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
請以“歷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寫作指導
一、考題解析
這是一篇以“歷久彌新”為題的命題作文,題意明確,言簡意豐,話題既貼近考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又能引導他們思考自身成長和國家發(fā)展。這一命題不僅體現了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尊重,更強調了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此題目也與教材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專題巧妙呼應,體現了教考結合的思想。
“歷久彌新”的“久”指時間之久,在歷史長河中,有些事物未能承續(xù)、逐漸消失;而有些事物,經歷歲月的淘洗、磨礪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輝。關于“歷久彌新”,題目中所給的材料提到了古老的經典、杰出的思想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時間的淬煉中愈發(fā)顯露出活力和價值,這是“歷久彌新”概念的具體體現。文章需要圍繞這一主題,闡述為何有些事物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而愈發(fā)顯得珍貴。
二、審題要點
作文用導語提示題目的意思和寫作的話題。導語中“古老的經典”“杰出的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從題材角度給出的提示,引導考生思考什么樣的經典、思想、文化、精神、品質能夠歷久彌新;“常讀常新”“常用常新”中的“讀”與“用”,是在提示事物能夠經歷長遠而仍然能充滿活力、生生不息的原因、條件和方法,引導考生思考“久”與“新”之間的關系。
綜合分析,考生可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討古老的經典和杰出的思想為何能夠常讀常新,它們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可以從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得以傳承和發(fā)揚的,以及這種精神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和影響。當然也可以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講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體會到“歷久彌新”的道理,以及這種體驗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
雖然“歷久彌新”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成語,但思辨性卻很強,寫好不易,這就需要考生對材料和概念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立意參考
1.古老經典,穿越時光,照亮前行之路。
2.杰出思想,歷經風雨,燃燒人類文明。
3.個人成長路,探尋前行,歷久彌新,書寫精彩篇章。
4.科技之光照耀文化之路,讓經典在數字時代煥新彩。
四、誤區(qū)提醒
在探討“歷久彌新”的主題時,考生們應避免陷入宏大敘事中常見的誤區(qū)。有些考生平時積累了不少素材,很容易在寫作時過度依賴套話和口號,這樣的文章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有文采,具有吸引力,但實質上卻缺乏深度和個性。真正的“歷久彌新”需要考生們思考“久”與“新”的辯證關系,結合具體實例,深入分析,并融入自己的見解和思考。在論證過程中,考生應該審慎選擇論據,確保其與論點的緊密關聯(lián)和邏輯嚴密性。同時,要深入分析論據背后的原因、影響和意義,以及它們在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
素材支持
素材一:巧手匠心守護青銅瑰寶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楊倩,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二十余年。她和同事們修復了三百余件青銅器,幫助它們“煥發(fā)新生”,守住背后的歷史。
楊倩在進入文物系統(tǒng)之前是一名醫(yī)生,在她看來需要修復的文物就如同“病人”,它們會出現不同的病癥,也需要“對癥下藥”,量身定制修復方案。同樣是除銹,根據銅銹類型的不同、侵入程度、文物本體的健康狀況等,也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技術的‘修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睏钯徽f,她和同事曾用一年多的時間修復了一件“重病纏身”的青銅器,光是除銹就用了兩三個月。除文物修復工作外,楊倩也一直致力于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她主持完成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可移動珍貴文物防震預防性保護等項目。
從事這行時間越長,楊倩越難以割舍,“結緣”二十余載,仍覺“新鮮感”十足,能讓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讓她很有成就感。
運用提點
本則素材匹配的要點在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楊倩和她的同事們通過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實踐,不斷精進青銅器修復的技藝,他們既傳承了傳統(tǒng)的修復方法,又根據現代科技和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新性地制定“量身定制”的修復方案。這種做法體現了“歷久彌新”中對傳統(tǒng)的尊重和對創(chuàng)新的追求。再從手段看,通過精心修復,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青銅器得以“煥發(fā)新生”,修復不僅延續(xù)了文物的壽命,還提升了它們的展示價值和研究價值,這正是“歷久彌新”理念的生動體現——讓古老的物品在新時代煥發(fā)光彩。
素材二:一群年輕人讓古城重煥青春
貞豐古城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古城內有41個古院落,有8處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當地持續(xù)投入力量進行古城改造。2023年,他們找到貴州“飽飽盒子”負責人陳曉龍,想請他幫忙在細節(jié)上改造這個小城。這個為貴州拍了不少公益宣傳片的導演,第一次成為古城改造的“導演”。
既讓古城煥發(fā)活力、吸引游客,又不改變原始風貌、保持古色古香,這是難題。一年多的時間里,陳曉龍帶領一群年輕人努力讓這座古老的小城更有活力。比如小廣場上的小吃攤井然有序,明顯帶有“文藝范兒”,每個攤車都有各自的logo,還有精煉傳神的廣告語:“米糯肉香,一碗管一天”“嗦碗古城蕎涼粉,神仙站不穩(wěn)”。設計師李小益給小吃攤做設計時費盡心思,幾乎每個小吃攤的設計稿都改了十幾遍,字體、色彩、花紋改了又改,值得一提的是李小益在設計前還用上了社會學家做田野調查的功夫:攤主姓甚名誰,出攤多少年,這家小吃的特色、賣點是什么……再比如古城里有了時髦的影像展,青年攝影師在“珉谷藝術空間”獨立開攝影展,這里展出過古城人的一張張笑臉。
運用提點
考生可以援引本則素材為例,從方法、效果角度分析“歷久彌新”的做法,即:改造既保留了古城的歷史魅力和文化底蘊,又通過創(chuàng)新設計和現代元素的引入,為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做法不僅使古城煥發(fā)青春,更增強了其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實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和諧共存。這種平衡的處理方式,為其他歷史古城的保護與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就意味著,對于經典、傳統(tǒng)要經過一定的取舍,并創(chuàng)新方法,以讓其發(fā)光。
素材三:“95后”帥小勇:還原粉蒸肉的家鄉(xiāng)味
在江西,一份熱氣騰騰的粉蒸肉,是家家戶戶團圓飯里必不可少的美味?!?5后”帥小勇,是江西省奉新縣一家飯店的廚師長,也是地地道道的奉新人。幾年前,他曾到外地當學徒,偶然吃到師傅做的粉蒸肉,突然很想家。當時他就在心里立下了一個目標:把廚藝學精,回到家鄉(xiāng),把這道家鄉(xiāng)菜做得更好。
在帥小勇看來,粉蒸肉的精髓在于米粉,他嘗試過用各種產地、口感的米做實驗,最終找到最佳配方:首先將黏米和糯米按照4:1搭配,配上八角、桂皮、小茴香炒至微黃,磨碎制成米粉,最后和腌制好的五花肉攪拌。他說:“拌好的粉蒸肉用荷葉墊底,用小火慢蒸兩個小時,這樣做口味會增加那種荷葉的香味。希望我自己的事業(yè)能夠像這道粉蒸肉一樣,蒸蒸日上,也希望我們所有人的生活能夠蒸蒸日上?!?/p>
運用提點
本則素材匹配的要點在于:帥小勇對粉蒸肉的熱愛和努力,體現了傳統(tǒng)美食文化在當代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性,他通過不斷嘗試和創(chuàng)新,致力于將粉蒸肉做得更好,保持傳統(tǒng)食物的獨特魅力并賦予其新的活力。再從帥小勇的故事延伸到社會層面,探討在快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如何保持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讓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fā)新的光彩。強調“歷久彌新”不僅是個人成長的追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