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時候,我有個別致的愛好,就是到各條美食街打卡雞公煲,隨后記錄在冊,執(zhí)意選出榮冠全城的那一家,可惜四年過去,連前三都很難抉擇。
每當和朋友在圖書館學累時,就會想到附近美食街消遣一頓。雞公煲的店面大同小異,門頭多為紅底白字,門外一個張羅生意的孃孃,殷切期待來來往往的顧客能進店品嘗。
我是從外地來渝念書的,便先入為主地認為招牌中“重慶”指代方位,就如黔江雞雜、萬州烤魚之類的地域美食。還記得頭一次吃時,驚呼挖到寶了,尚未吞咽就跟高中同學分享。而后我才了解雞公煲的起源,據(jù)說,是由一名叫張重慶的莆田人在上海創(chuàng)建的。但這樣的說法并不能服眾,本地的同學告訴我,她從小吃到大,就是川菜改良而來,全國連鎖而已。無論何方神圣發(fā)明此道美食,我都感激涕零,要知道,初秋到深冬這段難熬的備考時間,全靠這一鍋沸騰治愈。
就拿圖書館后街的那一條美食街來說,不到百米卻有三家雞公煲,生意要數(shù)最頂上那家旺盛。重慶地形崎嶇,拾級而上,你會看到一塊霓虹燈牌,攬客孃孃的手動更新等位數(shù)量,我和朋友不急時會耐心排隊,坐在門口的塑膠凳上,喝著孃孃遞來的大麥茶,有一搭沒一搭地擺龍門陣。大廚丁零當啷地炒雞塊,肉汁迸發(fā)的香味誘惑味蕾,唇齒生津,腦中滿是何時才能輪到我們的迫切念頭。
在大學城,能受到學生青睞的飯店基本上都物美價廉,雞公煲則極具代表性。20來元的小份雞公煲里有半鍋雞塊,挑幾個配菜,再加上鍋底自帶的洋蔥、豆芽等素菜,我還要添上油條,幾乎滿溢。內(nèi)里是咸香濃郁的雞塊,外部是保持溫熱的砂鍋,剛端上來時得提防油花四濺。我小心翼翼地夾起一節(jié)油條,先浸再拌,待吸飽了湯汁后均勻混在米飯里。碳水配碳水,抵御冬日,撫慰轆轆饑腸。
我吃的次數(shù)多了,便形成獨有的評鑒標準:肉嫩,菜鮮,湯濃。雞塊則是一家雞公煲店能否屹立不倒的決定性因素。雞的首選是散養(yǎng)的走地雞,品種為三黃雞,選取的部位要數(shù)雞腿最為鮮嫩。鐵鍋內(nèi)油溫七八成熱下蒜片,隨后煎腌制好的雞塊,待雞皮金黃逼出油脂,略微翻炒盛出備用。鍋中留些菜籽油和雞油的混合油,炒制底料,再次倒入雞塊,翻炒半熟后分批次加入啤酒。眼疾手快,同時把配菜鋪在砂鍋里,待雞大火收汁后鋪于其上,此時配菜受鍋底和雞肉上下夾擊迅速熟透,再用鐵架子轉(zhuǎn)移到餐桌上,在食客的監(jiān)督下繼續(xù)咕嚕冒泡。煲鍋熱氣騰騰,我喜歡搗戳雞塊,筷子靈活地在雞肉與骨頭中“挑撥離間”,肉粒啪嗒脫落,用鐵勺從底部攪拌,水芹、青椒、洋蔥碎交融,焦香撲鼻。
煲鍋厚實,種類不一,我吃過的就有土砂、陶瓷、鐵、紫砂等,因其質(zhì)地在食用過程中始終循環(huán)熱量,每個階段都有獨特韻味。桌上和好友你一塊,我一塊,化雞塊為小骨頭山,直呼過癮。
評價一道美食,比下飯還高一檔的形容詞是費飯。湯汁的占比會影響口感,愛品肉的可選略焦的干鍋,愛泡湯的亦能在粉面菜中找尋良配。在極具“飯張力”的雞公煲面前,沒有人會食欲不振,三三兩兩結伴,也可一人食。連干數(shù)碗,又重抖擻精神去苦戰(zhàn)試題。
年少的樂趣來得簡單,除了重慶的大學城,我們還會趁旅游到別的城市考察當?shù)仉u公煲。長沙菜單上會詭異地出現(xiàn)臭豆腐,耐不住好奇點了一份,打開味蕾新體驗。江西大學附近的微辣比重慶本地還辣,三伏天也抵不住饞蟲的熱情,在路邊都搭起帳篷嘮嗑等位。貴陽有家斜坡上的店面,重鹵香,泡面松軟,雞爪酥爛入味……
我吃雞公煲的頻率沒有一周五次也有半月七次,但累得滿頭大汗的孃孃說:“你還不是最著迷的,上屆有個孩子,基本天天來,畢業(yè)前還找我要了配方?!钡浆F(xiàn)在,我也成了她口中去向遠方的往屆生,但依然對雞公煲一往情深。
溫好//摘自三聯(lián)美食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飛客流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