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將近20年,換了三種職業(yè)。先是專業(yè)籃球運動員,而后改為從事繪畫,再后來終日捏著筆桿,開始了文學生涯。這好比職業(yè)上的“三級跳”,而每一跳都跨進一個全新的領域。這三種職業(yè)又都是我熱愛的。有的人對我的經(jīng)歷饒有興趣,問我怎么從“打球”跳到“畫畫”,又從“畫畫”跳到“文學創(chuàng)作”上來的。談談這“三級跳”的過程,恐怕能給大家一點啟發(fā),從中悟到某些道理。
我上小學時就淘氣得很。功課勉強過得去,全仗著記憶力強和有些小聰明。興趣都在課外。那些在孩子們中間一陣陣流行起來的小游戲,像什么砸杏核、抓羊拐、捉蟋蟀等,我都有極濃厚的興趣。尤其愛玩球和畫畫。放學鈴聲一響,我就和一群同學飛奔到操場,把書包、帽子往地上一扔,擺個“大門”,一直踢到天黑也不肯回家。在課堂上課時,則是我畫畫最好的時刻。將課本像個小屏風那樣立在前邊,擋住老師的視線;再從作業(yè)本上扯下一頁白紙,便開始大畫起來。起先是一邊聽講一邊畫,畫飛機、大炮、艦隊、小人。畫得入迷時,嘴里便不自覺地發(fā)出槍鳴炮響、小人呼叫的聲音。忽然,只聽一聲呵斥,老師已站在面前,嚴厲地板著面孔,把我這些心愛的畫沒收了。記得我小學時的課本從來不是干干凈凈的,封面、封底和所有空白處都擠滿了我想象出來的奇怪而稚氣的形象。
這些在課余練就的“本領”總算有用。到了中學,我就成了學?;@球隊的隊員,還是常常贏得學校里的球迷們掌聲的一名主力中鋒;同時也是學校美術組的積極分子。假期里,跟一位私人教畫老師學習中國畫。高中一年級時,我以一幅題為《夏天》的國畫作品參加市里舉辦的中學生美術展覽且獲得了獎狀和獎品。這時,我又愛上了文學。一個人在少年時代,總有一部分時間生活在幻想里,對萬物充滿好奇,感情混在熱血中,熾烈又易于沖動,因此特別容易迷戀于詩。于是,在我的小小書桌上,唐宋大詩人們的集子,以及普希金、萊蒙托夫、海涅的集子,就把課本埋了起來。我愛那些詩,也模仿著寫了一本又一本詩集,取了些自以為很美和很深奧的名字,自己做插圖和封面,自己出書,并把這些自制的詩集和我所崇拜的巨匠的詩作放在一起,引以為快……
想想看,我有那么多愛好,學業(yè)自然不大出眾。前不久,我中學時代的一位老師來信說:“你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愛打球,貪玩兒,畫兒畫得不錯。你挺聰明,但絕不是模范生……”
他說得一點兒也不錯。高中畢業(yè)后,我被一位有名的籃球教練一眼看上,選入了天津市男子籃球隊。這是我“跳”的第一步。
我雖然渴望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球手,但不知為什么,始終拋不開書和畫。每當周末休假,我就急急渴渴跑回家,腳上穿著球鞋,一雙胳膊就架在書桌上,畫上整整一天。在我那運動隊宿舍床位的枕邊,總堆著書。晚間,同屋的經(jīng)過一天緊張訓練的隊員們都酣睡了,鼾聲如雷;我卻捧著一本書,對那些躍動著動人形象的、富于魔力的文學,極力張開疲乏的眼皮……
這時,我已隱隱地感到,打球還不是我最終選定的職業(yè);好像一只暫時小憩花枝上的鳥兒,花兒雖美,香氣撲鼻,卻還不是它的歸宿。
在一場比賽中,我受了傷,離開了球隊。這一下,我就跳進了十分喜愛的、渴望已久的繪畫中來了。這便是我的第二“跳”。
開始,我在一個畫社從事古畫仿制工作。這時我對藝術的興趣就廣泛展開了。人類文化有如廣袤無際的天地,各種文學藝術之間息息相通;若在這中間旅行,飽覽過一處名勝之后,自然會想到另一處有著無窮情趣的千巖萬壑遨游一番。由中國繪畫到西洋繪畫,由中國文學到外國文學,由古典到現(xiàn)代,由正統(tǒng)藝術到民間藝術,我差不多都涉獵了。而各種文學藝術所獨具的藝術美互相不能替代,幾乎以同樣的魅力磁石般地吸引著我。
曾有一段時間,我致力于考察本地的民間藝術的淵源和歷史,如風箏、泥塑、磚刻、年畫等。這使我的興趣深入到對地方風俗和地方史的研究上。我把這些隨時得到的體會寫成一些小文章,開始在本市的報紙上發(fā)表。當一個青年看到自己用心血鑄成的文字出現(xiàn)在報刊上,他不僅會得來喜悅、動力和自信,從此筆桿也就要牢牢握在他的手里,不再容易拋掉……
這樣,我就再一次感到,繪畫仍不是我最好的歸宿。我廣泛的愛好,我所要表現(xiàn)的,如同一盆水,而繪畫對于我卻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碗兒。似乎我還要再一次從職業(yè)里跳出來。
10多年的生活,使我一下子了解和熟悉了無數(shù)的人。那么多深切的感覺、思想和情感有待于表現(xiàn)。繪畫絕不是我最得力的工具,我便毅然從調色盤里拔足而起,落入了文壇,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
這便是我職業(yè)上“三級跳”的簡要的全過程。
這樣,我就如同一個迷途在外的游子,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故居;如同游入大海的一條魚兒,得以自由自在地遨游。對一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來說,他的全部經(jīng)歷、全部愛好、全部知識,都是有用的,一點兒也不會浪費掉。
這里,我想從自己的“三級跳”引出另外一些話——
從我的經(jīng)歷上放開看,許多人開始從事的工作,并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在美術上,有的人在運動上,有的人在計算上,有的人在組織能力上;有的人手巧得很,有的人耳朵相當靈敏,有的人口才出眾,有的人天生一副動聽的金嗓子。但這才能在他的本職工作中往往由于不需要,或用不上,而被埋沒,如同一粒深埋在沙礫下的珍珠,未得發(fā)光放彩,而業(yè)余生活卻是一片造就人才的天地。我要對大家說,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有某方面的特長和素質,應當抓緊業(yè)余時間,埋頭苦干,先在這塊天地里干出一番成績來,我相信你最終會像我這樣——跳進自己熱愛的職業(yè)中。
慶南//摘自《馮驥才:生活就是創(chuàng)造每一天》,浙江文藝出版社|微信讀書出品,本刊有刪節(jié),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