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戰(zhàn)勝各種困難考驗和風險挑戰(zhàn)的精神面相和政治品格。以俞秀松、宣中華等人為代表的建黨早期諸暨籍革命者,因人數(shù)眾多且極具諸暨地域人文性格,體現(xiàn)出很鮮明的異于其他地域革命者的群體特征。他們在革命斗爭中行動活躍,事跡鮮活,形象飽滿,十分典型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諸暨籍英烈群體的斗爭精神對于新時代斗爭實踐具有深刻啟示意義,要從牢記斗爭宗旨、堅定斗爭意志、講求斗爭策略、保持斗爭姿態(tài)等方面著力,激發(fā)和培育新時代斗爭精神,戰(zhàn)勝前進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關鍵詞】斗爭精神|諸暨|革命英烈|精神啟示
斗爭精神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戰(zhàn)勝各種困難考驗和風險挑戰(zhàn)的精神面相和政治品格,也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所應具備的基本精神素養(yǎng)。目前,學界對于斗爭精神的研究基本著眼于理論層面,對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現(xiàn)實意義等問題。本文認為,斗爭精神形成于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征程,它的表現(xiàn)應該是具體而鮮活的,是有相應現(xiàn)實載體的。本文通過對建黨早期諸暨籍革命英烈群體這一極具典型意義的研究對象的斗爭精神的全面梳理,從現(xiàn)實個案層面具象化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其深刻內涵。
一、建黨早期諸暨籍英烈群體的獨特面相和基本成因
群體研究是黨史研究的重要視角,也在黨史研究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學術界對湘籍、皖籍、浙籍早期革命者群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以省域為單位的群體研究固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共同特征,但也遮蓋了更小地域范圍群體的不同情形,何況有些“小地方”的確具有典型特征。本文所關注的諸暨這一縣域的建黨早期革命者群體就具有這一典型特征。
民主革命時期,浙江是歷代反動勢力統(tǒng)治的腹地。相比于鄰省江西,浙江涌現(xiàn)出的革命英烈總量并不大。在這一大背景下,諸暨這一縣域的英烈群體則因數(shù)量眾多成為一種現(xiàn)象級存在。據統(tǒng)計,浙江全省解放前在冊革命烈士為7000多人,其中紹興籍為1400多名,而諸暨籍達673名,[1]占紹興總數(shù)的近半,浙江總數(shù)近1/10。這一數(shù)量和比例很能說明諸暨革命者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特質。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同一地域的人會在性格脾氣、思想傾向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群體性特征,在某一具體的社會背景下,這一群體特征又會反映到人們改造世界的生動實踐之中。本文所聚焦的建黨早期,是指五四運動至大革命失敗時期,這一時段的諸暨籍革命者群體,他們以俞秀松(1899—1939)、張秋人(1898—1928)、宣中華(1898—1927)、汪壽華(1901—1927)、宣俠父(1899—1938)、鄭復他(1904—1928)、楊眉山(1884—1927)、何赤華(1898—1927)等人為主要代表。雖然他們犧牲的年代并非均在此范圍內,但當時他們已經成為著名的革命者,已經造成很大的歷史影響。從他們所留存的史料來觀察,每一個人都行動活躍,事跡鮮活,形象飽滿,十分典型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而且也將諸暨人特有的地域個性在革命實踐中體現(xiàn)了出來。這一群體性背后有著當時諸暨所面臨的很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
第一,諸暨歷來為大縣、強縣,長久地催生出諸暨人發(fā)自內心的優(yōu)越感和使命感。秦置縣時,諸暨為大縣,設縣令。唐代,以地域的重要性及戶丁多少分縣為赤、望、緊、上、中、下等,諸暨為望縣,即繁華重要之地。元代時,分縣為上、中、下三等,諸暨為上縣,更一度升縣為州。民國19年(1930年),國民政府按人口、面積、田糧、交通、經濟、文化等六要素劃縣,諸暨為一等縣。農業(yè)中國的經濟重心在縣以下,且因信息傳播受限,先民對周邊強弱的感知范圍十分有限。浸潤于諸暨長久的“大而強”的縣域地位之中,諸暨人歷來保持著強烈的優(yōu)越感和自尊心。在民族危機面前,很自然地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國家謀,為天下先,體現(xiàn)了一個大縣人應有的歷史擔當。
第二,諸暨人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在革命者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首先,由于諸暨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在現(xiàn)代交通發(fā)展起來以前,這一地理優(yōu)勢意味著比其他地域更多的信息獲取和經濟的潛在受益。因此民眾心理是一種相對開放的狀態(tài)。近代中國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諸暨有志青年,就將目標投向了上海、北京、廣州、杭州,從來不畫地自限,局于一隅。其次,在地形上,諸暨雖然歷來屬越地,但與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的地形狀況迥異,由此所導致的山地文化性格也與江南水鄉(xiāng)的水鄉(xiāng)文化性格迥異。諸暨人以剛硬著稱,以“木坨”自稱,普遍性格直爽豪放,實在誠信,凡事認死理不放,有主見,不善曲意逢迎,敢作敢當,不自欺也不欺人。諸暨革命者的言行中普遍地體現(xiàn)出這一自信、樂觀、堅毅、執(zhí)著的地域性格。最后,諸暨人更有同鄉(xiāng)意識,彼此聲氣相通,聯(lián)系緊密,相互之間有較深的影響。在中共建黨早期和大革命時期的諸暨革命者身上,可以很明顯看到這種彼此關聯(lián),浙江省立第一師范、上海外國語學社、上??偣葓鼍俺蔀樗麄兟?lián)絡的平臺,無疑也成為形成群體的重要因素。
第三,當時社會背景下中下階層知識分子特有的政治訴求。諸暨革命者成長的時期,正值中國廢科舉之時。舊制度作廢,新制度、新觀念的建立還毫無蹤影。農村基層的小康之家出于慣性供子女讀書,但讀書之后的出路是什么,無論是家人還是本人,均難以預料。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而言,革命成了一種表達訴求、實現(xiàn)價值的現(xiàn)實出路。知識分子充當起連接城市革命先鋒和理論與鄉(xiāng)村群眾的最佳中介,成為中國革命的“盜火者”。諸暨本地歷來極重教育,文化繁盛,讀書入仕觀念根深蒂固,稍有條件之家即全力供子女讀書。俞秀松、汪壽華、張秋人、宣中華等人的家庭均難言寬裕,但都能夠供有出息的子女上學,當時諸暨籍的革命者均有這種背景,最終走上革命道路,實則是時事推宕和自身認知水平及人生追求的共同結果。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社會歷史因素,使得諸暨在建黨早期出現(xiàn)了那么多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而在革命洪流之中,他們敢闖敢干、熱情進取、百折不撓、視死如歸,又將諸暨人特有的文化性格注入到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之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民主革命實踐中的耀眼光芒,也是當代所應汲取的寶貴精神遺產。
二、建黨早期諸暨籍英烈群體斗爭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一)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斗爭宗旨
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天然的人生價值追求。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國破民疲。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主旋律。諸暨籍革命者均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時代責任感,自覺地將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目標作為人生的價值取向。
俞秀松在少年時就有高遠的志向。他離家赴浙江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對送行的弟弟講:“我要等到大家有飯吃,等到討飯佬有飯吃再回來?!闭沁@一樸素理想的持續(xù)推動,讓他在青年時期就確立了“做一個有利于國,有利于民的東南西北的人”的人生志愿。五四之后,他在不斷追尋之下,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他篤志躬行,無怨無悔,直至生命的盡頭。
宣中華的志向也很典型。他在中學時寫的46篇作文現(xiàn)存于世,其中表達了他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關注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憎恨封建統(tǒng)治者,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勢衰弱”,是封建統(tǒng)治者“憑權借勢,率意妄行”而造成。他迫切希望改變現(xiàn)狀,執(zhí)著地追索,才能在當時各種思潮紛雜的環(huán)境中,很敏銳地捕捉到那個真正能夠拯救國民和人民的真理,從此融入無產階級革命的大潮之中。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諸暨籍革命者能夠自覺地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始終堅信,自己所從事事業(yè)的正確性和正義性,因此,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能夠信心百倍,奮不顧身。
(二)堅韌不拔、知重負重的斗爭意志
在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中,面對風險挑戰(zhàn)和矛盾困難,建黨早期諸暨籍革命者始終不懼風險、不畏艱難,始終保持清醒和堅定,勇于擔責盡責,化被動為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黨交付的每一項工作任務。
1922年夏,張秋人被聘為衡州(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的英語教員。他很快克服了人地兩疏的困境,發(fā)展了一批黨團員,掀起了一次次學生運動,有力推動了衡州地區(qū)黨團組織和學生運動。[2]他始終恪守一個信條,叫做“布爾什維克到處要宣傳,要斗爭?!彼叩侥睦?,就宣傳到哪里,通過撰寫政論宣傳文章、當眾公開演講、辯論宣傳黨的主張,宣傳馬克思主義,也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組織的充分肯定。1927年7月,在白色恐怖異常嚴峻的情況下,黨中央決定派張秋人回浙江擔任省委書記。當時他的政治身份早已暴露,杭州熟人多,隨時都有被捕風險的情況下,張秋人毫不退縮,毅然受命。到任僅一天,即被捕入獄,并于翌年2月遭到殺害。
宣俠父在大革命時期受組織委派長期在馮玉祥軍中工作。他借機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并借機發(fā)展黨的組織。1925年冬,在他和戰(zhàn)友的共同努力下,黨的甘肅特別支部成立,這是黨在甘肅的最早組織。他還是我黨最早深入甘南藏民聚居區(qū)傳播革命火種的優(yōu)秀干部。他善做民族工作,真心實意為藏民代言,努力促成了甘青藏民大同盟,頂著壓力反對欺壓掠奪藏民的軍閥,贏得了甘南人民的衷心愛戴。
發(fā)揚斗爭精神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葆有堅韌不拔、知重負重的斗爭意志。無論身處何種險境,面對何種困難,只要是黨組織分配的工作,只要是符合黨和人民的利益的事業(yè),諸暨籍的革命者都能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勇敢地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三)靈活周全、講求實效的斗爭策略
斗爭能力和斗爭策略是斗爭取得成效的基礎因素。弘揚斗爭精神內在要求講求斗爭藝術、注重斗爭策略。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的斗爭實踐不是任意而為、漫無目的的,而是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斗爭的辯證法,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建黨早期諸暨籍革命者的斗爭實踐中,很集中地體現(xiàn)了靈活周全、講求實效的斗爭策略和斗爭藝術。
1921年4月,汪壽華等一批革命青年奉派赴蘇聯(lián)學習。因俄國內戰(zhàn),阻斷了他們去莫斯科的交通,不得不滯留在蘇聯(lián)遠東。汪壽華奉命就地開展工作,組織當?shù)毓ぷ?。當時很多華工都是山東、東北去的貧苦農民,因不識字,向家中匯款、寫信均面臨困難,工人平時的生活也很貧乏。汪壽華以此入手,幫助工人匯款,并辦起“五一俱樂部”,豐富工人業(yè)余生活,贏得了工人的衷心愛戴。他善于交際,交友廣泛,甚至和東北地區(qū)作案后逃到蘇俄的“紅胡子”都交上了朋友,以此掩護黨內同志去往蘇俄。[3]領導上海三次武裝起義是汪壽華的高光時刻,作為上??偣瘑T長,他體現(xiàn)出高超的領導才能,面對復雜的工作局面,都能給予具體指導,受到各工會人員的欽佩,獲得“大帥”的外號,認為他有如元帥一樣的領導之才。
宣中華領導了杭州學生運動,又參與領導了蕭山衙前農民運動,這是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第一次農民革命運動。1924年,他按照黨的決定加入國民黨,并作為浙江省正式代表,出席國民黨一大。會后,他以國民黨籌備浙江省黨部負責人,來往于滬杭之間,奔波于浙江各縣市,籌建國民黨浙江省各級組織。他善于演說,能夠將深刻的革命道理深入淺出地表達,給人以鼓舞,影響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他堅持原則,又能講求靈活性。他爭取浙江“一師”老校長經亨頤作為代表出席國民黨二大,回應了青年的期待,也最終爭取到了經亨頤在寧漢分裂之際對共產黨的幫助。對于宣中華在浙江國共合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中所作的貢獻,黨予以高度贊揚,將他與李大釗、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等相提并論。[4]
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共產黨人要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合理選擇斗爭方式,及時調整斗爭策略,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講求斗爭實效。
(四)甘于奉獻、敢于犧牲的斗爭姿態(tài)
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難曲折是舉世罕見的,只有每一名志愿加入這個組織的先進分子都能為黨和人民的利益放棄和犧牲自己的一切,才戰(zhàn)勝了一切艱難險阻,成就了這個黨的偉大榮光,也為民族爭得了最大的光榮。
五卅運動失敗之后,上??偣徊榉猓饕I導人中,李立三、劉少奇等人被迫離滬,劉華慘遭殺害。在萬分危險的形勢下,汪壽華堅持留滬斗爭,并挑起上總代理委員長的重任,成為上海工人運動低潮期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他和趙世炎一同領導了1926年的五卅周年紀念活動,使上海的工人運動重新轉入高潮。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勝利后,國民黨右派迅速轉入公開反動。汪壽華毫不畏懼,在接到杜月笙的“死亡邀請”之后,他明知會有不測,還是決定以身犯險,就是為了盡一切可能扭轉被動局面,臨行遺言:“為了黨和工人階級利益,寧愿犧牲一切?!盵5]他是以必死的信念深入虎穴的,成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犧牲的第一位共產黨員。
鄭復他是汪壽華的同鄉(xiāng)加戰(zhàn)友,在上海總工會擔任重要領導職務。汪壽華犧牲之后,又一任委員長楊培生也遇難,恐怖形勢已非常嚴峻,他毫不畏懼,繼起擔任上總委員長,翌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終至被害。
無私無畏、甘于奉獻、敢于犧牲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可寶貴的精神品格,也是諸暨籍革命者身上所共有的精神特征。正是因為這一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建黨早期諸暨籍革命者才能在那么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做出常人難以企及的歷史功績,也豎起了一座座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三、建黨早期諸暨籍英烈群體斗爭精神對新時代斗爭實踐的深刻啟示
(一)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為什么、為了誰而斗爭
理論清醒、政治堅定、思想透徹是投身斗爭實踐、激發(fā)斗爭精神、產生斗爭實效的基本前提。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最徹底的理論,是人類道義和智慧的結晶。它既迎合了人類最樸素的正義追求,又指明了科學可行的實踐路徑,是指導人類徹底實現(xiàn)自身解放的不二法門。諸暨的革命者們最開始都是出于一種以天下為己任,救國家和人民于水火的樸素價值追求。在處處碰壁之下,時事際會,讓他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對于勞苦大眾的指導思想,從此,他們的斗爭有了明確清晰的目標,因此能夠始終勇往直前,至死不渝。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對利益多元化、斗爭復雜化的問題,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摒棄私心雜念,以人民為中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崇高理想鼓舞和引導,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起全黨的共識和力量,為新時代攻堅克難的奮斗征程奠定最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始終明確共產黨人應該具有怎樣的斗爭意志
“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边@個“特殊材料”不是別的,就是共產黨人的素質,就是共產黨人的黨性。不同階級的政黨有不同的黨性。劉少奇同志對共產黨員的黨性有過明確定義:“共產黨員的黨性,就是無產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xiàn),就是無產階級本質的最高表現(xiàn),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xiàn)。共產黨員的黨性鍛煉和修養(yǎng),是黨員本質的改造?!盵6]共產黨人的黨性體現(xiàn)在深刻認識和了解無產階級的利益是黨的最高利益,應該完全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用無限的忠實性和堅定性為這個利益服務,堅決執(zhí)行組織的決定、服從組織的決議、遵守黨的統(tǒng)一紀律,克服一切困難保質保量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組織所交付的任務,絕不和組織討價還價,把黨的利益放得高于一切,為黨的團結統(tǒng)一而斗爭。
(三)切實培育新時代攻堅克難的斗爭素養(yǎng)
斗爭不僅需要斗志和勇氣,還需要講求策略和技巧。在斗爭中,學會靈活把握、巧妙運用斗爭方法是取得斗爭最大化效果的關鍵一招。首先,要堅持原則,這是共產黨人的定力,確保了斗爭方向的正確性,在原則問題上頭腦始終要清醒,立場始終要堅定。其次,要講求策略手段,注重方法藝術。要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理有利有節(jié),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四)突出彰顯共產黨人特有的斗爭姿態(tài)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惫伯a黨人甘于奉獻、勇于犧牲的品格是人類精神最可寶貴的精神面相。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出無比安寧祥和的社會環(huán)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需要黨員干部用犧牲生命的代價去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但是,這并不是說,當前不需要弘揚犧牲精神了。相反,現(xiàn)實挑戰(zhàn)提醒我們,要犧牲的東西很多。首先,作為黨員就要犧牲自己的私利。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違反黨紀貪圖私利,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應該受到懲處,要通過黨的自我革命,使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其次,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保持奉獻和奮斗的姿態(tài)。只要組織需要,必然挺身而出,毫不計較個人得失,要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擔當作為,求真務實,在奉獻中體現(xiàn)共產黨人的崇高形象,為黨贏得新的更大的榮光。
四、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全力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边@一指示和要求,為全黨在新的征程上繼續(xù)披荊斬棘、闖關奪隘,發(fā)出堅決斗爭的時代最強音。建黨早期諸暨籍革命英烈群體的斗爭精神不僅有其本身地域文化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他們作為合格的共產主義者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品格,書寫了人類精神意志的最華麗篇章,也是對斗爭精神最生動的注解。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諸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諸暨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656.
[2]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9)[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65—168.
[3]吳基民.汪壽華:為工人階級奮斗終身[J].同舟共進,2021(09):55-60.
[4]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12)[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87—107.
[5]中共諸暨市委黨史辦.諸暨革命烈士資料叢書(四):汪壽華[C].內部資料,1993:70.
[6]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225.
【基金項目:2025年度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5B010);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重點課題地方特色課題項目(項目編號:145D099);2024年度浙江省黨校系統(tǒng)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規(guī)劃課題立項課題(項目編號:ND24214)】
(作者簡介:張犇,中共諸暨市委黨校、紹興楓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