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碧瞥娙藙⒂礤a的千古名句,可以讓后世之人望見千年前烏衣巷口的荒蕪凋敝,以及東晉王朝的輝煌余光。
烏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文德橋旁的南岸,全長350米。巷內(nèi)建筑大多青磚灰瓦,庭院中假山流水,古樹參天,儼然一幅古典雅樸的詩意圖景。
關(guān)于烏衣巷的得名,有許多說法,最廣為人知的版本有兩個。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吳國曾在此駐禁軍,穿黑色軍衣,稱烏衣營,烏衣巷由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在東晉時期,這里是豪門大族王導(dǎo)、謝安的宅院所在地,而王、謝子弟喜歡穿烏衣,小巷因而得名。
時光荏苒,烏衣巷究竟如何得名,如今已無從考證,但王、謝兩家曾經(jīng)的顯赫卻是不爭的事實。
東晉時期,開國元勛王導(dǎo)居住在烏衣巷。之后,這里逐漸吸引了更多的名門望族前來定居,其中就包括指揮淝水之戰(zhàn)取得勝利的東晉名相謝安。那時的烏衣巷,豪宅連片,車馬盈門,貴族子弟們身著華服出入其中,談笑風(fēng)生,一片繁華的景象。
不僅眾多東晉名士在烏衣巷開府治政,許多文人大家也在此吟詠唱和,舞文弄墨,盡顯風(fēng)雅。
某年寒冬臘月,雪花紛飛。謝安在家中舉行聚會,跟子侄輩的孩子們講論詩文??粗诜蹓焱唛g飄落的雪花,謝安問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有人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倍暧椎闹x道韞在思緒了一番后,吟出了“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的無限意蘊。正是憑借杰出的詩歌才華,謝道韞后來成為東晉著名的才女。
此外,揮墨出《蘭亭集序》的“書圣”王羲之,大概從5歲起就住在烏衣巷;不輸父親王羲之文人風(fēng)骨的王獻之,在這里寫出了《中秋帖》《送梨帖》等傳世之作;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15歲入巷,與友人詩文唱和,在此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南北朝后期,隨著社會的動蕩和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烏衣巷逐漸從繁華走向寂寥,失去顯赫地位,最終從歷史舞臺的中央退至一隅,變成了一條平凡小巷。這也讓后世的劉禹錫抱著惋惜之情,寫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懷古詩篇,僅僅兩句,便道出了歷史的滄桑與人事的變遷,詞淺意深。
如今的烏衣巷是1997年重建而成的。置身安靜的小巷,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道路,斜陽依舊,古樹屹立。雖然小巷早已不見昔日的繁華,但觸摸青磚灰瓦、斑駁墻壁,仿佛還能傾聽到千年前的故事,與六朝的風(fēng)華舊夢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