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金文祈壽嘏辭是指春秋銅器銘文中與祈求長壽永命相關(guān)的語言表述,一般位于整篇銘文的結(jié)尾處。祈壽嘏辭由來甚早,在嘏辭中占據(jù)重要篇幅,于春秋時期表述更為豐富,形式多變,其中存在不少未解決的問題,值得系統(tǒng)討論。近年來新出有銘銅器數(shù)量日益增多,其中鑄有祈壽嘏辭的銅器不在少數(shù),應(yīng)結(jié)合舊有材料,作通貫考察研究。本文對目前所見春秋金文祈壽嘏辭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jié),主要從詩書訓(xùn)釋中的“嘏辭研究”、金文詞匯及文例研究中的“祈壽嘏辭”研究、“祈壽嘏辭”專題研究、“祈壽嘏辭”的單篇考釋文章等方面進行,以期為學者研究相關(guān)議題提供便利。
【關(guān)鍵詞】祈壽嘏辭;出土文獻;眉壽
嘏辭為祝嘏辭之省稱,是先秦時期人們向祖先神靈祈求福澤、長壽的祭祀用語。根據(jù)《詩經(jīng)》《左傳》《儀禮》諸書記載,先秦祭祀典禮中有“祝”有“尸”,其中“祝”是幫助主人向鬼神進行孝告,即為祝辭,“?!睂ⅰ笆钡闹赂Vo傳達給主人即謂“嘏辭”。簡而言之,祝辭是自下而上的祈福、祈壽之語,嘏辭是自上而下的賜福、賜壽、告誡之語。在嘏辭中,內(nèi)容為向鬼神、先祖祈求長壽的銘辭占據(jù)著大量篇幅,這一類統(tǒng)稱為祈壽嘏辭。春秋金文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間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凡屬于這個時間范圍內(nèi)的銅器都在我們的研究范圍之內(nèi),對于時代有爭議的器物,則以學界多數(shù)意見為主。故“春秋金文祈壽嘏辭”是指春秋銅器銘文中與祈求長壽永命相關(guān)或論及生命觀議題的語言表述,一般位于整篇銘文的結(jié)尾處。本文以春秋金文祈壽嘏辭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有三:首先,相較于西周金文祈壽語,春秋金文中有關(guān)祈壽嘏辭的研究較為薄弱,需要重點關(guān)注,加強研究;其次春秋金文祈壽類嘏辭的表述更為豐富,形式多變,其中也存在不少未解決的問題,均值得系統(tǒng)探討;最后,近年來新出有銘銅器數(shù)量日益增多,而鑄有祈壽嘏辭的銅器也不在少數(shù),故應(yīng)結(jié)合舊有材料,作通貫考察研究。
一、詩書訓(xùn)釋中的“祈壽嘏辭”研究
金文祈壽嘏辭多見于詩書等先秦早期傳世典籍中,故早期學者在訓(xùn)釋詩書字詞時往往會兼及談?wù)摻鹞钠韷圬呸o。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在考釋晉姜鼎銘文時,論及“三壽是 ”一詞,認為與《魯頌·閟宮》“三壽作朋”意義相同。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中訓(xùn)釋《詩》的字詞時兼談祈壽嘏辭,如將《大雅·行葦》“以祈黃耇”“黃耇臺背”與金文“用祈萬壽”“用祈眉壽”“萬年無疆”等辭聯(lián)系起來考察。清代學者孫詒讓曾在氏著《古籀拾遺》中論及永命、令終等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及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在訓(xùn)釋《詩經(jīng)》文義的過程中,都涉及對金文祈壽嘏辭的探討。王國維先生在《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一、二)中論及《詩》《書》難解原因時談及銘文中的祝嘏辭“匍有四方”和祈壽語“彌生”,但并未單獨對祈壽嘏辭進行說明。1989年姜昆武先生出版《詩書成詞考釋》,對《詩》《書》中的158條“成詞”進行研究,其中涉及不少古籍與金文互見的壽考嘏辭,如眉壽、萬壽、萬年、三壽、難老、無疆等。2001年季旭升先生的《詩經(jīng)古義新證》面世,該書取材于《詩經(jīng)》所見習見用語,并以今日之出土文獻證明,探究其意義和用法,其中屬于祈壽嘏辭的有“三壽作朋”及“眉壽”。2012年,高本漢先生《高本漢詩經(jīng)注釋》中談?wù)摿恕叭龎邸钡绕韷圬呸o。2017年,鄧佩玲女士完成《〈雅〉〈頌〉與出土文獻新證》一文,文中第四章梳理了“遐不黃耇”一語。2018年任學甍《金文與詩經(jīng)共見語詞集釋考證》中第二章金文與詩經(jīng)共見語詞集釋中收集羅列了黃耇、眉壽、令終、彌生、三壽、壽考、綽綰等祈壽嘏辭。同年薛培武《〈雅〉〈頌〉字詞與出土文獻合證》一文對“珥終無疆”“眉壽”等祈壽嘏辭進行匯釋。2019年,蔣文先生博士論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jīng)〉文本的校勘與解讀》,對“叚不黃耇”“眉壽”“三壽”等祈壽嘏辭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二、金文詞匯及文例研究中的“祈壽嘏辭”研究
此外,對“祈壽”嘏辭的研究多散見于金文詞匯及文例研究中。1981年邱信義先生的《金文詞例詞義研究》將兩周所見金文嘏辭分為“祈匄詞”和“祝嘏詞”,祈匄詞即祝嘏動詞,其例有祈、匄、割、易等。祝嘏詞是指祝嘏用語中所使用的名詞,其例有眉壽、三壽、無疆、彌生、永命、令終、綽綰等。1983年日本學者林巳奈夫發(fā)表《殷——春秋前期金文的書式及常用語句的時代變遷》一文,主要討論殷周至春秋早期金文所見常用語,其中論及少量壽考嘏辭。1995年杜正勝先生公布《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點的轉(zhuǎn)變》一文,文章其后擴充為專書,名為《從眉壽到長生——醫(y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杜氏從哲學角度探討古代生命觀念,其討論多取材于金文嘏辭,聚焦于祈壽嘏辭,并對先秦宗教、醫(yī)學及神仙方術(shù)等作綜合考察,創(chuàng)獲眾多,分析主要著眼于思想發(fā)展。朱歧祥先生于1999年發(fā)表《論訓(xùn)釋古文字的方法——文例研究》,將秦金文與東土諸國金文文例進行比對,得出其地域特色,可參考令命、無期、永壽用之等祈壽嘏辭。2017年武振玉女士《兩周金文動詞詞匯研究》出版,該文第三章第四節(jié)“祈匄類動詞”羅列分析了祈、乞、匄、易、求等祈求動詞。2019年,鄧佩玲女士的《新出兩周金文及文例研究》中第八章針對郳公父镈“永是?!蔽睦归_論述。以上金文文例或金文詞匯研究等論著中,往往注重排列祈壽嘏辭出現(xiàn)的文例,而對祈壽語的釋義、爭議、組合規(guī)律等部分的研究不夠深入細致。2020年出版的《兩周銅器銘文研究祝嘏辭研究》一書中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簡單談?wù)摿藟劭肌ⅫS耇、彌生、令終、三壽、眉壽、永壽等辭出現(xiàn)的文例,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回顧總結(jié)。
三、“祈壽嘏辭”專題研究
金文祈壽嘏辭的專題研究當屬徐中舒先生于1936年TQ2MY91OdIfTB8rA8XUH3hH2+EyDtP8q9redSN5fqIk=發(fā)表的《金文嘏辭研究釋例》一文,首次對祈壽嘏辭進行系統(tǒng)整理,包括對祈、匄、害、氣、眉壽、壽考、壽老、萬年、無疆、無期、三壽、召公壽、永命、彌生、令終、黃耇、難老、壽老毋死等壽考語的訓(xùn)釋,并羅列相關(guān)辭例,總結(jié)它們的使用規(guī)律,文中徐中舒先生有意將祈壽嘏辭分為動詞類和非動詞類,再分條論述,開此類研究體例之先河。因為此文成書時間較早,隨著新器物的出土以及學界研究水平的進步,祈壽嘏辭類別需要重新劃分,有些結(jié)論也需要重新審視、修正。2002年,金信周先生完成《兩周祝嘏銘文研究》一文,該文在形式及布局上皆繼承徐文,相較于徐文,對祈壽嘏辭的劃分更為精細。該文以《殷周金文集成》收錄銅器為主要研究材料,金信周先生在《兩周祝嘏銘文研究》一文中將嘏辭區(qū)分為動詞、名詞、副詞及句子四類,并逐一考釋研究。祈、匄、易、受、卑、不諱等歸入動詞一欄,在羅列祝嘏名詞時有意將壽考嘏辭與其他祝嘏辭進行區(qū)分,將眉壽、永壽、壽考、萬壽等歸為一組。但是按照詞性或語法功能對祈壽嘏辭進行分類,仍舊難以界定一部分祈壽語的性質(zhì)。此后,陳英杰先生于2004年完成其博士后出站報告,后于2008年出版,名為《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書中正式將祈求長壽類的嘏辭從祝嘏銘辭中分離出來,并將其作為獨立研究對象,按照西周早中晚三期羅列辭例,并注意到祈壽嘏辭之間的組合搭配關(guān)系,如“眉壽、永令(應(yīng)侯視工鐘、公作敔簋)”“眉壽黃耇萬年(伯太祝追鼎、黃君簋蓋)”等,規(guī)避了列舉辭例時重復(fù)出現(xiàn)的矛盾。另外陳文在訓(xùn)釋祈壽嘏辭時,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但書中仍舊按照詞性將祈壽嘏辭劃分為了壽考類名詞及相關(guān)動詞,另外,該書主要集中于對西周時期祈壽語的整理與研究,對于東周時代的壽考嘏辭論述不多。2011年,鄧佩玲女士的《天命、鬼神與祝禱:東周金文嘏辭探論》出版,書中第四章以東周金文壽考類嘏辭作為研究對象,鄧文注意到了按照詞性或語法功能劃分祈壽嘏辭并不利于對其內(nèi)容和性質(zhì)的認識,便不對其進行分類,而是逐條論述,但文中只對出現(xiàn)頻率高的祈壽嘏辭進行整理研究,如眉壽、萬年、永壽、大壽、三壽、召公壽、萬壽、考壽、永命等,并聯(lián)系傳世典籍及學者研究進行訓(xùn)釋,與宗教思想和哲學相互配合,更偏重于探析祈壽嘏辭的發(fā)展源流及背后的文化因素。2018年,黃庭頎博士論文《鑄勒功名: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演變與特色》出版,其中第二章專門對春秋彝銘中的永壽、大壽、眉考、考壽、壽老、考命、眉壽無期、召公壽等辭進行匯釋并提出個人見解。
四、“祈壽嘏辭”的單篇考釋文章
有關(guān)壽考嘏辭的單篇考釋文章數(shù)量龐大。這里暫以爭論極多的“眉壽”“三壽”“黃耇”“考終有卒”“故壽其身”“壽君毋死”等語作簡單介紹?!懊級邸痹诖呵锝鹞闹械氖褂妙l率極高,學界對于其用來表示長壽等概念已成共識,但是其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一直困擾著古今以來的研究者們,對其的訓(xùn)釋未曾間斷,除開字書、典籍訓(xùn)釋之外,現(xiàn)代學者也不斷撰文,可見張世超《關(guān)于金文“眉壽”之“眉”的說明》,陳秉新《壽縣蔡侯墓出土銅器銘文通釋》,張曉鶯《“眉壽”釋義》,楊柳橋《釋“眉壽”》,夏淥《“眉壽”釋義商榷》《耄年學“眉壽”,切磋有長進——問題好像出在〈說文·六書〉理論上》《眉壽釋義的再商榷》,李孝定《釋“釁”與“沬”》,賈延利《“眉壽”正詁》,裘錫圭《戎生編鐘銘文考釋》,李學勤《壽辭篇》,鐘旭元、許偉建《釁壽與眉壽》,楊琳《從〈說文〉看小爾雅之本字》,沈培《釋甲骨文、金文與傳世典籍中跟“眉壽”的“眉”相關(guān)的字詞》,周炳華《“眉壽”訓(xùn)詁與“眉”字考釋》,張富?!丁懊級邸敝懊肌钡囊袅x辨析》等文,分別從字形、訓(xùn)詁、聲韻等多個角度來解釋“眉壽”二字。
另一極具爭議的當屬“黃耇”一語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黃耇又 ”和“叚不黃耇”等語,首先來看“黃耇”,目前學界多采用毛傳、鄭箋之說,即黃指的是發(fā)黃,耇是指人衰老之后身體上出現(xiàn)的老年斑,是長壽的象征,由此“黃耇”可用來表示長壽之義,但此說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長壽之人未必一定存有這些特征,因此并未得到學界的完全認可,其字形、字義之間仍有可探討的空間。至于“黃耇又 ”一語,關(guān)于它的討論主要集中在“ ”字的釋讀上,李學勤先生認為該字從“ ”聲,“ ”即“穗”字,古音邪母質(zhì)部,應(yīng)讀為定母質(zhì)部的“耋”字。裘錫圭先生則認為該字從“老”省,下部為“禾”,“禾”上是《說文·九上·印部》“從反‘印’”的“抑”字正篆。禤健聰先生則認為該字從“卬”得聲,讀為“仰”,“黃耇有仰”意為年高德劭受人敬仰。陳英杰先生認為該字當從“色”,而不是 ,“色”為心母職部,讀為耆、耋均可?!昂獭笨膳c“禿”聯(lián)系起來考慮。近來葉磊先生從用韻角度考慮,認為該字應(yīng)從“卬”,可讀為“康”,訓(xùn)為“安康”,解為“長壽且安康?!薄皡稽S耇”一語訓(xùn)釋的疑難點在于“叚不”二字該做何解釋?此前多數(shù)學者遵循傳世典籍注疏意見,多將“叚”訓(xùn)為疑問副詞“胡”,“叚不”意為“胡不”。徐同柏先生讀“叚”為“遐”,為《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有“遐丕黃耇”之語故也。沈培先生認為“叚”是一個表示可能性情態(tài)的助動詞,曾伯簠中“叚不黃耇萬年眉壽無疆”是反問句,跟古書中“能不……”之類的句子意思一樣。后又有一部分學者聯(lián)系金文“叚”與“敢”所處的辭例,發(fā)現(xiàn)兩字存在緊密聯(lián)系,故認為“叚”可讀為“敢”。陳英杰先生認為“叚”當讀為“遐”,遐不應(yīng)該讀為遐丕,意義跟丕丕相近,《抱樸子·封俗》以及《故大唐董府君墓志銘》中遐壽當是遐不眉壽的省稱。遐丕即長遠、久遠之義。
“三壽”一語的爭論也不少,關(guān)于“三壽”的訓(xùn)釋有壽考說、三老說、三卿說、三等壽、參星說、多壽說等意見,具體意見可參徐中舒《金文嘏辭研究釋例》,唐蘭《周王?鐘考》,吳東發(fā)《商周文字拾遺》,李學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王挺斌《利用清華簡來解釋〈詩經(jīng)·魯頌·閟宮〉三壽作朋》,鄔可晶《殷高宗問于三壽新注》,楊朝明《〈詩經(jīng)·閟宮〉三壽作朋解》,王顯《〈詩經(jīng)·閟宮〉三壽作朋》,鄔可晶《三壽辨義》等文。
還有“壽君毋死”一語的訓(xùn)釋,關(guān)于“君”一字的訓(xùn)釋意見主要存在兩種意見,一是將君理解為“舅姑”,二是將“君”理解為動詞,假為“引”,訓(xùn)為“長”,可見吳鎮(zhèn)烽《鮑子鼎銘文考釋》,侯乃峰《鮑子鼎銘文補說》,袁金平《鮑子鼎銘文考釋商兌》,涂白奎《鮑子鼎別解——兼談邿公典盤“及”字問題》等文。關(guān)于“考終有卒”一語的訓(xùn)釋,有終卒說、崒卒說、保卒說、始卒說、始終說、考終說等意見,具體意見可見李學勤《邿子姜首盤和“及”字的一種用法》,林圣杰《公典盤銘文淺釋》,昌芳《山東長青石都莊出土周代銅器》,涂白奎《邿公典盤及相關(guān)問題》,方輝《邿公典盤銘考釋》,周海華、魏宜輝《讀銅器銘文札記四則》,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鄧佩玲《新見金文嘏辭——于終有卒探論》,袁金平《邿子姜首盤銘“于終有卒”新論》,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等文。而“故壽其身”一語,主要存以下幾種意見:一是讀“故”為“固”;二是將其理解為“使器主長壽”;三是將“故”讀為“嘏”,“嘏”作為綜合性動詞,在其義中除了動詞“予/受”之外還包括動詞賓語“?!?。具體可參賈一凡《新見郳大司馬器與小邾國官制研究》,袁金平《春秋金文與〈穆天子傳〉字詞合證一例》等文。
回顧整個金文研究歷史,以金文祈壽嘏辭作為主體進行綜合研究的專著相對少見,多散見于單篇考釋文章之中,或出現(xiàn)在金文文例研究、祝嘏辭研究等主題中,而將春秋金文祈壽嘏辭作為獨立研究對象的論著更是少之又少,但這并不意味著春秋金文祈壽嘏辭不重要,相反,春秋時期的壽考辭相較于其他時期,形式更為多樣,數(shù)量更為龐大,加之其中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研究價值與日俱增。且近些年來,各地屢見新出土的春秋時期銅器,其中鑄有祈壽嘏辭的銘文不在少數(shù),因此有必要重新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清)孫詒讓.古籀拾遺(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M].上海:中西書局,2012.
[6]王國維.觀堂集林(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姜昆武.詩書成詞考釋[M].濟南:齊魯書社,1989.
[8]季旭升.詩經(jīng)古義新證[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9]高本漢.高本漢詩經(jīng)注釋[M].上海:中西書局,2012.
[10]鄧佩玲.《雅》《頌》與出土文獻新證[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
[11]任學甍.金文與詩經(jīng)共見語詞集釋考證[D].華東師范大學,2018.
[12]薛培武.《雅》《頌》字詞與出土文獻合證[D].吉林大學,2018.
[13]蔣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jīng)》文本的??迸c解讀[D].復(fù)旦大學,2016.
[14]邱信義.金文詞例詞義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81.
[15]林巳奈夫.殷——春秋前期金文的書式及常用語句的時代變遷[J].東方學報,1983,(55).
[16]朱歧祥.論訓(xùn)釋古文字的方法——文例研究[C].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xùn)詁學學術(shù)研討會,1998.
[17]鄧佩玲.新出兩周金文及文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18]郭凱,丁軍偉,唐凜然,向野.兩周銅器銘文研究祝嘏辭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
[19]張世超.關(guān)于金文“眉壽”之“眉”的說明[J].中國文字研究,2012,16(1).
[20]張曉鶯.“眉壽”釋義[J].古漢語研究,1996,(3).
[21]楊柳橋.釋“眉壽” [J].中國語文,1985,(5).
[22]夏淥.“眉壽”釋義商榷[J].中國語文,1984,(4).
[23]夏淥.耄年學“眉壽”,切磋有長進——問題好像出在《說文·六書》理論上[A]//說文學研究(第二輯)[C].武漢:崇文書局,2006.
[24]李孝定.釋“釁”與“沬”[A]//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冊)[C].1961.
[25]賈延利.“眉壽”正詁[J].學術(shù)研究,1987,(6).
[26]鐘旭元,許偉建.釁壽與眉壽[A]//上古漢語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87.
[27]裘錫圭.戎生編鐘銘文考釋[A]//保利藏金——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精品選[M].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28]李學勤.壽辭篇[A]//華學(第八輯)[M].北京:紫荊城出版社,2008.
[29]沈培.釋甲骨文、金文與傳世典籍中跟“眉壽”的“眉”相關(guān)的字詞[A]//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0]周炳華.“眉壽”訓(xùn)詁與“眉”字考釋[A]//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論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31]楊琳.從說文看小爾雅之本字[A]//說文學研究(第1輯)[C].武漢:崇文書局,2004.
[32]張富海.“眉壽”之“眉”的音義辨析[A]//首屆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22.
[33]陳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M].北京:線裝書局,2008.
[34]鄧佩玲.天命、祝嘏與鬼神——東周金文嘏辭探論[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
[35]賈一凡.新見郳大司馬器與小邾國官制研究[J].文物春秋,2023,(04).
[36]吳鎮(zhèn)烽.鮑子鼎銘文考釋[J].中國歷史文物,2009,
(02).
[37]侯乃峰.鮑子鼎銘文補說[J].中國歷史文物,2010,
(02).
[38]袁金平.鮑子鼎銘文考釋商兌[J].出土文獻,2011,
(00).
[39]涂白奎.鮑子鼎別解——兼談邿公典盤“及”字問題[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09).
[40]李學勤.都子姜首盤和“及”字的一種用法[J].中國文字研究,1999,(00).
[41]林圣杰.公典盤銘文淺釋[A]//中國文字(第二十七冊)[C].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42]昌芳.山東長青石都莊出土周代銅器[J].文物,
2003,(04).
[43]涂白奎.邿公典盤及相關(guān)問題[J].考古與文物,
2003,(05).
[44]方輝.邿公典盤銘考釋[J].文物,1998,(09).
[45]周海華,魏宜輝.讀銅器銘文札記四則[J].東南文化,2000,(05).
[46]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D].安徽大學,2004.
[47]鄧佩玲.新見金文嘏辭——于終有卒探論[A]//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C].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2006.
[48]袁金平.邿子姜首盤銘“于終有卒”新論[A]//古文字學論稿[C].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49]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A]//古文字學論稿[C].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50]唐蘭.周王?鐘考[A]//唐蘭先生金文論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51]吳東發(fā).商周文字拾遺[A]//金文文獻集成[C].北京:線裝書局,1924.
[52]李學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J].文物,2012,
(08).
[53]王挺斌.利用清華簡來解釋《詩經(jīng)·魯頌·閟宮》“三壽作朋”[DB/OL].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wǎng)站,簡帛文庫,http://www.bsm.org.cn/?chujian/6267,2014-10-23.
[54]鄔可晶.殷高宗問于三壽新注[A]//出土文獻與學術(shù)新知學術(shù)研討會暨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發(fā)言稿[C].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2015.
[55]楊朝明.《詩經(jīng)·閟宮》“三壽作朋”解[A]//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shù)研究[C].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7.
[56]王顯.《詩經(jīng)·閟宮》“三壽作朋”[A]//古漢語研究論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57]鄔可晶.三壽辨義[C].中國文字(總第八期),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文學院合作編輯出版,2022.
[58]李學勤.戎生編鐘論釋[J].文物,1999,(9).
[59]陳英杰,陳雙新.戎生編鐘銘文補議[J].古籍研究,2007,(01).
[60]禤健聰.銅器銘文識小錄[A]//中國文字研究(第21輯)[C].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61]葉磊.戎生編鐘銘文 字補釋[J].文獻語言學,
2022,(15).
[62]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63]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64]沈培.再談西周金文叚表示情態(tài)的用法[C].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0.
[65]陳英杰.金文中叚字及其相關(guān)文例的討論[A]//中國文字(新三十期)[C].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作者簡介:
陳琳,女,漢族,湖北仙桃人,安徽大學漢字發(fā)展與應(yīng)用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