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潘曉東;油畫作品;寫意美學
在中國當代油畫的發(fā)展過程中,寫意美學嶄露頭角。中國寫意美學受“莊周夢蝶”的哲學精神影響,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概念與“氣韻生動”的藝術表達。這意味著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既不完全追求對客觀事物的逼真描繪,也并非完全脫離現(xiàn)實,而是在形似與神似之間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隨著藝術觀念的不斷更新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油畫創(chuàng)作不完全局限于傳統(tǒng)的寫實手法,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抒發(fā)、精神的表達及文化內涵的傳遞。在這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潘曉東的油畫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內涵引起了廣泛關注。他巧妙地將中西方的繪畫元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語言。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展現(xiàn)了大西北的壯麗風光和人文風情,更在寫意美學的運用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一、潘曉東油畫作品中的意象營造
油畫作品畫面中的意象營造在寫意美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潘曉東的油畫作品中,對自然意象的營造和運用精妙絕倫。
對自然風光的意象提煉,是潘曉東油畫作品中的深厚內涵之一。潘曉東擅長捕捉地域特色,善于描繪西北的自然風光,如土塬、峻嶺、沙漠、河道、鄉(xiāng)村景致等,能精準抓住這些景物的獨特形態(tài)和氣質,將其轉化為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例如在表現(xiàn)黃土高原時,他通過對塬上起伏的地形、獨特的土質色彩和紋理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厚重、質樸且?guī)в袦嫔8械囊庀?,讓觀眾能深切感受到西北大地的雄渾與廣袤。
潘曉東不僅是簡單地再現(xiàn)自然風景,他對表現(xiàn)對象賦予情感與思考,將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以及內心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他畫的《霞滿古塬》,通過對古塬的刻畫,表達出對歷史變遷、歲月沉淀的感慨,使作品中的古塬意象不僅是一個地理景觀,更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和人文思考,使觀者在享受視覺美感的同時,在內心深處產(chǎn)生更多的思考與感悟[1]。
人文意象的融入在潘曉東作品中也有深刻的體現(xiàn)。他的作品常涉及西北的人文風情,像農家小院、集市攤點、節(jié)日戲臺等。他能細膩地捕捉到這些日常場景中的細節(jié)和氛圍,例如《集市》《趕集》《鬧市》等作品,通過對集市上人物的姿態(tài)、物品的擺放及場景的整體的描繪,塑造出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集市意象,讓觀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shù)氐臒熁饸狻M瑫r在表現(xiàn)人文風情時,他注重挖掘其中蘊含的西北人民的精神特質,如堅忍、樸實、豪爽等。以描繪西北農民為例,畫家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勞動的姿態(tài)等,展現(xiàn)出他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中樂觀向上、勤勞奮斗的精神,使作品中的人物意象成為西北人民精神的象征。比如在《葡萄架下》這幅作品中,綠蔭覆蓋的維吾爾族農家小院、院子里的農婦與孩童等人文意象被巧妙地融入畫面,人們臉上洋溢著笑容,展現(xiàn)出對美好生活的滿足與期待。這些人文意象不僅是畫面的點綴,更是情感的載體,讓觀者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溫暖的人文關懷,反映出人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珍視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二、潘曉東油畫作品中的意境表達
意境表達在寫意美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潘曉東油畫作品中的意境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構圖設計與意境、鮮明的色彩與意境、筆觸與意境、氛圍與意境等方面。
在構圖設計上,潘曉東能夠精心安排畫面元素,以突出意象的主題和情感。作品可能采用全景式構圖來展現(xiàn)宏大的自然風光,讓觀眾能一覽無余地感受大自然的壯麗;也可能運用特寫式構圖聚焦某個具體的人物或物體,強化其意象的表現(xiàn)力,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關鍵元素上,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傳達的意象和情感。
巧妙地運用色彩來營造意象,是潘曉東作品的一大亮點。他會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來強化作品的意象,比如用深沉的褐色、暖暖的土黃色來表現(xiàn)西北大地的厚重與質樸,用明亮的藍色來表現(xiàn)天空的澄澈高遠與水面的寧靜深沉,通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和情感基調,增強意象的感染力。在《春風春雨山水間》中,潘曉東通過色彩的運用巧妙地烘托出獨特的意境,運用深沉的墨綠描繪出山林的茂密與幽深,其間點綴的金黃與橙紅,宛如陽光穿透樹葉的縫隙灑下的光斑,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充滿生機的氛圍。這種色彩的搭配讓觀者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山林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神秘,同時也喚起他們內心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筆墨”二字,不但代表繪畫和書法的工具、材料,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意境。潘曉東吸收中國筆墨特色,擅長在畫面筆觸和墨色的運用上營造意境。他的筆觸靈活多樣,有時粗獷有力,有時細膩柔和。粗獷的筆觸可以用來表現(xiàn)景物的輪廓和質感,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如在表現(xiàn)山脈時,用豪放的筆觸勾勒出山體的雄偉輪廓,給人一種堅實、磅礴的感覺;細膩的筆觸則用于描繪細節(jié)和營造細膩的情感,比如在表現(xiàn)人物的面部表情或花卉的紋理時,細膩的筆觸可以更好地傳達出微妙的情感和精致的美感。在作品《秋天的場院》里,筆觸在營造意境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2]。粗獷奔放的筆觸勾勒出場院的農忙時候的熱鬧,線條的交錯與重疊表現(xiàn)出樹木和秋草的搖曳生姿。短促而有力的筆觸描繪出糧食堆和玉米垛的形體,營造出秋季收獲的氛圍,讓觀者仿佛能嗅到牧草的芬芳,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與活力,沉浸在這生機勃勃的草原意境之中。
三、潘曉東油畫作品中的筆墨運用與情感傳達
寫意美學具有諸多鮮明的特點,其中筆墨運用和情感傳達尤為突出。潘曉東的油畫作品巧妙融合了中西方繪畫的核心要義。其筆墨運用靈動多樣,既彰顯了西方油畫的光影技法,又包蘊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筆墨韻味。筆墨運用和情感傳達的融合,使潘曉東的油畫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為觀眾帶來美的享受,更引發(fā)了人們對生活、自然、人性的深入思考。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為中國當代油畫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后來的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就情感傳達而言,他憑借對大自然、人物和生活場景的精細刻畫,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生活的熱愛與思索。他的作品主題繁多,從祖國大地的山川形貌到農家小院的尋常生活場景,皆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他絕非單純地重現(xiàn)客觀事物,而是將自身的感悟和情愫融入創(chuàng)作,讓觀者能夠體悟到畫面背后的深邃情感。在筆墨運用方面,他重視筆觸的輕重緩急、色彩的濃淡協(xié)調,以獨有的技法塑造出豐富的畫面質感。這些作品通過其獨特的筆墨運用和情感傳達,展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色彩運用大膽而富有張力,冷暖色調的巧妙搭配,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線條的勾勒簡潔而有力,富有韻律感,增強了畫面的節(jié)奏感和動態(tài)感。他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在作品中得以深刻體現(xiàn),無論山川的雄渾壯闊,還是農家生活的溫馨寧靜,都能讓觀者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對生活的觀察入微,對人性的贊美與思考,也都融入每一筆、每一色中。
四、潘曉東油畫作品中寫意美學的獨特價值與意義
前文說過,寫意美學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強調以意為主,注重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營造。潘曉東將這一美學理念引入油畫創(chuàng)作,為油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藝術價值創(chuàng)新是潘曉東的油畫作品在表現(xiàn)形式上對傳統(tǒng)的突破。他不再局限于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描繪,而是更加注重對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表達。
在構圖上,他大膽創(chuàng)新,打破常規(guī)的平衡與對稱,營造出獨特的視覺張力。例如在《八月草原》中,他將初秋草原的景象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呈現(xiàn),畫面元素的分布看似隨意,卻又有著內在的和諧,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感受。
另外,在色彩運用方面,他摒棄了傳統(tǒng)的固定搭配,大膽嘗試新的色彩組合,運用豪放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來表現(xiàn)對象。他的筆觸自由奔放,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仿佛是在畫布上舞動的線條。他大膽地運用對比色和互補色,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他也注重色彩的情感表達,通過色彩的冷暖、明暗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五、潘曉東油畫作品中寫意美學的表現(xiàn)效果,以及對當代油畫和創(chuàng)新實踐的影響與啟示
潘曉東時常提醒當代油畫家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技法和觀念,以更加自由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探索藝術的可能性。同時,他的作品也表明,注重個人情感和體驗的融入,能夠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深度。當代油畫家可以通過他的創(chuàng)作來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元素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個人風格的作品。此外,他對自然和人文的獨特關注,也為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題材和視角。
潘曉東的作品傳承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精神,具有對民族審美精神的傳承意義。他對自然景觀的描繪,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在《西山牧歸》中,夜晚的秋色、悠閑的牛群和放牧人,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人文關懷和審美追求。他對人物和生活場景的刻畫,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和諧、團圓、美好生活的向往[3]。
在藝術創(chuàng)新方面,他突破了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為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啟示。同時,他的作品蘊含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傳承了民族審美精神,對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