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閱讀教學已成為課堂中的重頭戲,它不僅是搜集處理信息、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還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感受閱讀樂趣,有利于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使文本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睆哪撤N意義上來說,閱讀是一種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個性化地閱讀。實踐表明,閱讀效果的好差與一個人閱讀能力的強弱有關。為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有必要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強調(diào)“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讓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將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狀態(tài)中去,從而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的質(zhì)量和效果。而學習興趣的產(chǎn)生離不開教師的激發(fā)。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探究新知識這一心理特征,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部分精心設計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煥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要想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僅有興趣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一些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從而形成閱讀的技能,提高閱讀的能力。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通常把閱讀過程劃分為粗讀、熟讀和精讀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粗讀階段,先讀課題,想想課文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事,再讀課文,想想課文中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第二階段——熟讀階段,安排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和問題,然后帶著問題深入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第三階段——精讀階段,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多種感官協(xié)調(diào)參與,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掌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所要表達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拓展學生的閱讀深度
教師應利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這樣的閱讀才能更加透徹,才能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多篇童話、寓言等課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是它們的共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從而正確領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