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人說:只有在滿足了自己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才可能施行慈善。
有人說:慈善是一種品德,與擁有的財富無關,應且行且施。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該材料給出了兩個相互對立的觀點,前者側重施行慈善以個人生活保障為前提,后者強調(diào)慈善的內(nèi)在屬性是品德,無關財富。論述時,應明確“慈善”的概念和本質,思考行善的前提是否必須與物質掛鉤,再進行立意。
在論述中,可抓住行善的本質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是否發(fā)自內(nèi)心。此外,還可從行善的方式思考,即是否與物質財富有關;從行善的本質特征思考,即行善意圖與功利性的關系。
本題指向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價值“向善”??梢钥紤]完善法治,從中國傳統(tǒng)美德中尋找內(nèi)在的價值支撐和精神基因。因此,材料中矛盾的兩個觀點,并不是都可以生發(fā)出合適立意的,這需要考生先以正確的價值觀進行理性甄別,然后可以圍繞材料第一句話寫駁論,也可以圍繞第二句話寫立論,還可以通過駁立結合進行綜合立意。
例文
于善中盈己,于行中悅人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 俞楚爾
自古以來就有慈善與財富的纏繞關系,也有行善是建立在自我基本滿足的基礎上還是且行且施的激烈爭論。私以為,二者并非對立。于善中盈己,可以使自我有所收獲;于行中悅人,方能建構起“美美與共”的大同社會。
不可否認,自我生活保障是否基本滿足是慈善行為的波動因素之一,倘若個體始終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行善有時可能確是妄談。但物質的支撐并非對慈善的限制與束縛,善大善小,皆為美談。事實上,行善的關鍵因素是我們的價值觀與內(nèi)心的選擇。行善是雷鋒乘一趟火車,做一路好事;行善是特崗教師華曉娟嘔心瀝血,只為讓大山里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這些善舉也許并沒有讓受助者得到太多物質上的幫助,但足以讓人們的心靈得到“質”的豐盈與慰藉。由此言之,以飽滿之善心施力所能及之善舉,在清晰自我定位的同時播撒人間善念,亦在無形中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
余秋雨曾說:“我的生命主調(diào),將由一條條路來綰接?!倍@道路的基點便是個體的內(nèi)心。身處郁喆雋筆下的“單通道社會”中,人們面對只進不退的機械化模式,常為物質與功利化所裹挾。面對倍速的時代變換,人們時常感嘆自我保障的艱難,甚至以經(jīng)濟能力的匱乏為借口,刻意疏遠與善行的聯(lián)系,乃至光明正大地逃離“善”的境界。在我看來,我們不應將“行善”二字狹義化,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持正確的價值觀,行助人之舉,便可構筑大愛人間。
無論是物質上的善行,還是不經(jīng)意間的微笑、舉手投足的關懷,皆為美德。當個體融入群體中,便是長江“擺渡人”秦大益27年如一日擺渡的堅守;是重慶山火爆發(fā),人們各盡所能、迎難直上的眾志成城;更是河南遭遇水災時,多方馳援的大愛無疆……善不論大小,只需源自真心。善源于涓流,來自八方,匯聚一堂。
于善中盈己,于行中悅人。我們懷自覺行善之心,以潤物澤人之行,成悅心達人之美,于你我之中存“善”之溫情,于人世間耀“善”之華光。
評點:文章結構清晰,首先提出了“于善中盈己,于行中悅人”的觀點,表明行善對自己和他人的作用。而后對兩則材料進行辨析后明確“物質的支撐并非對慈善的限制與束縛”,提出行善的完整內(nèi)涵和意義。接下來,作者結合時代背景,對不行善的原因以及如何行善進行剖析,并將行善從“小我”提升到“大我”,使立意升華。文章舉例充分,所選素材均為時事素材,運用得當恰切,分析在理,且能通過正反對比加深論證力度。如能對“善”的本質做更深入地剖析,則會錦上添花。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