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意義]以智庫聯(lián)盟為代表的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創(chuàng)新資源高度集中、科技產(chǎn)出豐富、科技服務范圍廣泛,在推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解決全球性國際事務問題中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方法/過程]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機制,以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聯(lián)盟為案例,對運行機制與優(yōu)化措施進行分析與總結。[結果/結論]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的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從核心理念、智庫產(chǎn)品、專業(yè)運營與多元資金支持方面積累了內部治理經(jīng)驗。文章通過梳理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聯(lián)盟的成效與經(jīng)驗,針對未來此類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建設運行機制提出優(yōu)化建議。
關鍵詞:智庫交流合作平臺 智庫聯(lián)盟 智庫發(fā)展
分類號:G3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5.16
1 引言
智庫是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智囊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智庫需要研究的全球治理、氣候問題、能源問題等一系列全球重大問題,無不呈現(xiàn)出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特點,單一類型的智庫已經(jīng)無法有效解決這些重大復雜問題,亟待通過聯(lián)盟之間的協(xié)同作戰(zhàn)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1]。智庫間的交流合作能夠打破信息孤島,實現(xiàn)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融合與創(chuàng)新,對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多元問題提出更全面、更深刻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可見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建設和優(yōu)化直接影響到政策咨詢、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質量和效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作為一種重要的組織機制,既有助于形成智庫集群,破解智庫單體難以應對和解決的綜合性、復雜性問題,也有助于推動智庫行業(yè)自律,實現(xiàn)自我管理[2]。我國智庫發(fā)展起步較晚,智庫聯(lián)盟的基本概念在2013年才首次提及[3]。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推動建立智庫聯(lián)盟”[4]。筆者以CNKI為檢索源,以“智庫交流合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305篇相關文獻。其中涉及“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文獻僅有8篇(截至2023年10月20日)。這些研究主要聚焦與國家戰(zhàn)略相關的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建設現(xiàn)狀、對策與經(jīng)驗啟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對于推動智庫建設與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機制是什么?在實踐中如何表現(xiàn)?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機制,結合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聯(lián)盟案例,對這一問題進行回應與探討。
2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屬性與特征
2.1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屬性
盡管目前學術界尚未探討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普適性概念,但從多位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共同屬性:①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是由多個主體聯(lián)合成立的新型合作組織[5],包括智庫單位、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yè)等;②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成員單位之間的溝通協(xié)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最終服務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傮w來說,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就是與科研相關的各類主體基于某種目標締結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智庫組織形式。其成員單位可以是不同性質,也可源自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家;成員單位之間也不是簡單的疊加關系,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開放與合作關系[6]。
2.2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特征
一是具備開放性和多元性。智庫交流合作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鼓勵各種類型的智庫參與其中,以開放和多元的機制鼓勵來自不同國家和領域的人才和團隊共同參與研究和交流,從而實現(xiàn)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和融合。這種開放性和多元性有助于促進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之間的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效率。二是交流和合作頻率高。智庫交流合作平臺通常采用線上和線下的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和合作,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交流和合作頻率相對較高。這種高頻率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推動研究成果的快速傳播和應用。三是交流和合作方式靈活多樣。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合作形式多種多樣,如在線交流、專家訪談、主題論壇、合作研究項目、人才培訓計劃等。靈活多樣的交流和合作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滿足不同合作場景和需求,提高國際智庫交流合作效率。
3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邏輯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通過匯聚各方資源力量,發(fā)揮引領作用和集聚效應[7],為政府、智庫、高校、企業(yè)、園區(qū)、機構搭建深度對外交流協(xié)作平臺。筆者對國內外知名的智庫類平臺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兼具了智庫與平臺的雙重屬性,因此,在成立機制、研究機制、運行機制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雙重的特點[8]。
3.1 依托共同的目標和核心理念,構建廣泛的協(xié)商網(wǎng)絡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成立和運行,往往依托共同的目標愿景和核心價值理念,以構建開放、包容、合作的協(xié)商網(wǎng)絡為核心機制。首先,共同的目標愿景和核心價值理念不僅是連接各個智庫的紐帶,更是驅動智庫交流合作平臺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為各類智庫提供了一個共創(chuàng)價值、共謀發(fā)展的廣闊舞臺。以全球貿易與創(chuàng)新政策聯(lián)盟(Global Trade& Innovation Policy Alliance,GTIPA)為例[9],其涵蓋六大洲、26個經(jīng)濟體的49個成員組織,加入其中的智庫單位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即相信政府可以而且應該在刺激更大的創(chuàng)新和生產(chǎn)力方面發(fā)揮重要和積極的作用。其次,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倡導信息和知識的開放與共享,通過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深度融合,推動創(chuàng)新思維的碰撞和交流,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經(jīng)濟問題。以歐洲中國事務智庫聯(lián)盟(The European Think-Tank Network on China,ETNC)為例[10],其包括20所成員機構,其中10所進入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研究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TCSP)全球排名的前150名。作為歐洲最大的專業(yè)性智庫聯(lián)盟網(wǎng)絡,該機構以中歐國際關系為切入點,幾乎囊括了歐洲所有的頂級智庫和涉華研究機構。智庫交流合作平臺成員單位的國際化構成,有助于采取全球視角審視問題,提供多元文化、多角度的分析和解決方案,從而提升政策建議的全面性和前瞻性。最后,此類平臺匯聚了學術界、政界、商界、媒體等方面的權威專家,一方面可以提升平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平臺獲得各類贊助的機會。
3.2 深耕關鍵與熱點領域研究,打造傳播的拳頭產(chǎn)品
在建設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過程中,深耕關鍵與熱點領域研究,并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拳頭產(chǎn)品,是提升智庫競爭力、擴大其社會影響力的重要策略。國內外知名的智庫交流合作平臺都在穩(wěn)定地產(chǎn)出系列研究產(chǎn)品,且這些研究報告的調研來源于政府高層,反映的是精英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例如,GTIPA聚焦數(shù)字貿易、創(chuàng)新政策、貿易協(xié)定等9個領域出版了諸多著作,數(shù)量達到1,500本之多(圖1),這些著作都由成員單位提供。GTIPA通過開設專欄的方式,緊跟全球熱點持續(xù)發(fā)聲。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該平臺特別開設了一個名為“COVID-19”的專欄,協(xié)助決策者做出更及時、更有效的應對措施。ETNC自2014年成立,每年發(fā)布1份詳盡的專題報告,報告緊扣中歐關系中的敏感問題,迄今已發(fā)布8份正式報告[11]。這些報告聚焦明確的研究領域,確保了研究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同時持續(xù)積累的研究也使成果的權威性得到肯定。
3.3 注重研究與管理雙輪驅動,做深刻思想的傳播者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都有專業(yè)的管理團隊負責聯(lián)盟的專職運營,同時有專業(yè)的研究團隊負責產(chǎn)出高質量的成果。研究團隊圍繞當前社會前沿話題、全球共性問題開展針對性學術研究,研討當前國際最新形勢與問題,并形成有價值的報告,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營團隊的職能是協(xié)助完善智庫的運作和管理,其內部職能分工明確,包括內容質量控制、開發(fā)、廣告、運營、人事、財務等[12]。其中運營團隊的專業(yè)性在提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國際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方面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專業(yè)運營團隊由國際關系、經(jīng)濟學、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等領域具有深厚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士組成,他們的職責包括:負責研究規(guī)劃、策劃和組織各類研究項目;開展國際合作協(xié)調,聯(lián)系并維護各國成員智庫之間的合作關系,推動跨國項目的實施與交流;開展資源對接,整合各方智力資源、數(shù)據(jù)資源和技術資源,確保研究工作的高效推進;加速成果傳播與應用,將研究成果轉化成政策建議、報告、出版物等形式。如全球貿易與創(chuàng)新政策聯(lián)盟長盛不衰的重要主導因素是其專業(yè)化的運營,其中美國信息技術與創(chuàng)新基金會負責運營與管理。從公開的數(shù)據(jù)來看,該基金會專職研究人員大概40名,兼職工作人員20名。
3.4 多元而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可持續(xù)性地發(fā)展與壯大
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多元而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是確保運營的基礎,是吸引優(yōu)質資源、推動長期研究、拓展國際合作與創(chuàng)新運行機制的重要手段[13]。以全球貿易與創(chuàng)新政策聯(lián)盟為例,其秘書處美國信息技術與創(chuàng)新基金會以政府委托的決策咨詢服務收入為主,包括國會、聯(lián)邦行政機構、州政府和其他部門等,同時還包括各類資助,僅2023年資助超過1萬美元的機構就達到80家。歐洲中國事務智庫聯(lián)盟的資金支持來源更加復雜多元,涵蓋公司、大使館、代表團組織和個人等。根據(jù)對外公布的年報,支持單位及合作伙伴達到80家,其中大使館和代表團達到26家。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和靈活的資金支持方式既保障了聯(lián)盟的日常運維,也確保ENTC研究內容的客觀性、獨立性。
4 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聯(lián)盟的探索
成立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具有多重現(xiàn)實意義。首先,此類平臺能夠通過凝聚智慧,更好地服務決策。其次,在各智庫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共享與創(chuàng)新,推動了知識創(chuàng)新和跨界融合。此外,成立智庫交流合作平臺還可以增強智庫的品牌效應,提升智庫影響力與競爭力。平臺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理念和技術,搭建國際合作橋梁[14],同時借助智庫的多方參與和公開透明的交流機制,得以推動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為此,依托中關村論壇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高端智庫論壇,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倡議,聯(lián)合國內外18家智庫單位以“匯聚全球智識,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宗旨共同發(fā)起成立了中關村全球高端智庫聯(lián)盟(以下簡稱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作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與中關村論壇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高端智庫論壇“比翼齊飛”,協(xié)同發(fā)展機制強化“中關村”品牌價值[15]。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通過“論壇+展覽+項目對接”“產(chǎn)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基地”等形式,對接北京地區(qū)相關機構、地方政府、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企業(yè)等創(chuàng)新主體,推進技術、人才、項目、園區(qū)、產(chǎn)業(yè)資源的有效導入與充分賦能,形成產(chǎn)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推動區(qū)域科技合作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4.1 匯聚全球智識,完善多邊交流平臺
聚焦聯(lián)盟的發(fā)展宗旨,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不斷吸納高端智庫、知名專家、卓越企業(yè)家等高端智力資源,構建了理事單位、專業(yè)委員會、專家資源為層級的智力支撐體系[16]?,F(xiàn)在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包含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塞爾維亞、以色列、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等12個國家、72家高端智庫的多邊民間交流合作平臺。其中不乏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中國科協(xié)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中國電子信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庫、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印度國家科學傳播與政策研究所等國內外知名智庫。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涵蓋綜合智庫(20家)、科技智庫(13家)、經(jīng)濟智庫(9家)、行業(yè)智庫(17家)、出版?zhèn)髅街菐欤?家)和企業(yè)智庫(8家)等6個類別。此外,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匯聚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國際組織負責人、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等200多位高端人才資源,聘請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擔任榮譽顧問。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通過不斷凝聚國內外各方技術、資源、人才力量,與各方共同搭建智庫共享平臺。
4.2 搭建“1+4+N”國際交流平臺,以知識流動促組織開放協(xié)同
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通過形成智庫集群,破解智庫單體難以應對和解決的綜合性、復雜性問題,同時通過科技人文的交流互通,發(fā)揮民間多邊交流平臺的“外交”優(yōu)勢[17],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窗口。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構建了“1+4+N”國際交流平臺,其中“1”指每年度召開的聯(lián)盟理事大會。聯(lián)盟理事年度大會,通過聯(lián)盟理事單位的群策群力,總結過去、暢想未來,為聯(lián)盟的工作奠定基調?!?”分別是“中關村論壇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高端智庫論壇”“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智庫之聲”四大品牌活動?!癗”是指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常年不間斷地組織開展系列品牌培訓、對話沙龍、項目路演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活動。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通過各類活動組織,實現(xiàn)思想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不斷深化多邊交流的機制,最終以知識流動促進組織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表1)。
4.3 開展共同研究項目,對外發(fā)聲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開展共同研究項目是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在提升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方面的重要舉措。聯(lián)盟理事大會上,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對研究成果進行策劃,邀請聯(lián)盟各理事單位共同開展研究。自成立以來,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通過發(fā)揮各智庫專家的優(yōu)勢,先后出版《全球變局下的中國發(fā)展與機遇》《北京推進“一帶一路”數(shù)字創(chuàng)新研究》《未來產(chǎn)業(yè)與創(chuàng)新生態(tài)理論賦能與實踐啟示》等5本著作,其中《全球變局下的中國發(fā)展與機遇》的英文版由聯(lián)盟理事單位斯普林格·自然集團出版,全方位解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面臨的機遇與發(fā)展,向世界傳播聯(lián)盟聲音。此外,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充分發(fā)揮國內外理事單位的研究優(yōu)勢,聚焦北京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形成多份專報,并多次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同時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積極發(fā)揮平臺優(yōu)勢,連續(xù)2年向理事單位進行優(yōu)秀智庫成果的征集,僅2023年共征集87項成果,通過對成果的遴選,依托中關村論壇這一國家級交流平臺發(fā)布33項成果。2023年,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積極融入亞太經(jīng)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等政府間的交流合作平臺,多次參與APEC科技創(chuàng)新智庫能力建設活動,并成功獲批APEC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伙伴關系(Policy Partnership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PSTI)基金項目,聚焦“女性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等領域開展研究。
4.4 具備專業(yè)的運營團隊,建立研究、運行、傳播等運行機制
關于議事機制,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實施理事會制度。理事會由理事長單位、副理事長單位、理事單位共同構成,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聯(lián)盟的整體規(guī)劃和決策[18]。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的秘書處設置在理事長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圍繞聯(lián)盟搭建交流平臺、開展合作研究、服務社會發(fā)展、推動人文交流的職能定位開展聯(lián)盟各項工作,負責聯(lián)盟的日常管理與協(xié)調工作。從組織架構(圖2)可以看到,秘書處作為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專業(yè)運營團隊,內部又分為管理與研究團隊,同時聚焦國際合作與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設置國際部與國內部。理事長單位、副理事長單位、理事單位、秘書處各司其職,職責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共同服務于聯(lián)盟組織機制的高效運行。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最終通過搭建一個多元主體、多重要素的組織框架[19],實現(xiàn)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圖3)。
依托專業(yè)團隊的運營,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不斷完善品牌建設,通過網(wǎng)站、公眾號、宣傳冊、宣傳視頻等內容的投入,構建了“一網(wǎng)一號一冊一片”的宣傳矩陣,通過設置品牌活動、資源服務、聯(lián)盟概況等版塊,對外宣傳推介聯(lián)盟的新聞動態(tài)、前沿資訊、品牌活動、研究成果、交流合作等信息,提升聯(lián)盟服務能力。
5 結語
中關村智庫聯(lián)盟作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在構建高效有序的組織運行機制、搭建功能齊全的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多元化的聯(lián)合研究項目,以及產(chǎn)出有力的對外傳播研究成果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但通過總結國外知名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機制,以及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在新時代下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引領行業(yè)發(fā)展、塑造公共政策方面不可或缺的新時代內涵,未來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機制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
一是提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發(fā)揮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多源數(shù)據(jù)要素價值。目前國內智庫數(shù)字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數(shù)字化還未能真正滲入智庫的科學研究范式中,使智庫決策的智能化、精準性不足。數(shù)字技術賦能智庫研究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管理,例如,以數(shù)字技術、信息技術為工具設計開放聯(lián)盟內部各類平臺、完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成果共享機制,能夠顯著提升智庫研究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跨度,深刻改變智庫的研究范式,同時提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運行效率[20]。
二是提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交叉學科創(chuàng)新水平。當前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多為跨領域、跨機構的綜合體。作為協(xié)同開放的多元主體平臺,組織運行涉及多類主體,包括政府機構、科研機構、企業(yè)、社會智庫等,呈現(xiàn)出運行主體的多樣性、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研究成果的實踐性特征。當前對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的視角,對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復雜問題的政策性建議產(chǎn)出成果不夠[20],可以通過建立教學、科研、咨政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動機制,提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資政建言能力。
三是提升智庫交流合作平臺評價激勵機制。智庫交流合作平臺一般具有目標一致性、成員多樣性特點,如何有效組織各成員單位圍繞平臺的發(fā)展方向和需要形成合力,需要在評價激勵機制上創(chuàng)新。當前對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評價標準并沒有達成共識,如何從智庫交流合作平臺視角,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智庫,是當前我國新型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構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評價體系能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發(fā)展明確標準、樹立標桿[21],有益于促進智庫有效產(chǎn)出、實現(xiàn)智庫交流合作平臺的長遠發(fā)展,因此,有必要積極推進標準明確和評價合規(guī)的規(guī)范化智庫交流合作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 ADNER R, 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3): 306-333.
[2] 朱建波, 孫煜, 吳紹山. 新型智庫體系的運行和保障機制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7, 2(4): 16-22.
ZHU J B, SUN Y, WU S S.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a new think tank system[J]. Think Tank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2(4): 16-22.
[3] 全國人大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EB/OL]. (2016-03-17)[2024-10-29]. http:// 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utline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B/OL]. (2016-03-17)[2024-10-29]. 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4] 杜歡政, 王巖, 鄭伯康等.淺談智庫聯(lián)盟助推再生資源產(chǎn)業(yè)加快發(fā)展[J]. 再生資源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 2013(10): 22-25.
DU H Z, WANG Y, ZHENG B K, et al. Discussing the Role of Think Tank Alliance i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ycled Resources Industry [J]. Recycled Resources and Circular Economy, 2013(10): 22-25.
[5] 柳玲. 日本現(xiàn)代智庫發(fā)展研究(1945—2020)[D]. 北京: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22.
LIU 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think tanks (1945-2020)[D].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022.
[6] 吳玉浩, 姜紅, 陳晨. 智庫聯(lián)盟知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演化與運行機理研究: 以阿里研究院為例[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2, 45(1): 54-62.
WU Y H, JIANG H, CHEN C.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knowledge ecosystem of think tank alliance: A case study of Ali Research[J]. Inform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 45(1): 54-62.
[7] 裴蕾. 高校智庫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tǒng): 理論模型、創(chuàng)新機制與發(fā)展建議[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8, 3(1): 14-21.
PEI L. University think tank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oretical model,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8, 3(1): 14-21.
[8] 初景利, 唐果媛, 王譯晗. 國外科技創(chuàng)新智庫運行機制分析[J]. 情報學進展, 2022(14): 127-157.
CHU J L, TANG G Y, WANG Y H.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foreig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nk tanks[J].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2022(14): 127-157.
[9] 曹靜, 陳詩波. 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chuàng)新基金會運行模式及其啟示[J]. 科技智囊, 2024(2): 42-51.
CAO J, CHEN S B. The operating 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mplications[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4(2): 42-51.
[10] 黃亞茜. 歐洲政治精英對華認知的共識、分化與應對: 基于歐洲中國事務智庫聯(lián)盟(ETNC)年度報告的分析[J]. 情報雜志, 2022, 41(12): 38-45.
HUANG Y Q. The Consensus, differentiation, and response of european political elites towards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European China Affairs Think Tank Alliance (ETNC)[J]. Intelligence Journal, 2022, 41(12): 38-45.
[11] 楊再峰, 潘燕婷. 國際高端教育智庫運行機制及啟示[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21, 39(3): 24-28.
YANG Z F, PAN Y 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nlightenment of international high-end education think tanks[J]. Heilongjia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21, 39(3): 24-28.
[12] “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秘書處. “一帶一路” 建設中的智庫交流: “一帶一路” 智庫合作聯(lián)盟建設實踐及發(fā)展前景[J]. 當代世界, 2019(5): 27-30.
Secretariat of Silk Road Think Tank Association. Think tank exchanges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Belt and Road” Think tank Cooperation Alliance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World, 2019(5): 27-30.
[13] 韓志弘, 張紀海. 政府科技創(chuàng)新與科技型企業(yè)培育政策研究: 基于國際比較視角[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 2024, 46(1): 108-120.
HAN Z H, ZHANG J H. Study on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cultivation policy: A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4, 46(1): 108-120.
[14] 伍建民, 黎曉東. 奮力塑造北京科技創(chuàng)新新動能新優(yōu)勢[J]. 前線, 2023(10): 60-63.
WU J M, LI X D. Advocat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impetus and advantages in Beiji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J]. Frontline, 2023(10): 60-63.
[15] 鄭榮, 楊冉, 周志強. 基于云服務平臺的競爭情報服務聯(lián)盟的運行機制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7, 40(4): 49-54.
ZHENG R, YANG R, ZHOU Z Q. Research 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alliance based on cloud service platform[J]. Inform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0(4): 49-54.
[16] 徐秀軍. 金磚國家人文交流機制建設: 作用、挑戰(zhàn)及對策[J]. 當代世界, 2018(8): 26-29.
XU X J. Brics countries cultural exchang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 rol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World, 2018(8): 26-29.
[17] 李亦超. 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智庫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 以中美智庫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例[J]. 圖書館, 2023(9): 31-38.
LI Y C. Research on think tank ecosystem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ink tank ecosystem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Library, 2023(9): 31-38.
[18] 楊東升. 打造全國“一帶一路” 沿線城市智庫聯(lián)盟交流、合作和研究平臺[J]. 大陸橋視野, 2016(13): 7.
YANG D S. Building a national think tank alliance exchange,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platform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J]. Land Bridge Vision, 2016(13): 7.
[19] 朱婧祎, 李北偉, 李瑞, 等.共生理論視域下區(qū)域智庫聯(lián)盟演進路徑與發(fā)展機制研究[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4, 9(4): 66-78.
ZHU J Y, LI B W, LI R, et al.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gional think tank alli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4, 9(4): 66-78.
[20] 于夢月, 申靜. 基于知識融合的智庫知識服務創(chuàng)新機制模型構建[J]. 圖書館學研究, 2023(9): 62-69.
YU M Y, SHEN J.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 innovation mechanism model of think tank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J].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2023(9): 62-69.
[21] 李瑞, 李北偉, 高巖. 地方智庫戰(zhàn)略聯(lián)盟知識協(xié)同服務模式構建與推進策略研究[J]. 情報科學, 2023, 41(2): 101-106, 117.
LI R, LI B W, GAO Y.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service model of local think tank strategic alliance[J]. Information Science, 2023, 41(2): 101-106, 117.
作者貢獻說明:
李軍凱:確定研究選題和寫作框架,撰寫、修改論文并定稿;
羅希婧:撰寫論文,梳理案例;
孫 巍:搜集資料,撰寫論文;
馬向南:搜集資料,修改論文。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hink Tank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Take the Zhongguancun Global High-end Think Tank Alliance as an Example
Li Junkai Luo Xijing Sun Wei Ma Xiangnan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alliance of think tanks, exemplifying a platform for intellectu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oasts a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 weal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utput, and an extensive scope of technological services. It is increasingl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nd solving global international affairs. [Method/Proce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current think tan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takes the Zhongguancun Global High-end Think Tank Alliance as a study cas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from the aspects of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Result/Conclusio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current think tan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have accumulated internal governance experience in core concepts, think tank products, professional operations, and diversified financial support. This article provides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uch think tan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the future by review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Zhongguancun Global High end Think Tank Alliance.
Keywords: think tank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think tank alliance think tank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3-10-24 修回日期: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