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已有的廣西北路壯劇英譯研究集中于語言特點與文化特色詞等方面,而涉及北路壯劇的史料英譯研究尚無。圍繞北路壯劇史料英譯實踐,以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為指導,以海外傳播為出發(fā)點,研究相關技巧策略。經(jīng)研究,音譯、意譯、加注、增譯等技巧與策略的運用,使譯文通俗易懂,更容易被讀者接受,有助于北路壯劇文化的海外傳播。
[關"鍵"詞]北路壯??;海外傳播;語義翻譯;交際翻譯;音譯
一、引言
廣西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橋頭堡”,更是北路壯劇文化面向東盟傳播的重要門戶。北路壯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傳統(tǒng)戲劇,擁有250多年的歷史,藝術形式獨具特色。但由于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北路壯劇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如今,在各方努力下,北路壯劇正處于復興時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因此,整理并外譯北路壯劇史料,促進相關文化的海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以紐馬克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為指導,討論相關文本的英譯策略。
二、北路壯劇英譯研究概述
學者周秀苗率先開啟壯劇的英譯研究,提出壯劇英譯需采取異化方法以保留壯劇的文化特色,采取歸化方法以提高譯文的可讀性[1]。但對于壯劇行當?shù)挠⒆g,該學者認為應當遵循“文化再現(xiàn)”原則,盡可能保留其中蘊含的文化特色[2];對于壯劇文化詞,采用音譯、增詞或移譯等方法以再現(xiàn)文化的同時,又能使譯文更具可讀性[3]。廣西壯劇有南路壯劇、北路壯劇以及師公戲三大分支。其中關于北路壯劇的翻譯研究主要涵蓋語言特色、唱詞、親屬稱謂以及劇目等方面。學者周秀苗等人從北路壯劇語言特色出發(fā),即從音樂化、動作化、抒情化三方面對比北路壯劇與英語歌劇的語言特征[4],繼而探索出英譯壯劇需遵循的文化“傳真”原則和“傳神達意”原則[5]。學者周秀苗還提出北路壯劇唱詞具有音韻美、節(jié)奏美、修辭美以及意境美等特征,英譯需采取準、整、創(chuàng)的策略[6];認為北路壯劇親屬稱謂英譯需兼顧充分性與接受性,對原語稱謂翻譯進行換算和變通[7]。學者農(nóng)雅琪在以上研究基礎上開展了包括南路壯劇和北路壯劇的精品劇目英譯實踐,以文化翻譯觀為指導理論,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作為英譯策略[8]。2014年周秀苗作品《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壯漢英對比)[9]出版,引發(fā)了相關劇目翻譯的研究。學者符霄婷、祝遠德以《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英譯為例,提出在民族典籍英譯過程中,適度使用異化和闡釋的方法,可獲取文化話語權,彰顯民族特色[10]。學者原淼、關熔珍從翻譯美學理論出發(fā),剖析該作品中英譯的形式美[11]。學者姜嘉慧、關熔珍從翻譯時空移動理論視角研究《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探討時空移動對于翻譯的影響與干擾[12]。學者汪華、李曉瀅從模因論視角研究《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翻譯作品,總結出壯族文化英譯策略[13]。
綜上所述,學者們在壯劇表演元素方面的翻譯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可見相關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在壯劇復蘇以及國家鼓勵民族文化海外傳播的背景下,以北路壯劇為主題的史料翻譯研究尚無,壯劇相關翻譯研究仍顯不足。在海外傳播中,除了回歸北路壯劇表演本身的傳播外,還應當宣傳北路壯劇兩百多年來包容并兼的歷程,以此幫助海外受眾更深入地理解北路壯劇在壯族文化中的地位。
三、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概述
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認為語義翻譯在目標語句法和語義允許范圍內(nèi)能準確地再現(xiàn)作者在情境中想表達的意義;交際翻譯能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一致[14]。語義翻譯能使譯文更貼近原文的形式,保留源語語言特色,偏向于忠實原文作者;交際翻譯則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盡可能使譯文簡潔明了,易于接受。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之間沒有絕對的區(qū)分,二者往往是相輔相成,屬于一個整體[15]。
四、案例分析
本研究選用文本由論文《北路壯劇及其傳承保護研究》[16]二次整理得來。北路壯劇史料屬于信息型文本,原文邏輯嚴謹、用語正式。一方面,北路壯劇史料文本要求符合史實,內(nèi)容客觀,需要譯者擁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并有所研究;另一方面,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譯者在北路壯劇史料翻譯中需發(fā)揮主體性,在“忠實于原史料編撰者作品的基礎上[13]”,照顧目標讀者的受教育程度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借講述北路壯劇兼容并蓄的發(fā)展歷程,樹立中華民族團結包容的良好形象。
(一)專有名詞
在北路壯劇史料文本中,詞語翻譯難點為戲劇術語。實踐過程中譯者需要結合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充分理解術語背后的含義,使譯文忠實地傳達原術語含義的同時保留其民族特色。
案例1.
原文:八音班
譯文:bayinorchestra
“八音班”是指多人同時使用馬骨胡、葫蘆胡、笛子、鑼、鼓等樂器進行演奏,類似于民間樂團。八音班是純樂器彈奏的一種表演形式,也是北路壯劇最初的表演形態(tài)?!吨芏Y》中將所有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統(tǒng)稱為“八音”[16]?!鞍艘簟痹诰W(wǎng)上已有相關譯法,根據(jù)大英百科全書網(wǎng)站,“八音”譯為eightsounds(bayin),其采用直譯補充音譯加注的方式。根據(jù)語義翻譯,為了使原文本的術語翻譯保留民族特色,譯者決定采用音譯的方法,將bayin作為專有名稱“八音”的正式譯文,而非按大英百科全書網(wǎng)站的方式將其放在補充說明的次要地位。此外,譯者應當相信目標讀者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即使正式譯名中沒有直觀表現(xiàn)相關含義,讀者可以通過原文本后續(xù)介紹八音班的歷史內(nèi)容,學習到bayin的具體含義。“班”作為通用名稱,在戲劇方面指“戲班”,即以表演戲劇為目的組成的團體,在英語中對應的譯文是troupe。但在北路壯劇的發(fā)展中,僅有多種樂器合奏,而無唱詞、動作等元素加入的表演性質(zhì)使得八音班更接近交響樂團的形式。若使用troupe表達此處“班”的含義,不僅會造成目標讀者的誤解,還會扭曲史實。為了尊重史實,“班”的譯文確定為orchestra。
案例2.
原文:馬骨胡
譯文:Maguhu,literallyHorseBoneHuqin,thetwo-stringedbowedinstrumentmadeof"bonesfromhorse,muleorbuffalo.
馬骨胡是壯族拉弦樂器,由馬、騾、牛的骨頭制成的胡琴,是廣西壯族特有的樂器,民族性較強。根據(jù)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為了在海外宣傳中保留這一民族性,“馬骨胡”的處理傾向異化,采用音譯加注的方式?!榜R骨胡”原音譯為MaguHuqin,但英文Magu表示馬古(坦桑尼亞地名)。為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將其調(diào)整為Maguhu。鑒于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僅通過音譯不足以充分傳達“馬骨胡”概念。因此,需采用注釋解釋譯名內(nèi)涵及馬骨胡構造和制作材料。
北路壯劇史料的民族特色較為明顯,在海外傳播中保留相應特色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類文本中,處理專有名詞時可采用音譯加意譯或注釋的方式,在確保詞義準確的前提下,保留相應的語言特色。
(二)流水句式
北路壯劇史料文本多使用結構復雜的長句子,涉及并列、順承、遞進等邏輯關系。結合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譯者處理這類句子時,需理清文中隱含的邏輯關系,合理斷句,并采用相應的翻譯策略。
案例1.
原文:八音傳入后,本地藝人加入了馬骨胡、葫蘆胡等民族樂器,并在舊州民歌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創(chuàng)作了[平調(diào)],使之具有了民族化、地方化的藝術特質(zhì),從而發(fā)展成為壯族北路八音[16]。
譯文:Withtheaccesstobayin,localartistsintrodu-cedMaguhu(literallyHorseBoneHuqin,thetwo-stringedbowedinstrumentmadeof"bonesfromhorse,muleorbuffalo),Huluhu(huqinmadeofgourd)andothernationalmusicalinstruments,andadaptedthemonthebasisofthefolksongsinJiuzhou.AllofthiswascontributedtotheemergenceofflattonewithZhuangfeatures.Bayinperformancehencehasboastedits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ZhuangandJiuzhou,anddevelopedintobayinofBeilubranch.
原句屬流水句結構,以并列和承接的邏輯開展,介紹原本盛行于其他地區(qū)的八音傳入廣西舊州縣后,發(fā)展成壯族北路八音的大概歷程?!氨镜厮嚾思尤朊褡鍢菲鳌迸c“藝人在民歌基礎上改編創(chuàng)作[平調(diào)]”二者屬并列關系,原文在此基礎上引出了八音藝術特質(zhì)變化以及發(fā)展的結果。由于原文句子過長,譯文如按照原文使用一個句子表達,易使邏輯混亂,會增加目標讀者的閱讀負擔,這與交際翻譯中“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和晦澀難懂之處[17]”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譯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以三個句子表達原文含義。同時,譯文中句子銜接應當具有連貫性。為表現(xiàn)原文并列和承接的邏輯關系,譯文分別增譯了代詞詞組“allofthis”以及邏輯詞“hence”,即利用語法紐帶和邏輯紐帶增強句子連貫性。此外,原文“民族化、地方化”表達較宏觀、抽象,按語境可理解為“八音藝術具有壯族的民族特征以及舊州縣的地方特征”,若直譯成“nationalizationandlocalization”,譯文表達較為模糊。為使譯文邏輯清晰可見,將“民族化、地方化”抽象名詞具體化,意譯為“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ZhuangandJiuzhou”,補充相關信息。
案例2.
原文:只奏不唱的八音與田林縣舊州鎮(zhèn)的民歌結合,創(chuàng)造出唱奏合一的形式,由一至二人坐在板凳上,就曲而歌,加上簡單的表情、手勢動作,并帶有樂手伴奏,由此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地方曲藝表現(xiàn)形式“八音坐唱”[16]。
譯文:BayinOperashapedupasauniqueartfromTianlinCountywiththeintegrationbetweenbayinorchestra,onlyplayinginstruments,andfolksongsofthecountyinJiuzhouTown.Thiscombinationofinstrument-playingandsingingwasperformedinthefollowingforms—oneortwopeoplesangonthebench,withsimpleshowofexpressionsandgesturesandmusicians’accompanying.
原文介紹了“八音坐唱”的由來及表演形式,該長句以因果、遞進等邏輯關系安排,屬流水句式。該句先介紹八音與民歌結合的主題,接著補充具體的表演方式,從而得出唱奏結合促進曲藝創(chuàng)造的結論。原文句子過長,應按上述邏輯將其拆分為三個意群,以方便理解。英語大多習慣先結論后分析的語序安排,因此譯文應按上述英語邏輯對原文進行語序重組。譯文將結論調(diào)整至句子開頭,然后以with伴隨結構點出八音與民歌結合的背景,隨后以新句子解釋具體表演形式。根據(jù)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譯文將原文主要的分析—結論邏輯結構安排在首句,將次要的解釋內(nèi)容放在第二個句子,表達清晰,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
北路壯劇史料文本語言多涉及流水句,譯者需在分析原文邏輯的基礎上適當斷句,使用增譯、意譯或語序重組的策略,清晰表達原文邏輯,精選補充相關文化背景信息。需注意,補充的背景信息要能有效幫助目標讀者理解原文,并充分激發(fā)目標讀者的興趣。
五、結束語
在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指導下,英譯北路壯劇史料的專有名詞時,可采用音譯加意譯或注釋策略;英譯流水句式可適當斷句,采用增譯代詞、邏輯詞或補充相關文化背景信息,以及語序重組的策略。在前人對北路壯劇表演相關內(nèi)容的翻譯研究基礎上,本研究填補了以民族文化海外宣傳為目的的北路壯劇史料翻譯研究空缺,使得北路壯劇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更為全面。在北路壯劇史料英譯的實踐過程中,史料翻譯要求實事求是,涉及眾多相關背景,譯者需在譯前做好資料調(diào)查,儲備相關戲劇歷史背景知識。
參考文獻:
[1]周秀苗.從壯劇文化特色看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2):332-333.
[2]周秀苗.文化翻譯觀視閾下的壯劇行當英譯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3,26(1):119-122.
[3]周秀苗.壯劇文化詞及其英譯對策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6,29(5):88-92.
[4]周秀苗,王福干,黃保華.北路壯劇與英語歌劇語言性格特征對比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10):183-184.
[5]周秀苗.北路壯劇語言特色及英譯原則[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2,27(3):285-287.
[6]周秀苗.廣西北路壯劇唱詞英譯策略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3):172-175.
[7]周秀苗.北路壯劇親屬稱謂文化內(nèi)涵及英譯策略研究[J].社科縱橫,2016,31(7):122-125.
[8]農(nóng)雅琪.壯劇精品劇目及其英譯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1):168,170.
[9]周秀苗.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10]符霄婷,祝遠德.民族典籍英譯中“文化話語權”的研究:以《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英譯為例[J].百色學院學報,2018,31(4):120-125.
[11]原淼,關熔珍.從翻譯美學角度看壯族典籍英譯的形式美:以《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英譯為例[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1(4):47-51,127-128.
[12]姜嘉慧,關熔珍.翻譯時空移動理論視角下壯族典籍的英譯研究:以《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為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6(6):106-109.
[13]汪華,李曉瀅.模因論視角下壯族文學對外傳播的英譯研究:以《北路壯劇傳統(tǒng)劇目精選》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28(10):104-108.
[14]PeterNew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5]林小芹.紐馬克論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J].中國翻譯,1987(1):50-51.
[16]吳俠.北路壯劇及其傳承保護研究[D].南京:廣西民族大學,2023.
[17]原虹.論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2):1-2.
基金項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InnovationProjectofGUETGraduateEducation”(項目編號:202417)。
作者簡介:莫秀賢(1999—),女,漢族,廣西平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