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強度學業(yè)壓力下,“偶像崇拜”成了低齡青少年的一個出口,他們在其中尋找自己在同齡人社交圈中的位置、理想中的自我以及生活中的自主權(quán)。隨之帶來的問題是:他們能否把握好追星的邊界、區(qū)分自我與偶像,一小部分重度沉迷、對追星上癮的人也亟須走出來。
“我們?nèi)烁髯再I一張海報,如果誰的海報里抽到我擔的小卡就給我,以后我還你別的;如果都不是想要的就讓我媽幫忙掛到網(wǎng)上賣掉回血,或者開學后找人互換?!?2歲的霖霖正在熟練地給另外兩個同伴做購物部署,其中夾雜著許多追星族才能聽懂的詞匯。
霖霖和兩個同伴喜歡的是時代少年團中的不同成員,她通常在周末購物,一口氣花掉每周五晚上媽媽給的50元零花錢;如果遇到價格更貴的周邊,就只能“攢兩周再出手”。
霖霖和她的同學不是少數(shù)人,課間休息時,女生們總是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討論自己的偶像,有些看起來文靜內(nèi)向的女生或成績很好的“學霸”也都參與其中。
小學生不再是大人想象中幼稚無知的模樣,他們早早地通過網(wǎng)絡接收信息,看到的世界和大人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也會有自己的主見。比如,某學生向老師介紹自己喜歡的男明星,描述了一個細節(jié):上綜藝時,根據(jù)節(jié)目安排男明星要和另一位女嘉賓擁抱,男明星把手握拳放在了對方背上,減少接觸,非常紳士?!澳憧此麄兊男暮芗殻材芸吹枚鹬嘏?、成年人的社交禮儀?!?/p>
低齡青少年正在成為追星族中的主力軍。時代少年團是如今最火的偶像團體之一,他們的粉絲群體中16歲以下的人數(shù)大約占三分之一。粉絲年齡雖小,消費力卻不容小覷,2023年發(fā)售的第二張專輯銷售量破億,僅用了不到10分鐘。
年輕的粉絲是如今偶像產(chǎn)業(yè)中最被看重的一批人,也是最有傳播力和消費力的?!耙驗槲覀儠l li n(指全力以赴、投入一切)。上補習班和做作業(yè)時,那些數(shù)字和英語都是從腦子里一下子流過去了,但追星時我好興奮,恨不得每段字幕都仔細看兩遍?!鄙蠈W時霖霖每天大概能有兩小時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她全都用來搜索偶像的信息、看綜藝、刷社交平臺甚至自學視頻剪輯。
除了霖霖這樣主動追星的,為了不被排除在社交圈外,有時候,孩子們不得不給自己選擇一位偶像。張琪陽說自己是班上最晚有偶像的人:“不能沒有。同學問你的偶像是誰,說沒有,別人會覺得你很土,也沒法加入他們的聊天;也不能選一個大家都追的人,不然就顯得沒有自己的審美?!?/p>
心理咨詢師張萌表示,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會通過建立“群體亞文化”,將自己和幼童、成人區(qū)別開來;一部分青少年為了融入同伴群體,就會采取與所屬群體一致的偶像崇拜行為。這本質(zhì)上正契合了偶像崇拜背后的慕強心理,“偶像是一個更遙遠的、光鮮亮麗的人;而每個人都在現(xiàn)實里努力營造與別人的不同之處,最獨特的那個人看起來也最強大,可以成為社交圈的中心”。
不過,年輕粉絲們在對待偶像時,不再將他們當作神靈一般高高在上的被仰視者。很多學生能細數(shù)偶像的成長背景、家庭、學業(yè)和訓練過程,語氣親昵,像在聊坐在自己隔壁桌的同學。霖霖覺得,雖然時代少年團的這群年輕的男孩子在舞臺上光彩奪目,但他們的訓練日程同樣密密麻麻,大夏天也要在舞蹈室里揮汗如雨,“和我上完跳繩課后的樣子簡直一模一樣”!還有一位15歲的女孩提到,她喜歡過的每個偶像幾乎都是聰明、有個性、高情商的人,“都是我想成為的那種樣子”。
朋友、戀人、理想的我……無論對偶像抱著什么樣的情感,都是孩子們的正常心理投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12~18歲的青少年會反復思考“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正是他們的一種向內(nèi)探索。在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較好的國家,青少年偶像的職業(yè)身份出奇一致,都是影視、體育明星,“美好事物是他們共同的追求”;而在情感上,逐漸邁向獨立的青少年也會逐步擺脫對父母的依戀,不自覺地尋覓現(xiàn)實社會關(guān)系比較遙遠、心理上比較親密的對象,于是通過偶像崇拜的方式“代償”。
家長會擔心:偶像的吸引力如此大,我的孩子會不會追星追到“走火入魔”?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一小部分孩子沉迷于追星、為此上癮。最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低齡青少年里不乏為了追星輟學、借網(wǎng)貸的案例。
現(xiàn)實中也有一些家長因為孩子追星就如臨大敵,去接受心理咨詢。咨詢師張萌會和家長解釋,這是進入青春期后的孩子會出現(xiàn)的正常情況,他們的視野更寬廣了,對父母的養(yǎng)育式依戀也會轉(zhuǎn)移到外部。
大部分情況下,青少年追星的高度熱情并不會持續(xù)太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曾做過關(guān)于少年兒童偶像崇拜的調(diào)查,調(diào)研了幾千名青少年后的結(jié)果顯示,孩子們的追星行為會在初中時達到頂峰,而高中之后,明星的光鮮亮麗在他們眼中逐漸褪色,他們會轉(zhuǎn)而投向更具有人格魅力的偶像。
孫宏艷發(fā)現(xiàn),青春期的孩子確實不夠成熟,在各種誘惑下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星,沉迷于“打榜”“做數(shù)據(jù)”,或是過度消費中。而很多家長采用的是對抗的方式,比如,沒收孩子的手機、不許他們買周邊等?!斑@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抗。孩子當然需要引導,家長不如去了解,他們是為了緩解壓力,還是需要朋友的認可,或是簡單隨大流?這樣或許能有針對性地改善?!?/p>
當代青少年共同面臨的一個精神困境是:麻木前進,找不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心理咨詢師程菲做過一個對休學初中生進行干預的項目,發(fā)現(xiàn)休學的學生里有這樣一類人,他們不符合任何疾病和診斷,還特別熱愛學習。但有一天,他們腦海里的一根弦好像一下子斷了,再也學不動,只好休學待在家里。程菲說:“相比上一代人面臨的物質(zhì)匱乏,青少年的心理難題其實更難解決,人要有很強大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一個孩子有自己非常喜歡的人、有熱情去鉆研和探索,對自我的發(fā)展來說,是很寶貴的事?!?/p>
棟梁//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24年第35期,本刊有刪節(jié)/
@彤彤:也不是我非要追星,不追星課間和同學都聊不到一起去。
@小伏:偶像崇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文明時期人們對圖騰和圣物的信仰。
@楓華:從偶像身上汲取正能量,激勵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人,這是一件美好的事。記得不要混“飯圈”,不要成為偶像工業(yè)的提款機。
@安佑:感謝我開明的媽媽,陪我去演唱會一起追星,結(jié)果她也成了粉絲。
@柚子:曾經(jīng)我也瘋狂追過星,現(xiàn)在覺得過好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