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開國大典,那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最激動人心的盛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軍樂團高奏《義勇軍進行曲》,廣場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鳴28響。典禮還舉行了莊嚴的閱兵式。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邁著勝利之師的步伐通過天安門,新組建的人民空軍飛行編隊矯捷地飛越首都上空。聲勢浩大的群眾游行隊伍高舉紅旗,熱烈慶祝新中國的誕生。10月1日也由此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可是你知道嗎?在開國大典的背后,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值得銘記的數字和充滿回味的“問號”——
比如,為什么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天安門?
今天的人們大都認為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天經地義,其實最初有兩個方案。一是天安門,優(yōu)點是方便群眾參加,慶祝意義和影響大,而且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附近街道又四通八達,便于群眾集中和疏散。但缺點是當年天安門前的道路并不寬闊,無法展開正規(guī)的分列式。另一個方案是北平西苑機場。那里地形不受限,可以進行正規(guī)閱兵,但位置偏僻,不便群眾參加和部隊集中。經過討論權衡,最終決定在天安門舉行大典。歷盡滄桑的天安門也由此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
再比如,為什么開國大典選在下午3點舉行?
人民解放軍剛進駐北平時,還沒有取得制空權。如果開國大典開始的時間早了,萬一敵人搞破壞,敵機可以在3個小時左右飛到北平,轟炸后趁著天色大亮,還能安全返航;如果開國大典開始的時間晚一些,敵機回程天色已晚,能見度差,就難以順利返航。所以,出于防空安全考慮,經過精心計算,開國大典開始的時間選在下午3點。
又比如,為什么54門禮炮齊鳴28響?
按照國際慣例,迎賓儀式發(fā)射禮炮的最高規(guī)格是21響,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禮炮卻是28響。這是毛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提議的。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到1949年取得革命的勝利,歷經28年。28響禮炮就是對28年黨的歷史的禮贊。
開國大典的禮炮隊其實是由108門山炮組成,分為兩組,每組54門,一組裝填,一組發(fā)射,通過輪流發(fā)射縮短間隔時間。54門禮炮也象征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領域、界別和單位。新中國百廢待興,沒有專門的禮炮,只能用山炮代替。
還比如,為什么只有17架飛機受閱,人們卻看到了26架飛機?
當時,我們擁有的飛機很少,而且機型各異、大多老舊,好不容易拼湊起17架不同型號的飛機組成了一個飛行編隊。但飛機的數量太少無法滿足空中受閱需要。周恩來總理得知情況后,提出讓為首的9架飛機飛出人們的視野后,再調頭飛回,第二次飛越廣場上空。這樣,從地面上看去就有26架飛機接受檢閱。
而且,按慣例閱兵時任何兵種部隊不得攜帶實彈,但由于這些受閱飛機還要同時執(zhí)行警戒任務,有的飛機是攜帶實彈受閱飛行的。當年,雖然整個空中受閱過程只有幾分鐘,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如今,開國大典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永恒的盛典。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呼至今仍回響在祖國大地。今天,天安門廣場雄偉寬廣,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我們足以告慰先輩,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