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母親是鄂溫克族,父親是達斡爾族,我們兄妹三人,我是個看起來更像漢族卻說著達斡爾語的鄂溫克族姑娘。父親過世得早,我出生在鄂溫克民族鄉(xiāng),所以戶籍上就隨了母親。
正月十六,對于阿倫河畔的鄂溫克族人來說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打花臉、滾冰、圍著篝火跳野豬舞都是這一天的重要項目。因為在當年,過完元宵節(jié),族人們又要上山打獵了,這一天的所有活動都是在向山神祈福,祈禱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吉祥安康。這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到了正月十六這天早晨,大人們總是早早就起來取點鍋底灰抹到我們臉上,然后笑哈哈地氣我們:“又被抹到黑臉了吧?快起床啦!”我們小孩子也趕緊穿戴好民族服裝,準備好鍋底灰,路上逮到個人就要抹一把,關(guān)鍵時刻看誰的手速更快。抹黑臉是長輩給晚輩或是平輩們之間互相涂抹,屋里院外,小孩子們你追我趕,老人們慈祥又幸福地看著、笑著。在這一天抹黑臉,寓意驅(qū)邪避災(zāi),祈求平安吉祥,所以男女老少沒有人在意自己的臉被抹得有多黑,抹得越多越黑就意味越遠離疾病災(zāi)難。
到了黃昏日落前,老人們在小廣場上準備篝火,婦人們?yōu)橥硌鐐浜妹谰萍央?,年輕人哼著小曲三五成群地趕往“碰山水”,小孩子們嬉戲打鬧好不快樂。
“碰山水”算是我們村子最美的一處景點,因山體陡峭突立于河面而得名。山碰水不前,水碰山而止,山繞水,水環(huán)山。夏季的碰山水綠樹環(huán)繞,溪水清澈,是野游的最好去處;冬季的碰山水冰面光滑平整,山水環(huán)繞形成“V”字形的天然滑冰場。正月十六,族人們都要來此處“滾冰”,大家穿著耐臟的衣服在冰面滾來滾去,寓意福氣吉祥滾滾來,疾病災(zāi)禍滾滾去。
滾冰歸來時,篝火已經(jīng)點燃,所有人聚集在篝火旁跳“野豬舞”,一邊吶喊一邊舞蹈,盡情地歡跳,跳到大汗淋漓。然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吃喝唱歌,在歌聲與歡笑中度過美好的一天。
我的母親精通鄂溫克語、達斡爾語和漢語,在那個年代可算是個“文化人”,能寫會算的她當過大隊加工廠的會計,也是很優(yōu)秀的婦女主任。
小時候經(jīng)常聽媽媽講族人和漢族人因為語言不通鬧出的一些笑話。年前大集購物,那就是一場場象形擬聲的表演會,買“鵝”的,因為鵝字發(fā)音不標準,就像皮影戲的人物一樣,一伸一縮著脖子,兩只手不停地在胸前比畫,嘴里艱難地說:“脖子這么長,嘎嘎地叫。”賣家也不明白到底說的是什么,究竟是大鵝還是鴨子?買剪子的在賣家遞過來的幾個物品始終不對的情況下,打開剪刀手有節(jié)奏地一張一合,嘴里說著:“不是那個,是這個……”母親形象的表演總能逗樂所有在場的人。那時候,親戚鄰居常來家里串門,她們聊聊家常,說說笑話,也順帶著和媽媽學習漢語。
姥姥雖不會講漢語,但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特別擅長縫制狍皮衣物。我喜歡傻狍子,狍子憨憨笨笨的,外形似鹿,形體偏小,皮毛柔順有光澤,現(xiàn)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姥姥年輕時的那個年代是可以狩獵的,獵民有獵槍,每支獵槍都有槍證。狍皮毛長而密,皮厚結(jié)實,防寒力強,冬季上山打獵,狍皮大衣狍皮靴子是基本裝備。
媽媽翻找衣物時,在她棕紅色的皮箱最下層,有一雙姥姥親手縫制的“奇哈逆”(狍皮靴子),非常漂亮。狍皮靴制作工藝較為復雜,需先將狍皮曬干,制作時噴水,將狍肝搗爛涂抹在皮里,卷起來發(fā)酵兩三天,先用“毛丹”刮去皮板上的污垢,之后用“賀得勒”將狍皮鞣軟,鞣好皮子之后,用狍筋搓成細線穿以骨針縫制,將狍皮毛朝外皮朝內(nèi)縫制成靴子。1998年冬,村干部同幾位呼倫貝爾市民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我家,想要收集一些民俗物件,媽媽把她珍藏多年的姥姥縫制的狍皮靴無償捐給了國家。一同捐贈的還有姥姥手工制作的樺皮簍和姥爺上山打獵用的打火鐮。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扒樺樹皮最好的季節(jié),此時樹皮與樹干之間充滿水分,樹皮最容易剝離,又不會傷到里面的樹干。通常這個時候,姥爺總會扒很多樺樹皮回來,姥姥將樺樹皮切成段,經(jīng)過蒸煮、剝皮、捆成捆擠壓塑型,然后選料、裁剪、粘接,最后用狍筋線將樺樹皮縫制成家居用的各種小器皿。
樺樹皮質(zhì)地柔韌,易塑造,不怕水,不怕碰撞,又防腐耐潮。姥姥年輕時做的小物件大多送人了,我兒時的記憶里就只剩下那只盛放精鹽的小簍了。那個小簍是棕黃色的皮質(zhì)質(zhì)地,上下鑲邊,用狍筋線縫制成幾何圖形,簍身繡成簡單的樹形圖案。我常想這只樺皮簍作為器皿在我家的廚房放了近十年,不曾想竟能被民俗館選中,贏得了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
姥爺?shù)拇蚧痃犑撬麄兡莻€時代上山打獵必備的取火器物,每年冬天一上山至少要兩三個月才下來,火柴使用雖然方便,但是怕潮濕,山上不方便保存,打火鐮沒有火柴那么嬌貴,在沒有火柴時是最佳選擇。
上山打獵時要選擇靠山背風臨近河流的地方安扎帳篷,生活用水主要取自冰窟窿里的冰或是臨近的干凈些的雪,用帳篷里的大鍋燒開留存?zhèn)溆?,可飲用可做飯或是清洗衣物。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他們上山打獵回來時帶回狍子、野豬、野雞和兔子等獵物。
我認為所有野味最適宜的烹飪方式就是烤著吃,且必須用純木炭火烤,只需要撒點精鹽,肉便發(fā)出“滋滋”的聲響,烤出的油順著飽滿的肉的紋路慢慢滑下,待肉烤至七八分熟,瞇著眼將其放到鼻前聞一聞,然后心滿意足地放進嘴里細細咀嚼,嫩滑、焦酥、鮮咸一瞬間全在口中,令人心醉。這便是兒時我對烤肉的記憶。長大后走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次烤肉,但沒有一次能夠打動我,每每吃過總感覺遺憾,傷感年華不再,抓不住似水流年。
提起上山打獵,有一次印象特別深,是兩個哥哥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通。原因是兩兄弟遛套子,套子是獵民用粗細不等的鐵絲手工制成,套取的獵物不同,制成的套子也大小不同,套子放在獵物經(jīng)常出沒之地,獵民每天去巡查,以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獵物。
那天發(fā)現(xiàn)了一頭被套住正在垂死掙扎的野豬,大哥機警,但是膽子小,一溜煙兒地跑了,猴子一樣爬到樹上不敢下來;二哥勇猛果敢,按照媽媽的話說就是有點虎,他不但不跑還就近找了個木棒非要抓住機遇制服野豬,因為他聽老人說制服野豬關(guān)鍵要找準野豬后脖子的一處穴位一擊致命,就這樣,他一個人成功制服了一頭兩百斤左右的野豬,這個體重的野豬算是很大的個頭了。
野豬尖嘴獠牙,身材高大偏瘦,攻擊力極強,對于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來說真的是極其危險。所以媽媽特別生氣也很后怕,生氣是氣大哥比弟弟大了近十歲,怎么能夠在那么危險的時候自己跑了。大哥憨憨地傻笑,臉上掛著無地自容的尷尬,解釋說:“我叫他上樹,他偏不聽我的,我也實在不敢下去?!边@話也是實話,氣得媽媽也繃不住笑了。然后轉(zhuǎn)過頭又罵二哥:“就你虎,從小就不省心,讓你倆跟著長輩上山就是看看帳篷,幫著做做飯,不是告訴你不準上山遛套子嗎?你才多大啊,多危險!”“好不容易套個大野豬,怎么能白白放過,那大家不都白上山了嗎?都像我大哥,野豬早跑了,我?guī)紫戮徒o放倒了,下山時都是讓我大哥扛的,誰讓他不幫忙,是鄂溫克漢子嗎?膽小鬼!”
自己挨罵還不忘氣氣大哥,媽媽顯得很無奈,又找不到訓斥的話,就我一個看熱鬧的,笑得不行。其實并不是大哥不夠擔當,只是性格使然,他從小愛好文藝,喜歡讀書,烹飪。他要是講抗戰(zhàn)史、金庸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是不敢搭茬兒的,卻也絕不給他炫耀的機會。二哥就喜歡舞刀弄槍,能動手的盡量不動嘴,也不會說,就簡單粗暴。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族人放下獵槍,走出山林,在漢族兄弟的幫助下,開始接觸農(nóng)耕文化,“上山打獵”變?yōu)閴m封的歷史。
我喜歡講民族故事,對于民族文化的一點了解更多的是來自于原生家庭。在祖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里,我熱愛自己的民族,更熱愛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愿盡我所能,為傳承民族文化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作者簡介】郭冬梅,80后,發(fā)表過作品《老師,您是影響我一生的人》《再續(xù)前緣》《眾生相》《燕子去了》《藏在記憶里的味道》《怦然心動》《聽——雪落下的聲音》等。其中《藏在記憶里的味道》獲“阿榮情·故鄉(xiāng)味”征文活動三等獎。
責任編輯"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