Hook.) K.D.Hill&L.A.S.Johnson)和決明子(Catsia. tora Linn.),梨園間種薄荷(Mentha canadensis Linnaeus)、羅勒(Ocimum basllcum)、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都可以有效控制害蟲數(shù)量并增加天敵數(shù)量;蠶豆(Vicia faba L.)間作羅勒或香薄荷(Satureja hortensis L.)能顯著驅避甜菜蚜(Aphis fabae)成蟲;在楊樹天牛高發(fā)區(qū)套種連錢草(Glechoma logituba(Nakai)Kupr.)和野馬追(Eupatorium lindleyanumD C.)可有效控制天牛危害。
本研究通過鑒定及篩選楊·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8unge)、楊-毫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Bozhou)、楊-薄荷試驗林中的主要揮發(fā)性成分,并室內測定它們對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行為選擇的影響,為開發(fā)植物源引誘劑和植物源驅避劑及構建基于“推-拉”防治策略的綠色環(huán)保楊藥復合經(jīng)營模式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與試驗設計
試驗地位于安徽省碭山縣碭山苗圃(34°27′E,116°33′N)和雎溪縣臨渙鎮(zhèn)(33°45′E,116°43′ N),于2020年春利用歐美楊無性系進行造林。于2022年春在各試驗林內分別種植知母、毫菊和薄荷,正常澆水管理。該地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氣溫為14.3℃,年降水量730 mm左右。具體試驗林信息見表1,間作配置見圖1。
1.2供試昆蟲和飼養(yǎng)
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由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保護研究所和昆蟲病毒研究所提供。每頭光肩星天牛單獨置于養(yǎng)蟲罐中用新鮮楊樹枝條喂養(yǎng),美國白蛾幼蟲用新鮮楊樹葉片喂養(yǎng),待羽化后將雌、雄蟲分開,用含有10%蔗糖水的脫脂棉球喂養(yǎng)。飼養(yǎng)條件:溫度26±1℃,濕度50%±5%,光照周期為16 h光照/8 h黑暗。
1.3供試植物源揮發(fā)性物質殛其配制
購買3種植物源揮發(fā)性物質標準品并根據(jù)已有報道配制測試液濃度(表2),以液體石蠟作為空白對照進行EAG和行為反應測試。
1.4試驗方法
1.4.1植物揮發(fā)物的收集 采用動態(tài)頂空吸附法收集揮發(fā)物。選取各林藥復合經(jīng)營試驗林中心種植區(qū)為揮發(fā)物采集區(qū),以該區(qū)域中心位置藥用植物為中間取樣點,分別以該點向南、北兩側到林地邊緣的中間位置為第2、3取樣點,每取樣點選取中間列1株藥用植物和相應最近距離的楊樹(約2~3m)進行取樣(圖1)。藥用植物采集其地上及整株揮發(fā)物,楊樹采集其樹冠基部和中部處空氣中的揮發(fā)物(圖2)。利用QC-1S大氣采樣儀(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院)采集揮發(fā)物,采集流速為1 L·min-1,抽氣充氣過程各20 min,重復3次抽吸過程,后在出氣口連接吸附管采集30 min后,立即將吸附管兩端密封并帶回。其中,藥用植物地上和整株揮發(fā)物采集前需用無味透明塑料袋分別套住地上部分整株部分(地上+根)。采集空白楊樹林中樹冠基部處空氣中揮發(fā)物為對照,重復3次。因楊·薄荷試驗林修枝,只采集空氣中樹冠基部揮發(fā)物。
1.4.2植物揮發(fā)物成分鑒定 主要試驗儀器為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PerkinElmer,美國),色譜柱為DP-5MS毛細管柱(型號,30m×0.25 mm×0.25 um)。將采集的氣體上機進行GC-MS分析,GC-MS升溫程序;起始溫度40℃,保持2min,后以6℃·min-1升溫至180℃,后以15℃·min-1升溫至270℃,保持3 min。載氣為氦氣(流速1.5 mL·min-1)。質譜電離方式El,電子能量70 eV,掃描質量范圍29-500 amu。通過NIST2008譜庫對揮發(fā)物組分定性分析,后參照標準圖譜核對補充檢索,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定量分析各成分的相對百分含量。
1.4.3EAG反應測定 使用觸角電位儀(Syntech,德國)進行觸角電位實驗,將光肩星天牛成蟲觸角從基部剪下,并切除末端第1節(jié)(美國白蛾沿基部剪下整個觸角,并切除其頂尖)。將Spectra 360導電膠涂抹于電極(PRG-2)兩端,將觸角粘在電極兩端。取10 uL測試液滴在0.5 cm x 5 cm濾紙條上,放置15 s后,塞進干凈的巴斯德管頂部,將樣品管末端連到氣體刺激裝置,設定刺激氣流流速為400 mL·min-1,持續(xù)氣流流速為100 mL·min-1,待基線平穩(wěn)后給予刺激。每次刺激0.5 s,間隔60s,平均刺激4次,每樣品重復6次,以液體石蠟為對照,每揮發(fā)物測定前后各進行1次對照測定。以測試液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測試并記錄EAG值,具體算法如下:
EAG值=待測樣品值-(第1次石蠟值+第2次石蠟值)/2
1.4.4嗅覺行為測定 光肩星天牛:測定裝置由QC-1S大氣采樣儀、活性炭空氣過濾裝置、空氣加濕器、“Y”型管組成,各部件間用硅膠管連接,適應臂和測試臂均長30 cm、直徑5 cm,兩臂間夾角75°,測試氣流流速為500 mL·min-1。吸取10 uL測試液滴在1.5 cm x 5 cm定性濾紙上,揮發(fā)15 s后置于味源瓶中。每次放1頭成蟲,觀察10 min,對進入引誘臂或對照臂15 cm以上且停留超過30 s的分別記為正或負趨向性,否則記為無反應。測試5頭后對照臂和處理臂調換,每濃度測定完畢,用酒精擦拭,通風20 min。試驗需在白天白熾燈光源下進行,每揮發(fā)物每濃度測定10頭,重復4次。
美國白蛾成蟲:選擇適應臂長15 cm、測試臂長12 cm、直徑2 cm,兩臂間夾角75°的“Y”型管,定性濾紙為0.7 cm x 5 cm。每次放1只美國白蛾,觀察5 min,實驗在暗室中進行,“Y”型管正前方約50 cm處放置1個11w的紅光燈作為光源,其他步驟同上。
美國白蛾3齡幼蟲:“Y”型管同美國白蛾成蟲,測試開始前,先將幼蟲置于玻璃培養(yǎng)皿適應30 min。測試過程與方法同光肩星天牛。
1.5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利用SPSS 19.0進行分析,利用單因素方差Duncan多重比較法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差異顯著性。作圖采用Origin 2021和Office 2021軟件。
2結果和分析
2.1不同楊,藥復合模式試驗林揮發(fā)物鑒定及相對含量分析
在楊-知母、楊-毫菊、楊-薄荷試驗林分別檢測到7類28種、7類61種和8類55種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烯類、醇類、醛類、酯類、酮類、烷烴類和芳香烴類,但化合物種類和相對含量差異明顯。其中,楊·知母試驗林中主要為酯類和醇類物質,楊-毫菊試驗林中以萜烯類和酯類為主,楊-薄荷試驗林中主要為醇類和酮類物質(圖3)。各試驗林不同部位化合物類別差異較大,在薄荷中檢測到揮發(fā)物種類最多,其次是毫菊,知母種類最少,3種植物主要揮發(fā)物為萜烯類、酯類、醇類、酮類,且少量萜烯類物質和大部分酯類物質能揮發(fā)到樹冠基部以及樹冠中部,薄荷產(chǎn)生的部分醇類和酮類物質可揮發(fā)到樹冠基部。此外,楊·毫菊、楊·薄荷試驗林樹冠基部檢測揮發(fā)物種類最多,有30種。
在知母、毫菊、薄荷地上部分相對含量前20的揮發(fā)物成分中,排除其相對含量小于空白空氣中揮發(fā)物后,分別發(fā)現(xiàn)乙酸葉醇酯、B-石竹烯、薄荷醇、鄰苯二甲酸單乙基己基酯相對含量遠超過其他物質,均排名前3(圖4),推測其主要來源于藥用植物自身當中。進一步查閱上述揮發(fā)物成分對病蟲害作用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乙酸葉醇酯、口-石竹烯、薄荷醇對蟲害均有一定作用(表3)(鄰苯二甲酸單乙基己基酯對植物病蟲害沒有相關研究,故排除),最后分別從楊·知母、楊-毫菊、楊-薄荷試驗林中篩選出這3種物質進行后續(xù)試驗研究。
2.2光肩星天牛的EAG和嗅覺行為反應
2.2.1光肩星天牛對3種揮發(fā)物的EAG反應 試驗濃度范圍內,乙酸葉醇酯、B-石竹烯、薄荷醇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蟲的EAG反應(圖5),雌、雄成蟲對3種揮發(fā)物的EAG反應值均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大。與各測試液最低濃度相比,光肩星天牛雌蟲在80 ug·uL-B-石竹烯和60 ug·uL-1的薄荷醇的EAG反應值顯著提高(plt;0.05),并分別在最高濃度時達到最大值,而僅在最高濃度300 ug·uL-1的乙酸葉醇酯反應值顯著提高(plt;0.05);光肩星天牛雄蟲在較低濃度B-石竹烯(0.8 ug·uL-1)、薄荷醇(6 ug·uL-1)和較高濃度的乙酸葉醇酯(60 ug·uL-1)EAG反應值顯著提高(plt;0.05),并分別在最高濃度達到最大值。
雌、雄蟲間對同種揮發(fā)物EAG反應比較發(fā)現(xiàn),雄蟲對B-石竹烯和薄荷醇的EAG反應值均高于雌蟲,其中在8 ug·uL-1B--石竹烯濃度下雄蟲EAG反應值顯著高于雌蟲(plt;0.05),乙酸葉醇酯除最高濃度雌蟲反應值高于雄蟲,其余濃度雄蟲EAG反應值高于雌蟲,但均未達顯著水平(pgt;0.05)。
2.2.2光肩星天牛對3種揮發(fā)物嗅覺行為反應 光肩星天牛成蟲對3種化合物反應明顯,且隨化合物濃度升高反應率逐漸增大,但各化合物對雌、雄蟲作用效果不一致(表4)。對雌蟲而言,各濃度B-石竹烯對其趨避或引用作用不顯著(引誘率和驅避率差異不顯著,pgt;0.05),反應率在55.0%~77.5%之間;6 ug·uL-1薄荷醇即可產(chǎn)生顯著驅避作用(52.5%,plt;0.05),且60和300 ug·uL-1的薄荷醇驅避作用極顯著(plt;0.01),驅避率分別為65%、62.5%,反應率分別為72.5%、75%;乙酸葉醇酯具有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作用,其中,在0.06ug·uL-1濃度時,具有較強的引誘作用(42.5%,plt;0.05),反應率為62.5%,但在300 ug·uL-1時驅避作用明顯(57.5%,plt;0.05),反應率為77.5%。
對雄蟲而言,其對3種化合物反應明顯,反應率在50%以上;口石竹烯僅在較低濃度(0.8 ug·uL-1)時具有強烈引誘作用(45%),且引誘率與驅避率間差異極顯著(plt;0.01);6和60 ug·uL-1的薄荷醇具有強烈的驅避作用(45%和47.5%,plt;0.01);乙酸葉醇酯仍表現(xiàn)為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作用,其中0.06 ug·uL-1的引誘作用強烈(47.5%,plt;0.01),但在高濃度時(300 ug·uL-1)驅避作用明顯(47.5%,plt;0.05)。
2.3美國白蛾的EAG和嗅覺行為反應
2.3.1美國白蛾成蟲對3種揮發(fā)物的EAG反應B-石竹烯、薄荷醇和乙酸葉醇酯均能引起美國白蛾雌、雄成蟲的EAG反應(圖6),且美國白蛾成蟲對3種化合物的EAG反應值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對乙酸葉醇酯EAG反應值最大。與最低濃度相比,雌成蟲對100 ug·uL-1B-石竹烯和乙酸葉醇酯的EAG反應值顯著增高(plt;0.05),并在最高濃度時達到最大值;僅在最高濃度薄荷醇的EAG反應值顯著增高(plt;0.05)。雄成蟲在分別在1 ug·uL-1的盧-石竹烯、10 ug·uL-1薄荷醇和10ug·uL-1乙酸葉醇酯的EAG反應值顯著增高(plt;0.05),并均在最高濃度達到最大值。
對雌、雄成蟲間同種揮發(fā)物EAG反應值比較發(fā)現(xiàn),雌蟲對B-石竹烯的EAG反應值整體大于雄蟲,但差異不顯著(pgt;0.05);雄蟲對薄荷醇和乙酸葉醇酯的EAG反應值整體大于雌蟲,其中在10~500 ug·uL-1乙酸葉醇酯,雄蟲的EAG反應值顯著高于雌蟲(plt;0.05)。
2.3.2美國白蛾成蟲對3種揮發(fā)物嗅覺行為反應 美國白蛾成蟲對3種化合物反應明顯,且隨化合物濃度升高反應率逐漸增大,但各化合物對雌、雄成蟲作用效果不一致(表5)。對雌成蟲而言,其對3種化合物反應率整體在50%~90%。其中,各濃度B-石竹烯引誘和驅避作用不顯著(pgt;0.05);1~500 ug·uL-1的薄荷醇整體表現(xiàn)為驅避作用,其中1和500 ug·uL-1的驅避作用顯著(plt;0.05),驅避率分別為42.5%和60%;100 ug.uL-1的乙酸葉醇酯具極強驅避作用(52.5%,plt;0.01)。
對雄成蟲而言,其在3種化合物的中高濃度整體反應率為55%~87%。其中,1~500 ug·uL-1的B-石竹烯具有引誘作用,且在1和500 ug·uL-1時引誘作用顯著(引誘率為40%和47.5%,plt;0.05);10~500 ug·uL-1的薄荷醇具驅避作用,且在10和100 ug·uL-1驅避作用顯著(趨避率為37.5%和45%,plt;0.05);乙酸葉醇酯表現(xiàn)為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且在10和100 ug·uL-1時引誘作用極顯著(plt;0.01),引誘率分別為42.5%和45%;在500 ug·uL-1時驅避作用顯著(50%,plt;0.05)。
2.3.3美國白蛾幼蟲對2種揮發(fā)物的嗅覺行為反應 美國白蛾幼蟲對薄荷醇和乙酸葉醇酯反應明顯,且隨化合物濃度升高反應率逐漸增大,在中高濃度反應率為57%~80%(表6)。其中,薄荷醇表現(xiàn)為驅避作用,且在100和500 ug·uL-1時驅避率與引誘率間差異極顯著(plt;0.01),驅避率分別為62.5%和70%;乙酸葉醇酯具有引誘作用,但隨濃度增大而其作用逐漸減弱,其中10 ug·uL-1的乙酸葉醇酯引誘作用最強(65%),引誘率與驅避率間差異極顯著(plt;0.01),100 ug.uL-1時作用減弱(45%),但引誘率與驅避率間差異顯著(plt;0.05)。
3討論
昆蟲的化學感受系統(tǒng)主要依靠嗅覺來感知外界環(huán)境中的信號,進而調控昆蟲的行為嗍。昆蟲觸角上分布多種形態(tài)和功能各異的嗅覺感器,是接受植物氣味、性信息素以及物理刺激的主要器官。本研究通過EAG和嗅覺行為測試表明,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對同一揮發(fā)物的反應趨勢基本一致,且隨濃度增加EAG和嗅覺行為反應更加明顯。但雌、雄蟲間及成蟲和幼蟲間對同一揮發(fā)物的反應不盡相同,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別、不同形態(tài)昆蟲間化學感受器的類型、數(shù)量和分布不同導致。
已有研究表明薄荷精油可以驅避茶橙痿螨(Acaphylla theae (Watt)),薄荷醇等對嗜卷書虱、赤擬谷盜和藍莓果蠅雌蟲(Drosophila melanogaster)具有較強的驅避作用,B-石竹烯對華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和中華弧麗金龜甲等具有引誘作用,本研究結果中,薄荷醇對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雌雄成蟲、幼蟲均有顯著驅避作用,B-石竹烯對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雄成蟲具有引誘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乙酸葉醇酯對桑天牛、草地貪夜蛾等均有較強的引誘作用。本研究中,乙酸葉醇酯對美國白蛾雌成蟲和幼蟲具有強引誘作用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但對光肩星天牛成蟲和美國白蛾雄成蟲具有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作用與上述結果不完全相同,可能與測試昆蟲狀態(tài)、蟲齡和活躍度等因素有關。
氣味在大氣中有主動的分子擴散和被動的隨氣流傳播,并以借助氣流傳播為主,氣味從味源釋放后會形成氣羽絲,氣羽絲隨氣流不斷變化,引起氣味的瞬時濃度、構成和比例都會有很大差異。本研究在試驗林中檢測的揮發(fā)物成分在不同位置各不相同,可能與氣味在空氣中的傳播方式有關。
本研究通過室內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3種揮發(fā)物對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均能產(chǎn)生EAG反應以及吸引或趨避的行為調控作用,但是不同濃度作用效果不同。其中薄荷醇對兩種昆蟲的作用效果最為顯著,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趨避作用,乙酸葉醇酯作用效果其次,整體表現(xiàn)為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作用。在試驗林中揮發(fā)物鑒定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薄荷中檢測到揮發(fā)物種類最多,其次是毫菊,知母種類最少,且楊-薄荷試驗林樹冠基部檢測揮發(fā)物種類也相對最多。因此綜合室內昆蟲行為反應及田間揮發(fā)物成分鑒定分析結果,推測楊·薄荷復合經(jīng)營模式可能是3種復合經(jīng)營試驗林中最有利于美國白蛾和光肩星天牛的防控。但是植物揮發(fā)性次生代謝物是由多種物質按一定比例組成,其對昆蟲的吸引或驅避行為是多種化合物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要選擇最佳的林藥復合經(jīng)營模式還需進一步進行田間試驗具體研究。
4結論
楊-知母、楊-毫菊、楊-薄荷試驗林中主要揮發(fā)物成分為乙酸葉醇酯、B-石竹烯、薄荷醇,均能引起光肩星天牛和美國白蛾的EAG和嗅覺行為反應。薄荷醇作用效果最顯著,對兩種昆蟲具有顯著驅避作用;乙酸葉醇酯對2種昆蟲作用效果次之,主要體現(xiàn)為對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蟲和美國白蛾雄成蟲具有低濃度引誘,高濃度驅避作用,此外高濃度乙酸葉醇酯還能有效趨避美國白蛾雌成蟲;B-石竹烯作用效果最差,僅對兩種昆蟲雄蟲具有引誘作用。研究結果可以為開發(fā)植物源引誘劑和驅避劑時選擇化合物提供一定參考,并為構建基于“推·拉”防治策略的綠色環(huán)保楊藥復合經(jīng)營模式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