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就像一鍋沸騰的串串,熱氣騰騰的牛油和椒香,麻辣又熱烈。市井江湖下,大街小巷中,五花八門的涮菜,人間百味盡在其中。
將新鮮的肉串,串在一根根竹簽上,再熬上一鍋濃香的鍋底,幾十根簽一把抓住放入各種沸騰的麻辣湯料中,快速撈進嘴里,肉嫩多汁,好不爽快。一邊擼串一邊來口啤酒,激發(fā)味蕾,驅(qū)散煩悶,可以從中午一直吃到深夜。
成都人對串串的信仰極其深厚,恨不得把每個人都轉(zhuǎn)化成信徒。如果你作為外地人來到這座城市,幾乎沒有辦法拒絕他們向你拋出的吃串邀請。成都人為了讓你去吃串串,可以把它吹得天花亂墜:走嘛,我請你吃全成都最好吃的串串;味道巴適,天天都在排隊;絕對好吃,不好吃算我的;感冒了?那更要去整一頓哦,辣出汗才好……
然后,你初生牛犢般地跟成都人在街頭擼串,直到你發(fā)現(xiàn)冰柜里的串串在下鍋前就腌制上了辣椒,然后又下至紅湯里,結(jié)果還要給你擺一排海椒、花椒在面前,你終于明白:不僅感冒好不了,明天扁桃體還要發(fā)炎。
飲食,常常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串串不僅是成都的特色傳統(tǒng)小吃,也是草根美食最大眾化的體現(xiàn)。據(jù)說,串串和麻辣燙都起源于長江之濱,是船工和纖夫創(chuàng)造了這種吃法。從四川宜賓到三峽內(nèi)的巫山,這一帶由于水流湍急,纖夫自然是一道少不了的風(fēng)景。到了中午,纖夫會在江邊用石頭支起瓦罐,舀幾瓢江水,撿幾把干柴生火,放入辣椒、花椒、豆瓣醬等調(diào)料,串起各種肉類和素菜,紅油鍋里一燙,又麻又辣,驅(qū)寒祛濕。
如果說川菜是一個江湖,串串香無疑是位俠客。20世紀80年代,一個鋁皮三輪車、一個蜂窩煤爐子加一口銻鍋,一堆竹簽子穿起的菜或肉堆在筲箕上,幾個瓶瓶罐罐裝的是調(diào)料,這就是一個串串?dāng)?。就這樣走街串巷,騎到哪里,哪里就跟著一群小孩子,即使吃不了辣也吮著手指圍觀。價格也公道,吃一小把才幾毛錢,好吃嘴們選定買好,煮熟撒辣椒,邊走邊吃,把麻辣的氣息散播在大街小巷。惹得小老板兒在后面笑罵:“串串兒吃得不多,海椒給我倒起跑完了?!贝南銡饩瓦@么自在愜意,就如最寫意的劍客在江湖中自由穿梭,瀟灑過市……
如今,串串進入店堂,食客們自己選自己煮,邊喝啤酒邊擼串,一樣逍遙自在。
相比于其他美食,串串的獨特之處在于更市井,更包容,沒有正襟危坐,不必推杯換盞。暖黃色的煙霧升騰,頭皮一松,眉頭一平,食過三巡,皮帶再松一扣,一天的忙碌和焦慮,在一根根簽子里安放、釋然、煙消云散。
香歸香,近來,吃串串受熱議,卻是因為食客屢屢遭到“背刺”。本來,串串這種平民美食,主打一個物美價廉,幾十塊錢吃到扶墻。然而,最近一個雞腳上插進17根簽的圖片還是震驚了很多人。先不說這塊雞腳疼不疼,大家的錢包是真疼了。
不是說好的“一元一串的缽缽雞”嗎?怎么現(xiàn)在一塊雞爪上就能插上十多根簽?有人感慨:“如今進了串串店,吃得我是如芒在背,如鯁在喉?!边€有人調(diào)侃:“成都串串有自己的草船借箭。”店家在穿串時,是何等的鬼斧神工,才能在食材有限的空間里,插上如此多的簽子。以至于有人懷疑,是不是容嬤嬤到串串店打工了,這比容嬤嬤還會扎。
好消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被串串“背刺”,相關(guān)部門已經(jīng)“記在了小本本上”,下一步應(yīng)該就要著手整頓市場了。想起朋友在吃完串串之后,強顏歡笑、咬牙切齒地銳評:“幸虧好吃,不然虧死?!贝€是因為好吃的味道保留了最后的顏面。
資料來源:跳海大院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知乎等,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