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習俗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秋天的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如期而至。處暑,即為“出暑”。此時,不僅有徐徐秋風繪就的如畫風景,也有忙碌秋收帶來的稻谷飄香,秋天的序曲正在悄然奏響。
暑去秋來 五谷豐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碧幨畹奶鞖猓滋鞜?,早晚涼,晝夜溫差逐步增大,時不時還有瀟瀟秋雨降臨。
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崩销椄兄角镆?,捕獵鳥類并放在地上,就像祭祀一樣;氣溫開始下降,天地萬物始見凋零,秋意乍現(xiàn);黍、稷、稻、粱等農(nóng)作物成熟,迎來了五谷豐登的好時節(jié)。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處暑高粱遍地紅”……在這個收獲的季節(jié),全國各地農(nóng)民搶抓農(nóng)時開展農(nóng)事勞作,田間地頭一派熱鬧繁忙景象,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民間還會以新收獲的農(nóng)作物祭供祖先,稱為“秋嘗”,祈祝來年的好收成。處暑前后,沿海地區(qū)還會舉行盛大的開漁節(jié),慶祝禁漁期結束,漁民們揚帆出海,千帆競渡。此時海水溫度依然偏暖,魚蝦蟹貝豐富肥美,正是捕撈的好時機。
迎秋詠秋 詩意漸濃
風涼、云淡、天高、月明……古往今來,初秋在文人雅士筆下有著截然不同的模樣。秋意之美,在詩詞的字里行間緩緩流淌。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碧拼拙右琢攘葦?shù)語,便勾勒出一幅別致的早秋圖景,意境悠遠;而宋代蘇泂的“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和元代仇遠的“疾風驅(qū)急雨,殘暑掃除空”,形象描繪了盛夏暑熱迅速消散的場景,神清氣爽之情,躍然紙上。
除了帶走暑熱,處暑還帶來了初秋的閑適。在唐代元稹筆下,處暑是“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秋風安靜地吹過,蟲兒輕快地吟唱,周圍一切好像都慢了下來;宋代陸游則是感嘆“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皆有可喜之處,但他心中“偏愛”仍然是新秋。
出游賞秋 抵御秋燥
“七月八月看巧云”,處暑是出游賞秋的好時節(jié)。天高云淡,云卷云舒,此時與三五好友一起,暢游郊野,登高望遠,心曠神怡。
處暑之后,由于天氣轉(zhuǎn)涼,氣候逐漸干燥,人們的飲食起居也日漸發(fā)生變化。鴨子味甘性涼,適合滋補,很多地方都有處暑時節(jié)吃鴨子的習俗。北京地區(qū)往往吃處暑百合鴨,蘇州地區(qū)喜好吃“鴨子宴”,就是將做好的鴨子分給鄰居,取“處暑吃鴨,無病各家”的好兆頭。兩廣地區(qū)則有處暑“煲藥茶”的習俗,為的是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
雖然此時迎來了秋高氣爽,但有俗話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還需根據(jù)天氣變化注意及時增減衣服,并適量運動,加強鍛煉。
在這悠然宜人的新秋,風輕云淡,五谷豐登,愿你我都得償所愿,品味秋天的碩果累累。
(摘編自“人民網(wǎng)”)
歷史鉤沉
北宋士人崇孝與從仕
張 聰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北宋知名學者、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的父親王益(994-1039)中進士第。此后,王益在多地任職。每次工作崗位變動,王益都會將父母帶在身邊以便“孝養(yǎng)”。這種習慣做法只有一次例外:當時政策規(guī)定,官員前往偏遠地區(qū)任職時禁止家庭成員陪同,因此王益去四川新繁赴任時父母沒能與其偕行。與父母天各一方,讓王益的情緒萎靡不振。在任新繁知縣期間,王益日夜思念父母,以致經(jīng)常黯然流淚,很少參加同僚聚會。
11世紀30年代中葉,父親去世,王益居家丁憂,之后通判江寧,這是王益生前最后擔任的官職。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王益病逝于江寧府任上。王益去世后,妻子吳氏及七個兒子為他盡心服喪三年。因為晝夜不停地哭泣,每日粗茶淡飯且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無盡思念中,王家所有人都日漸消瘦。在長詩《憶昨詩示諸外弟》中,王安石回憶道:精神流離肝肺絕,眥血被面無時晞。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載厭食鐘山薇。
喪期過后,王安石兄弟集中精力應舉,沒有立刻將王益下葬。一直到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即王益去世十年后,他才被安葬在江寧,而非歸葬于家鄉(xiāng)臨川的祖塋中。王益被葬于江寧,最終將江寧確立為吳氏和王安石兄弟的“新家”。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吳氏在開封去世。安葬完母親后,王安石繼續(xù)在江寧服喪。根據(jù)一則筆記故事記載,經(jīng)歷喪親之痛,以及長時間睡在藁秸上,王安石的身體變得異常虛弱,骨瘦如柴。再加上王安石身穿粗布喪服,他看起來像個老兵。王安石的兩個弟弟同樣恪守孝道。王安禮(1034-1095)“廬墓”刺血抄經(jīng),為亡母祈福的行為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沒有涉及王益父子的仕宦經(jīng)歷、學術成就以及社會文化活動,上述兩則王家兩代人的生活集中講述了王家兩代男性如何履行其重中之重的家庭職責:孝親。父母生前,王益父子都曾精心侍奉;父母亡故后,他們虔誠服喪,循禮處理喪事。基于這些表現(xiàn),王家父子的墓志銘撰者和同時代人都稱贊他們是恪守孝道的典型。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沒有什么思想和理念比孝更深入地滲透進社會、政治和文化中了。不可忽視的是,在成為孝子的過程中,王家男人們不得不兼顧他們的家庭責任和事業(yè)追求。從仕與履行家庭責任之間的內(nèi)在緊張關系,在王家人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王家的故事表明,大范圍的士人地域流動極大地影響了士人居喪和養(yǎng)親的行為,以及葬禮和紀念模式。而王家的經(jīng)歷在其北宋士大夫同儕中絕非罕見??梢哉f,北宋士人都曾在努力踐行對父母和家庭的義務與滿足他們問學和求仕的需要之間多方嘗試,希望尋求一種平衡。這一努力的結果就是,北宋朝廷及士人在發(fā)揚前代的孝道理念和提倡新的孝道“標準”實踐方面都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態(tài)度參與其中。
(摘編自《家庭·鄉(xiāng)里·朝堂:北宋士人與孝道》,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出版)
本期讀2~讀3版參考答案
1.BDG
2.B(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轉(zhuǎn)折關系。)
3.C(“這件事是景帝讓晁錯所為”不正確。原文為“錯客有語錯,錯恐,夜入宮上謁,自歸景帝”,意思是“晁錯的賓客將此事告訴晁錯,晁錯連夜進宮覲見皇帝,把穿門一事歸于景帝的命令”,可見“打穿宗廟墻垣為門”并非景帝的命令,而是晁錯為脫罪把穿門一事歸于景帝的命令。)
4.(1)文帝還曾去鄧通家飲宴,文帝對他的寵幸到了這種地步。(2)文帝估計此時丞相已將鄧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帶著符節(jié)去召鄧通進宮,并對丞相表示歉意說:“他是供我狎玩的臣子,你把他放了?!?/p>
5.“剛毅守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①申屠嘉為人廉潔正直,為了不受私人關系的影響,堅持不在家中接待客人。②嚴厲責罵懲戒皇帝寵幸的弄臣鄧通?!盁o術學”主要體現(xiàn)在申屠嘉準備以晁錯毀壞宗廟外墻為由的罪名“奏請誅錯”,卻泄漏消息,結果晁錯先發(fā)制人,得到漢景帝的袒護,而申屠嘉最終落得個吐血而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