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里有句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xì)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吃人的歷史并不鮮見:原始社會是吃人的;奴隸社會也是會吃人的;封建社會除了戰(zhàn)爭時百姓易子而食,載入史冊的也令人印象深刻——寒浞殺烹后羿、食其子;狄人生食衛(wèi)懿公;春秋易牙烹子獻(xiàn)王。為什么吃人呢?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為了滿足微不足道的口腹之欲,更有甚者是對極端情緒的發(fā)泄。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讓封建統(tǒng)治者將碗筷伸向他的子民。
說起吃人,光說“人”來吃人,似乎有點偏頗,吃人的嘴和撕裂生靈的利爪也可以是無形的。魯迅先生用阿Q身體上“自輕自賤”和精神上“自高自大”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非??杀娜宋镄蜗?。他被封建的尊卑思想所吃,也逐漸被同化成為抽刀向弱者的吃人者。孔乙己被固化的科舉制度所吃,名落孫山的他,又無數(shù)次被咸亨酒店的酒客嘲諷、分食。祥林嫂悲慘的遭遇,不僅沒得到多少同情,她的傷口也被一次次地撕裂,她的人生悲劇也是社會悲劇。
魯迅先生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于他將一個個復(fù)雜鮮活的人物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更是用他們可憐又可悲的人生觸及我們心靈的深處,引發(fā)我們更深層次的解讀和思考。吃與被吃,是幾千年專制統(tǒng)治的苦果,被具象化地放大,作者也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喊是對看客旁觀者的憤怒,喊是對沉睡國民的不甘,喊是被吃者逐漸淪為吃人者的無力感。
魯迅先生是思想的巨人,筆下的人物讓人可憐又可恨,看完忍不住感嘆他們個人的悲劇和時代的悲哀。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就像時代洪流中的一片枯葉,紋路清晰,細(xì)看卻是國民一張張麻木不仁的臉。魯迅先生選擇棄醫(yī)從文,執(zhí)筆為劍,就是要在這黑漆漆的鐵屋里,拼盡全力叫醒幾個沉睡的人,即使要面對醒來的痛苦,也好過麻木的沉睡。
小時候不懂魯迅,只是覺得迅哥兒那些千奇百怪的經(jīng)歷很有趣。而現(xiàn)在,對他的了解越全面,對他的思想理解得也越深刻,我被魯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悲憫的情懷所深深震撼。我看到的再也不是天真無邪、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的迅哥兒,而是堅守“無窮的遠(yuǎn)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的周樹人。
魯迅先生在《華蓋集》中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边@是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魯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流傳至今,是因為他作品的魅力不受時間限制,是永恒的藝術(shù)。在一個又一個的網(wǎng)絡(luò)熱點事件中,還有吃瓜群眾說著、笑著、咀嚼著人間的悲喜劇,屏幕前還有圍觀者麻木、冷漠地看著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評價也不干涉,只是看。他們身上仍有先生深惡痛絕的看客的影子,但是,社會上更有有識之士的仗義執(zhí)言、普通人的樸素善良、志愿群體的無私奉獻(xiàn)、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同舟共濟(jì),這一切無時無刻不在推動著社會的進(jìn)步,書寫著時代的發(fā)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當(dāng)今社會的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魯迅呢?白云蒼狗,歲月不敗的是精神和藝術(shù)。魯迅先生的筆下不僅僅有冷峻的批判,更有無限的希望與溫情。沉睡的人終將被叫醒,黑暗的鐵屋也終將照進(jìn)亮光。
(指導(dǎo)老師:劉彩鳳)
寒云微點評
“吃人”,大概是魯迅先生最有力的一個控訴與吶喊。魯迅先生一方面鞭撻中國人的劣根性,另一方面痛斥“吃人”的封建社會。作者以此為題,通過寫魯迅先生,也是在寫她自己對于社會的思考。常讀魯迅,保持清醒的思考,或許就是魯迅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