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里有不少帶“三”的詞語,比如著名的“癟三”,流傳很廣,連《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也收錄了這個詞。還有一個“彈老三”,其實(shí)是上海話里“死”的避諱詞,據(jù)說這是個外來詞,洋涇浜英語寫作“die a lose”。
除了這幾個詞之外,“來三”也是個使用頻率頗高的詞匯,外地人到了上海,經(jīng)常會聽見“來三”和“不來三”這樣的說法。上海人凡遇事好辦或辦成了,就說“來三”,反之,就說“不來三”。外地人初不曉其意,后來雖慢慢明白了,但還是不知其所以然。
在上海話里,“來三”其實(shí)就是“行”“可以”的意思。單看這兩個漢字,根本想不到這層意思。那么,這個詞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說起來,倒確實(shí)有一個典故。清代青浦人王有光在《吳下諺聯(lián)》里就有極為生動的解釋。傳說,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官場黑暗,徇私舞弊、行賄索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尤其在科舉考場中十分盛行。當(dāng)時,出賣“秀才”名額的歪風(fēng),刮得昏天黑地,每屆學(xué)子應(yīng)試之期,正是學(xué)官發(fā)財之日。某年考試,主考官提前放出風(fēng)來,要拿到秀才名額,每名須付白銀三百兩??忌犃俗匀患m結(jié),交了錢,怕還是考不上,等于白交;不交吧,那更是沒有進(jìn)入仕途的希望了。于是主考官又事先約定,應(yīng)試之日,考生入場后,要坐在“來”字第“三”考室,“來”與“三”就是暗語“來三百金”是也。考生坐定,拿到考題,如此這般完卷出場后,白花花的三百兩銀子,便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芈淙肽切┲骺脊賯兊难?/p>
待到發(fā)榜之日,那些雖是草包卻“來三百金”的考生,自然名列前茅,得意洋洋地把秀才的桂冠戴在自己的頭上。那些寒窗十載,鐵硯磨穿,卻不“來三百金”者,反而名落孫山。
從此之后,就形成了一個慣例,要中秀才,就要付給主考官白銀三百兩。不過,主考官也顧慮到明講“三百兩”不好,話既露骨,又嫌太長,遂縮成“來三”兩字,成為一句隱語,意思就是來三百兩白銀。但凡考生一進(jìn)入考場,考官就會問:“來三嗎?”意思就是“你同意不同意交三百兩白銀”?考生答曰“來三”,就表示“行,同意”。久而久之,人們從考場推而廣之,凡是遇到事情順?biāo)炀头Q作“來三”,不順?biāo)炀头催^來,叫做“不來三”。
有趣的是,主考官們后來胃口更大,“來三百金”的費(fèi)用居然還水漲船高,要中得秀才,非得交上四百兩白銀不可了。這當(dāng)然阻擋不了考官與考生之間的默契——兩方依樣畫葫蘆,將“來四百金”縮成“來四”二字,同樣成為一個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