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jīng)過十年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周邊傳播從原創(chuàng)的傳播學概念,發(fā)展成為原創(chuàng)的傳播學理論,正向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理論邁進。周邊傳播的史、論、方法、案例構成周邊傳播理論的“四梁”,周邊傳播現(xiàn)象論、認識論、方法論、經(jīng)典論、實踐論、效果論、創(chuàng)新論、應用論則是周邊傳播理論的“八柱”,這“四梁八柱”較為清晰地勾勒出周邊傳播理論的基本面貌和理論精髓,也增強了理論建設的信心。
關鍵詞:周邊傳播理論 學科建設 理論創(chuàng)新 傳播學理論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周邊傳播理論提出十年來不斷完善,對構建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助力對國際傳播實踐的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
2024年1月5日,周邊傳播理論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定的中國本土原創(chuàng)新聞傳播學理論之列。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傳播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的問題,其基本內涵可概括為三個方面:是什么、為什么、能什么。“是什么”指周邊傳播的概念與內涵,“為什么”強調周邊傳播理論的解釋性,“能什么”則指周邊傳播理論的價值與應用。周邊傳播理論在學術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四梁八柱”的大致輪廓。
周邊傳播理論的“四梁”是指周邊傳播史、周邊傳播理論、周邊傳播研究方法和周邊傳播案例。它們是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的四個專業(yè)方向,也是構成該學科基礎框架的四個相互支撐的“大梁”。
(一)周邊傳播史
周邊傳播史是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qū)之間信息與文化交流傳播歷史的學問或專業(yè)方向。其重點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在周邊地區(qū)傳播、交流的規(guī)律、特點和相互影響。通過對周邊傳播史的研究,可以揭示信息傳播對社會變遷、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與規(guī)律。目前,中國周邊傳播史研究團隊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秦漢、唐、清等周邊傳播斷代史的研究初稿,其他朝代的周邊傳播史正在撰寫中,近現(xiàn)代周邊傳播史以及中國當代周邊傳播史也在規(guī)劃中。世界大國乃至全球周邊傳播史也已納入周邊傳播史后續(xù)研究的范疇。
(二)周邊傳播理論
周邊傳播理論提供了解釋和分析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周邊傳播現(xiàn)象的概念、原理、話語、框架和模型以及解決周邊傳播問題的方法和工具。在概念創(chuàng)新上,周邊傳播理論已經(jīng)衍生出至少一百個原創(chuàng)性的傳播學新概念,構建了一套通俗易懂、內涵豐富、解釋力強的中國本土化傳播話語新體系。在原理探索上,周邊傳播理論著重研究并揭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信息傳播的本質、機制與規(guī)律。比如,該理論提出的與傳統(tǒng)傳播學迥異的“三體傳播”(人體、物體和媒體)、信息或能量傳播的“四個模式”“六個向度”“四沿學說”“飛地”模式以及“引力法則”“近似法則”“空間轉化法則”“船閘原理”等。周邊傳播理論強調信息傳播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如該理論提出的“時間—空間—關系—事件”的四層分析框架,即是對信息傳播時空特征與社會影響因素進行闡釋的有力工具。
(三)周邊傳播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在科學研究中,為解決特定問題或達到特定研究目標而采用的具體操作步驟和技術手段,是開展實際研究的工具。由于研究主體和研究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研究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周邊傳播理論融合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范式,為全面深入地研究周邊傳播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復雜性提供了多樣化工具和手段。周邊傳播理論將研究范圍由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拓展至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因此,周邊傳播的研究方法涵蓋研究社會和自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思辨法、辯證法等哲學研究方法,以及用于研究自然界中周邊傳播規(guī)律的觀察法、實驗法、模擬法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除此之外,還有獨創(chuàng)的“T”型和“X”型兩大研究方法。每個研究方法各有其特點和應用領域。在實際研究中,研究者應根據(jù)具體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或多種方法結合使用,以獲取準確、可靠的研究結果。
(四)周邊傳播的案例體系
依據(jù)傳播主體的不同,周邊傳播案例體系可以分為自然界周邊傳播案例和人類社會周邊傳播案例兩大類。人類社會周邊傳播案例又可以分為大國周邊傳播案例、新聞周邊傳播案例、文化周邊傳播案例、經(jīng)濟周邊傳播案例、民族周邊傳播案例、姓氏周邊傳播案例等小類。按照傳播功能分類,周邊傳播案例則可分為信息導向型、利益導向型、情感導向型、文化導向型、政治導向型等類型。
目前,周邊傳播理論研究團隊已經(jīng)收集、整理、分析了美國、英國、法國、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尼等12個世界大國周邊傳播的案例和文化、經(jīng)濟、旅游、社交等小型案例上千個,大大豐富了周邊傳播研究的資料,提高了周邊傳播理論研究的效率和說服力。
周邊傳播理論的“八柱”是指周邊傳播現(xiàn)象論、周邊傳播認識論、周邊傳播方法論、周邊傳播經(jīng)典論、周邊傳播實踐論、周邊傳播效果論、周邊傳播創(chuàng)新論、周邊傳播應用論。這“八論”涉及周邊傳播的現(xiàn)象、本質、規(guī)律、方略及理論應用,構成了周邊傳播理論框架的重要支柱。
(一)周邊傳播現(xiàn)象論
周邊傳播現(xiàn)象論主要關注和研究周邊傳播現(xiàn)象的特點與規(guī)律,研究信息、能量、人或物品在特定的空間、時間和關系范圍內進行周邊傳播的過程,涵蓋了自然界中的物種遷移、能量傳遞和人類社會中的文化交流、經(jīng)濟互動、族群遷徙、政治與國際關系建構以及媒體的信息傳播等多維現(xiàn)象和問題。它包括媒體周邊傳播現(xiàn)象、社會周邊傳播現(xiàn)象、自然界周邊傳播現(xiàn)象三個方面。
1.媒體周邊傳播現(xiàn)象。周邊傳播理論強調周邊國家在中國國際傳播中的基礎作用和戰(zhàn)略地位。由于受到政治、文化、語言和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傳統(tǒng)大眾媒介覆蓋的范圍往往有限,主要是以媒體所在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qū)或國家傳播。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紐帶的新媒體打破了傳播的地域限制,使信息能夠在全球快速自由流動。但從其發(fā)展的歷程來看,物理網(wǎng)絡及其信息的傳播仍然遵循周邊傳播的規(guī)律。
2.社會周邊傳播現(xiàn)象。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無時無刻不在與周圍環(huán)境進行信息的交流和互動。這種互動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流,也包括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多領域的傳播活動。
3.自然界周邊傳播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周邊傳播現(xiàn)象更是無處不在,主要體現(xiàn)在能量傳遞和介質作用兩個方面。從聲、光、熱、電等能量的傳遞來看,從熱對流、熱傳導到熱輻射,從陽光的普照到颶風的形成,無不遵循“能量遞增”或“能量遞減”的周邊傳播規(guī)律。從媒介傳播來看,風、水、動物等介質都可以充當自然界物質能量和信息傳播的載體,將種子、花粉等攜帶信息或能量的物質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地傳播開去。
(二)周邊傳播認識論
周邊傳播認識論探討的是人們對周邊傳播現(xiàn)象的認知和理解方式,關注如何感知、解釋和預測周邊傳播行為及其后果。通過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周邊傳播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該理論歸納、提煉了周邊傳播的本質和規(guī)律,形成了一套極具哲學意味的周邊傳播認識論。
1.規(guī)律四論。周邊傳播理論指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信息發(fā)展遵循“由原點向周邊、由中心向邊緣、由近及遠的圈層式擴散”的基本規(guī)律,提出傳播的“引力法則”認為,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相鄰或相隔一物(一國)或多物(多國)之間的引力(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等)與一物(一國)或多物(多國)能量的大小成正比,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因而,在同等情況下,傳播主體的能量越大,對周邊客體的吸引和傳播效果越好;傳播主客體間時空和心理距離越近,傳播效果越好;反之,效果則越弱。
周邊傳播理論認為,信息如力如能量,也有標量和矢量。信息既有價值大小之分,也有速度和方向之別。萬物皆信息,信息的傳播是萬事萬物聯(lián)系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之一。通過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信源與信宿關系的變化規(guī)律,周邊傳播理論提出了信息傳播的“四種模式”,即從內向外、從中心到邊緣的“外溢傳播”;從外及內、從邊緣到中心的“內向傳播”;從此及彼、在邊緣之間的“暈染傳播”;從中心到中心的“飛地傳播”。這“四大模式”形象地揭示了周邊傳播過程中信息能量流動的基本形態(tài)和路徑。與之密切呼應的則是信息周邊傳播的“六個向度”,即“被周邊傳播”“向周邊傳播”“在周邊傳播”“從周邊傳播”“讓周邊傳播”和“環(huán)周邊傳播”。
信息的周邊傳播在時空發(fā)展上遵循“三個階段”的普遍規(guī)律。從物理和時間維度考察,周邊傳播呈現(xiàn)為信息或能量從點到面、從中心到邊緣的立體式擴展過程。這一傳播過程并非隨機無序,而是遵循一定的階段性和模式化特征。在空間維度上,信息或能量的周邊傳播總是經(jīng)過“點到點—點到圈—點到面”三個階段。在時間維度上,信息或能量的周邊傳播呈現(xiàn)出“發(fā)展期—維持期—衰減期”三個周期。
2.萬物四論。周邊傳播理論不僅僅是一個探討信息傳播規(guī)律的理論,還對事物之間的關系、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周邊和中心之間的關系等人類的基本問題進行了辯證的哲學思考。周邊傳播理論主張世界無窮但萬物有限,其舞臺是周邊,其精髓是變化。該理論提出的“萬物四論”包括“萬物周邊論”“萬物媒介論”“萬物中心論”和“萬物自適論”,每一個都帶有一定的哲學意味。
“萬物周邊論”認為,萬物無論大小,空間無論方圓,凡是存在,必有周邊;而事物的變化一般都是從周邊開始、向周邊傳播的。“萬物媒介論”強調,除了狹義的大眾傳媒,人、事、物等世界萬物都是或可以成為周邊傳播的媒介,從而大大拓寬了媒介研究的視野?!叭f物中心論”是指事物對其周邊和整個世界的感知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基點展開的,每個存在都是自己的中心和他者的周邊,即萬物自主,互為周邊?!叭f物自適論”認為,一切生物甚至無機物都有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周邊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通過“適他”“他適”,實現(xiàn)“自適”、與周邊“互適”和“共適”的目的。無論是“自適”還是“適他”,都始終伴隨著信息的周邊傳播。
3.周邊四論。“周邊四論”包括“周邊聯(lián)系論”“周邊無常論”“周邊因子論”“周邊鋒面論”四部分。“周邊聯(lián)系論”認為,世間萬事萬物不僅各有周邊,而且彼此關聯(lián)。“周邊無常論”強調的是萬物及其周邊處于永恒的變化之中,中心與周邊是一對此消彼長、交替轉化、相對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體,不存在“一存一亡”或“一成不變”的關系?!爸苓呉蜃诱摗被趥鞑ブ黧w周圍的因素可以或可能對主體產(chǎn)生反作用力,進而影響主體生存與發(fā)展的假設,因而聚焦于分析那些對傳播主體自身、周邊環(huán)境以及區(qū)域關系產(chǎn)生影響的個體性因素。“周邊鋒面論”認為,“周邊”不同于消極意義上的“邊緣”,而是富含主觀能動性的“前沿”和“鋒面”,可以“以邊為鋒”或“化邊為鋒”?;诖苏J識,邊疆省區(qū)不是國際傳播的次生力量或邊緣地帶,而是國家周邊傳播的“鋒面”和“封面”。
4.空間二論?!翱臻g二論”包括“空間一體論”與“問題空間論”。“空間一體論”認為,世界無非是由大小不一的粒子或粒子團構成的。萬事萬物形異狀殊,但都處于同一個相對連續(xù)的地理空間和時間空間內。萬事萬物互為周邊,且周邊之間總是存在一個或大或小的“非連續(xù)性接觸部分”,這就是周邊傳播語境下的“空間”,是永遠伴隨信息傳播活動的場域,因而“周邊”與“物”永遠同在,“物”與“空間”“周邊”是一體的?!翱臻g一體”還指時間空間、物理空間和關系空間的“三位一體”,即時間周邊的變化過程往往伴隨著物理空間和關系空間的改變,反之亦然?!皢栴}空間論”指出,萬物必然有周邊,周邊如果沒有空間,要么一物消亡,要么兩物沖突。在一般情況下,人或物面臨的問題總是可以轉換為空間的問題,任何問題也都存在轉換或解決的空間。
(三)周邊傳播實踐論
周邊傳播實踐論主要研究周邊傳播理論適用和應用的規(guī)律、質量和條件。為了提高中國周邊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力,周邊傳播理論提出了很多有別于傳統(tǒng)國際傳播的觀念、思路和模式。比如,大力強化和充分發(fā)揮“三體傳播”“三邊傳播”“三民傳播”(三體是指人體、物體、媒體,三邊指邊媒、邊關、邊民,三民指民族、民間、民營)的主體作用或功能,強化“以邊為鋒”“近似傳播”“協(xié)同傳播”,努力實現(xiàn)“多媒體傳播”“有差異傳播”“無媒介傳播”和“飛地傳播”,進而實現(xiàn)周邊傳播效益的最大化和持久化。
該理論提出,就傳播梯次而言,中國對外傳播應遵循“先周邊,后周近,再周遠”的原則,進行圈層式、梯次性傳播,即“先深耕自周邊,后輻射他周邊”;在文化周邊傳播上,應遵循“先民族,后國家,再文明”的次序,即先深化國內民族交流,而后開展與周邊國家民族或種族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最后推進中華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印度教文化等不同文明體系間的世界級對話互鑒。
(四)周邊傳播效果論
周邊傳播效果論專門研究周邊傳播活動對受眾、社會及環(huán)境等方面產(chǎn)生的具體影響和效果,分析傳播內容如何被接收、理解、接受并轉化為實際行動或態(tài)度改變的過程。效果論的研究有助于評估周邊傳播活動的成效,為改進傳播策略提供反饋和依據(jù)。
周邊傳播理論提出的“有限有效論”認為,信息是能量,有生命周期,其傳播效果也必然會隨時間流逝、距離拉遠、關系疏淡而相應減弱。因此,只有向或在一定的周邊時空內的傳播才是有效傳播,即“有限”才能“有效”。
(五)周邊傳播經(jīng)典論
周邊傳播經(jīng)典論是研究周邊傳播領域古今中外經(jīng)典理論、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學問,旨在通過比較、分析,找出不同理論的優(yōu)點和局限,進而博采眾長,相互完善,提煉出對當代周邊傳播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和觀點。經(jīng)典論的研究有助于傳承和發(fā)揚周邊傳播理論的精髓,推動該領域的持續(xù)發(fā)展。
(六)周邊傳播方法論
方法論是對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體系的概括和總結,關注的是研究方法的理論依據(jù)、思維方式以及方法之間的關系和優(yōu)化組合。周邊傳播方法論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運用周邊傳播理論或原理進行思維、實踐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其研究的重點是“六個結合”,即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研究相結合、內視與外觀研究相結合、橫觀與縱觀研究相結合和兩個研究模型——“T”型和“X”型。
(七)周邊傳播創(chuàng)新論
理論創(chuàng)新是學科發(fā)展的靈魂。周邊傳播是伴隨中國外交和中國國際傳播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個本土原創(chuàng)的傳播學新概念、新理論,其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對象拓展、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重構等方面。
1.研究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周邊傳播理論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強調通過有效的周邊信息傳播來提升周邊國家對我國文化、價值觀、外交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增強區(qū)域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周邊傳播理論的核心理念是轉化。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化相似、利益相關等傳播主客體之間的相關性或“周邊性”是轉化的基礎。作為周邊傳播理論的核心理念,“轉化”揭示了信息傳播與社會互動的內在機制。這里的“轉化”主要包括信息的轉化、能量的轉化、空間的轉化、關系的轉化、情感的轉化等方面,強調傳播主客體之間在傳播過程中形態(tài)、意義、功能或狀態(tài)發(fā)生深刻的變革與重塑。
2.研究對象拓展。研究對象的拓展是研究理念更新的直接體現(xiàn)。隨著研究理念的更新,周邊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媒介和媒體研究領域以及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傳播領域,而是將視野拓展到更加廣泛的“人體傳播”和“物體傳播”領域,嘗試以“周邊傳播”的視角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信息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力圖對人類發(fā)展的歷程及其與自然的關系做一個全景式的考察和探索。
周邊傳播研究對象拓展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其研究內容從狹義的媒介信息拓展至廣義的能量信息,認為信息是宇宙中(自然和社會)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狀態(tài)、變化及其顯示,周邊傳播是一種互動互惠傳播和整體傳播或全息傳播。
3.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幾十年來,中國的傳播學理論和概念基本上都是西方的“舶來品”。周邊傳播理論提煉出了一系列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解釋力的周邊傳播概念和原理來概括和解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周邊傳播現(xiàn)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了“周邊傳播”這一原創(chuàng)的核心概念外,研究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百余個衍生的概念,并撰寫了十余萬字的名詞解釋,詳盡闡述這些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比如,“內周邊和外周邊”“小周邊和大周邊”“軟周邊與硬周邊”“三體傳播”“三民傳播”“飛地傳播”“萬物自適”“邊鋒效應”,等等。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本土原創(chuàng)傳播學的概念體系和話語體系,也為中國媒體提供了更加貼近本土實際、更具解釋力的理論工具,更為中國傳播學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學術對話提供了話語支撐。
4.理論體系重構。周邊傳播理論經(jīng)歷了從提出核心概念到構建完整理論體系的過程,形成了一整套區(qū)別于傳統(tǒng)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知識體系、思想理論體系、話語表達體系和案例體系,每個體系自成系統(tǒng)又相互關聯(lián)。
科學理論的建構必須以扎實的知識體系為基石。周邊傳播研究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涵蓋歷史學、地理學、國際關系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乃至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研究者需有廣博的知識儲備。
知識體系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思想理論體系則是其核心所在。周邊傳播研究立足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周邊傳播現(xiàn)象,旨在探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并概括不同領域周邊傳播的共性和個性,揭示其中的影響因素。
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話語表達的創(chuàng)新。周邊傳播理論不斷探索與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理論來源于實踐,也指導實踐。周邊傳播理論在案例體系建設上同樣下足功夫,通過選編、分類、集成等方式,構建了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經(jīng)典案例庫。這些案例既是周邊傳播理論自覺或不自覺應用的成果,也是該理論立論以及創(chuàng)新觀點的依據(jù),為理論研究提供了真實而生動的素材,也為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提供了有益的參照。
(八)周邊傳播應用論
周邊傳播應用論主要探討的是周邊傳播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表現(xiàn)。理論的意義不僅在于解釋現(xiàn)象,更在于解決問題。周邊傳播理論立足中國傳播實踐,緊扣傳播學發(fā)展前沿,在國家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民族傳播等諸多領域都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不僅如此,依據(jù)萬物皆有周邊的理念,周邊傳播理論的概念和學術框架還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外交、經(jīng)濟、文化、人際、城市建設(如北京市城建的環(huán)路格局)、旅游和物種的周邊傳播等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研究團隊目前正集中筆力研究中國文化的周邊傳播,已經(jīng)發(fā)表了有關黃河文化、姓氏文化周邊傳播的文章,媽祖文化、運河文化、昆侖文化、中國神話的周邊傳播等文章也即將封筆。這些研究成果都大大拓展了傳播學研究的題材領域,彰顯了周邊傳播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是中國本土原創(chuàng)理論,但周邊傳播理論并非只能為中國所用,世界各國的傳播學界、業(yè)界皆可借鑒或應用。因為“周邊”的概念和含義是沒有“國界”的,更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局限和羈絆。這種在應用上的普適性、國際性和跨行業(yè)性,正是周邊傳播理論生命力強大的原因之一。
“四梁八柱”構成了周邊傳播理論的核心框架,它們之間相互關聯(lián)、相互支撐,共同推動著周邊傳播理論向更加深入的方向發(fā)展。
“四梁”作為支撐這一周邊傳播理論的關鍵梁柱,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八柱”則進一步細化了周邊傳播理論的多維面向。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周邊傳播理論將繼續(xù)保持其活力和張力。未來,周邊傳播理論的研究和建設將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周邊傳播理論體系,探究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周邊傳播的內在規(guī)律和機制,打通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自然與社會的界限,尋找周邊傳播的普遍規(guī)律;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周邊傳播技術的應用,提升“兩網(wǎng)一微”(“兩網(wǎng)”指周邊傳播中文網(wǎng)站和周邊傳播英文網(wǎng)頁,“一微”指周邊傳播微信公眾號)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進一步完善周邊傳播理論研究機構的布局和建設,與有關單位合作,盡快建立南海周邊傳播研究院、中西亞周邊傳播研究院、亞太周邊傳播研究院等,推動周邊傳播理論與各地域亞文化和行業(yè)文化的結合;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周邊傳播理論的國際化。
(作者陸地系北京大學周邊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華僑大學特聘教授;孫延鳳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7ZDA2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陸地,孫延鳳,陳沫.周邊傳播理論的十年創(chuàng)新之路[J].新聞愛好者,2024(08).
[2]陸地,孫延鳳,陳沫.信息的向周邊傳播現(xiàn)象與價值分析——周邊傳播的六個向度研究之二[J].青年記者,2024(05).
[3]高菲.媒體的空間轉換與周邊傳播實踐——基于傳媒藝術傳播的示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05).
[4]張百新.加強周邊傳播能力建設 推動對外交流合作[J].國際人才交流,2024(02).
[5]習近平.學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擔使命[J].求是,2021(11).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