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散亂的珍珠,只有串起來,才能成為珍貴的項鏈;一堆零亂的磚頭,只有按圖所驥,才能成為宏偉的建筑。
同樣,一篇好的文章,只有用線索將各種素材貫串下來,才會擁有明晰的行文脈絡,才能將紛繁蕪雜的現(xiàn)實生活有條理地呈現(xiàn)給讀者。
“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鼻迦藙⑽踺d在《藝概》中這樣表述敘事線索之于寫作的意義。所謂敘事線索,就是將各種材料串起來的一條主線,簡而概之,就是貫串全文的脈絡,是布局謀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找標志
文章的線索往往有著非常明顯的標志。尋找時,同學們可從以下角度入手:
1.看文章標題。以事物為題目的文章一般會直接揭示敘事線索。有的標題雖然不是線索,但也包含著線索的要素。
2.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語句可能是其敘事線索。
3.文中議論或抒情性較強的語句,可能是其敘事線索。
4.關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其中可能暗含著線索的要素。
二、明類型
1.以實物為線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個具體的實物貫串全文,圍繞該實物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如蕭乾的《棗核》一文就用“棗核”作為貫串全文的線索,將內容分為“索棗核”“見棗核”“議棗核”等部分,“棗核”便是敘事線索,也是一條凝聚著鄉(xiāng)情的感情線索。
2.以人物為線索。有些文章會按照人物動作行為的變化、思想性格的發(fā)展、人生歷程的見聞等組織材料。如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就以“葉圣陶先生的生平”為線索,通過回憶自己與葉圣陶先生交往的幾件小事,表明了葉圣陶待人寬、律己嚴的品質,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3.以事件為線索。情節(jié)通常包括事件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等幾部分,而某些文章的所敘事件本身便是線索。如莫懷戚的《散步》便寫了祖孫三代散步這件事?!拔摇眲衲赣H散步;全家一起散步;對走大路還是小路產生分歧;“我”決定委屈兒子,母親卻依從孫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文章以“散步”這一事件為線索,展現(xiàn)了一家人相親相愛、和諧幸福的美好畫面,場面溫情且動人。
4.以時間為線索。某些文章是以時間的推移來組織材料的。如劉湛秋的《雨的四季》,便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四季之雨的“容貌”有別、“性情”各異,表達了其對四季之雨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5.以地點為線索。某些文章是以地點的轉換來安排層次的,地點就是敘事線索。如冰心的《小橘燈》,便可分為四部分:敘述鄉(xiāng)公所樓上發(fā)生的事;敘述小姑娘家的情形;敘述回寓所后的交談;交代離村后的情形,使文章井然有序,層次分明。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線索。若有些散文沒有記敘的中心事件和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那這類文章就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記敘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不喜歡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贊頌蜜蜂——想變成蜜蜂,將思想感情貫注文中,其發(fā)展變化就構成了文章的線索。
7.以關鍵詞語為線索。有時作者刻意設計的關鍵詞句也能成為文章的主線。如茅盾的《風景談》,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西北高原的背景下,描繪了六幅人物畫,每一幅畫面都穿插了簡短的議論性文字,把“人的活動”當作“風景”來贊美,用“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這樣的語句貫串全文,并隨著畫面的推進,深化了這一主題。作者刻意強調“風景”一詞,對讀者來說,十分有吸引力。每一次穿插,都用“風景”二字緊緊扣住,既連綴全文,又貫串全文,以此作為全文的線索應該說再好不過。
線索乃全文的脈絡,是謀篇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結構上,它能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機貫串起來,組成一個整體;內容上,可使中心明確,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脈貫通。我們只有下意識地運用線索“穿針引線”,才能讓素材的組織、運用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