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帝內經》是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蘊含著深奧的醫(yī)學智慧,體量龐大,內容豐富?!秲冉洝肺幕滋N深厚,翻譯難度高,迄今為止,《內經》全譯本寥寥可數,因此更應推進對《內經》的英譯研究。本文主要探討書中顏色詞的翻譯方法,以李照國和吳連勝、吳奇父子譯本為例,簡要分析《內經》中青、赤、黃、白、黑五色的英譯方法,了解五色與五臟、五行的聯(lián)系,加深對五色的理解,從而總結出《內經》顏色詞一般英譯方法。
【關鍵詞】《黃帝內經》;顏色詞;五色;青赤黃白黑;典籍英譯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農林高校外語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改革實踐與理論思考”(項目編號:2022JGZD036)。
一、引言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典籍,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秲冉洝飞铣邢惹蒯t(yī)學理論,下啟中醫(yī)學發(fā)展脈絡,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yī)學著作,被稱為醫(yī)之始祖[1]。
“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yī)之綱領”(《古今醫(yī)統(tǒng)》),望診位居中醫(yī)四診之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巴敝饕竿嫔?、目色,醫(yī)師通過觀察病人“五色”,可以得知病人五臟六腑的強弱盛衰,對診斷病人健康疾病狀態(tài)以及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重要臨床意義?!拔迳盵2]即青、赤、黃、白、黑,五色在《黃帝內經》中多次出現(xiàn),而這種根據“五色”判斷病人健康狀態(tài)的方法又稱“五色診法”[3],是中醫(yī)治療的一大基礎,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但由于《內經》成書年代久遠,行文簡潔,其中所蘊含的醫(yī)學奧秘極其豐富,在理解上容易出現(xiàn)偏差,這也為《內經》的英譯形成了困難。五色作為中醫(yī)一大基礎元素,對其進行深入地辯證分析有助于推動中醫(yī)學在世界舞臺上的長足發(fā)展。因此,本文將簡單梳理《內經》的英譯發(fā)展歷程,并對李照國以及吳連勝、吳奇父子譯本進行簡要分析,以加深對《內經》中五色的正確理解,在顏色詞英譯方面為后續(xù)《內經》英譯研究者提供幫助。
二、《黃帝內經》英譯發(fā)展梳理
中醫(yī)典籍翻譯工作開始于漢代,至今已走過一千多年。然而直至1925年,德國人Percy M·Dawson發(fā)表了一篇題為Suwen,the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的學術論文,這才拉開了《黃帝內經》英譯歷程的帷幕,且一直到1949年才出現(xiàn)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節(jié)譯本,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出其翻譯難度之大。美國譯者Ilza Veith于1czzO7uaixElGMqAbQxAbSQ==945年開始翻譯《黃帝內經》,完成《素問》前三十四章的英譯工作,其譯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于1949年出版,1966年修訂再版,后又分別于1972年和2002年兩次再版。Veith譯本從醫(yī)學史角度對《黃帝內經》進行初步介紹,是第一部較完整的《黃帝內經》英譯本。廣州孫逸仙醫(yī)學院院長黃雯于1950年發(fā)表了Nei Ching,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簡單介紹和評論了《黃帝內經》中的部分重要章節(jié),這是華人首次把《黃帝內經》翻譯成英語。由加拿大華裔Henry C·Lu翻譯的The Yellow Emperor's Book of Acupuncture于1973年出版,其譯本保持了原文的連貫性。美籍華人Maoshing Ni翻譯的《素問》全譯本于1995年出版,其譯本將闡釋融入譯文中,語言通順流暢,深受讀者歡迎。吳連勝、吳奇父子合譯的《黃帝內經》全譯本于1997年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出版,該譯本獲得了第三屆世界傳統(tǒng)醫(yī)學大會最高榮譽金獎。朱明以《內經講義》為底本譯成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于2001年出版,該譯本在國際上反響熱烈。德國醫(yī)史學家Paul U·Unschuld于2003年出版《黃帝內經·素問》英文全譯本,這是西方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典籍翻譯工程,具有重大文化、學術價值。李照國教授翻譯的《素問》和《靈柩》分別于2005年和2008年出版,均采用中英文對照形式,極大限度地保留了《黃帝內經》的文化內涵。針灸醫(yī)生王釗、王軍將《素問》和《靈柩》中關于針灸的內容重新編排并翻譯為英文,書名為Ling Shu Acupuncture,該譯本口碑分化嚴重。羅希文教授將《素問》前二十二章譯為英文,書名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為全英譯本。英國人Richard Bertschinger從易于讀者理解中醫(yī)經典的角度,翻譯了《黃帝內經》節(jié)選內容,于2015年出版了Essential Texts in Chinese Medicine:The Single Idea in the Mind of the Yellow Emperor[4]。
由此可見,《黃帝內經》的譯介和傳播隨著時代的變遷日益更新,各譯本所產生的時代不同,使用的翻譯策略也不同,但都為中醫(yī)文化對外傳播起到重大推動作用。本文將著重分析《內經》中顏色詞的英譯。顏色詞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反映了中醫(y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斷方法。研究《內經》中顏色詞的英譯方法,不僅是對中醫(yī)文化翻譯技巧的探索,更是對中醫(yī)文化國際傳播策略的深化。顏色詞英譯是否忠于原文關系到中醫(yī)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否得到準確傳達。中醫(yī)文化中,顏色常與人體健康、臟腑功能、病理變化等緊密相關,如“面色紅潤”反映氣血充足,“面色青紫”則可能暗示氣血瘀滯。在英譯過程中,若能夠準確把握這些顏色詞的含義,并選擇恰當的英語表達,將有助于國外讀者更好地理解中醫(yī)的診療理念和方法。因此,顏色詞的英譯研究對于推動中醫(yī)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研究《黃帝內經》中顏色詞的英譯方法,可以總結出一套適合中醫(yī)文化特點的翻譯策略,為中醫(yī)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選取李照國以及吳連勝、吳奇父子《內經》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從譯文的忠實性分析兩份譯本中顏色詞翻譯的優(yōu)缺點,并給出個人評價,并在文末總結中醫(yī)顏色詞英譯的三大要點。
三、《黃帝內經》五色英譯分析
《黃帝內經》中以五色對應五行,即“青”對“木”,“赤”對“火”,“黃”對“土”,“白”對“金”,“黑”對“水”[1]。又有“木生酸,酸生肝;火生苦,苦生心;土生甘,甘生脾;金生辛,辛生肺;水生咸,咸生腎”[3],因此青、赤、黃、白、黑分別配屬肝、心、脾、肺、腎,五色對應五臟,五臟異??赏ㄟ^觀五色辨別出來,又五臟六腑緊密相連、互為表里,由五臟六腑表現(xiàn)出的五色可反映人的身體健康狀態(tài),因此觀五色成為中醫(yī)診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分析五色的不同譯法至關重要,辯證分析不同譯家對五色的譯法有助于推動中醫(yī)書籍英譯的長足發(fā)展。
(一)“青”英譯分析
據統(tǒng)計,“青”在《素問》和《靈柩》中共出現(xiàn)111次[1],但其意思根據形容對象的改變而有所異同。在《黃帝內經》中有“東方之色”指大自然的顏色;有“肝色青”形容臟腑之色;又有“青脈”指筋脈之色;還有“面黃目青”形容眼睛之色。漢語中存在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青”并不只有“綠色”之義,因此在英譯時不能一味譯成“green”,而應根據對象分類討論。
“青”從殷商以來多為顏色詞,主要表示綠色和藍色,有時也可表示黑色,其具體指何種顏色主要根據其對象而定。若是形容自然之物的顏色,則表示綠色;形容織物顏色以及人的膚色、筋脈之色時則表示藍色;而中古之后,用“青”形容頭發(fā)和眼睛時則表示黑色,鑒于《黃帝內經》成書時間在中古之前,因此這種情況不在本文的考慮范圍內[6]。筆者從《黃帝內經》中選取了少量帶有“青”的句子,并以李照國和吳連勝、吳奇父子的譯本為例,對書中“青”的英譯進行簡要分析。
例1: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素問·五藏生成論篇》)
吳氏父子譯文:The five colors and the five tastes are conform with the five viscera...green conforms with the liver and sour taswcgkLD+NaI65qZKebAXKaGBpj4uQOGN8WTbN4Fjd86Q=te...
此句中“青”作為“五色”中一員出現(xiàn),是指五色中的一種顏色。五色中“青”又稱“東方之色”,這是因為青對應五行中的“木”,而“木”在五行中對應東方,因此五色中“青”表示草木之色[5],因此表示綠色,吳氏父子將其譯為“green”是正確的譯法。
例2:診血脈者,多赤為熱,多青多痛……(《靈樞·論疾診尺》)
李照國譯文:In diagnosis of blood Collateral,red color of blood Collateral indicates heat Syndrome,blue color of blood Collateral indicates pain Syndrome...
此句中“青”形容筋脈的顏色,因此應將其理解為藍色,李譯本將其譯為英文中的“blue”符合原文意思,同樣做到了忠于原文。
分析吳氏父子譯本和李照國譯本對“青”顏色詞英譯法發(fā)現(xiàn),要得到忠于原文的翻譯必須理解原文語境,分析顏色詞本身在原文語境中的含義,再根據含義選擇適合的詞語進行意譯,方能傳達原意,起到真正的信息傳達和交流作用。尤其是針對《內經》此類帶有強烈文化底蘊的書目,切忌盲目直譯,必須認真分析原文語境。
(二)“赤”英譯分析
顏色詞“赤”在《黃帝內經》中共出現(xiàn)約170次,是五色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顏色詞?!俺唷弊黝伾~時均表示紅色,常見的譯法包括red, reddish, reddened等,雖然均表示紅色,但三者還是存在細微區(qū)別。red更偏向于形容靜態(tài)的顏色,reddish則更偏向動態(tài)詞匯,表示“發(fā)紅”,而reddened則更側重于“變紅”這一過程。因此在翻譯表顏色的“赤”一詞時,可根據動靜程度選用合適的詞匯。除表顏色外,“赤”一詞還與“火”“熱”相關。所謂赤者火色也[3],“赤”色也是“火”色,炎帝發(fā)明了火種則尊稱其“赤帝”。因此“赤”常與“火”“熱”相關聯(lián),此時譯為red并不是最佳選擇,譯成hot,heat,fire等更加貼切[7]。
例3: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素問·刺熱篇》)
李照國譯文:In the febrile disease of the liver,the left cheek turns red first.
吳氏父子譯文:In febrile disease,when the heat is in the liver,the red colour will appear on the left cheek of the patient first.
根據原文意思為肝臟發(fā)生熱病,左頰先見赤色,由此可知這里的“赤”應當指“紅色”,李譯本和吳氏父子譯本都在顏色“赤”的基礎上補充了動詞,使得句子語義更連貫,李譯本將處理成“變紅”即“turns red”,吳譯本譯為“red colour will appear”,兩譯本都符合原文含義。
例4:……大熱消爍,赤沃下,蜇蟲數見……(《素問·五常政大論篇》)
李照國譯文:...Then extreme Heat will scorch things and cause hemorrhage...
吳氏父子譯文:...and the earth will have scorching heat like summer.In a man,the diarrhea with bloody stool will occur...
“赤沃”是中醫(yī)中一癥狀名,意為“痢下赤色粘沫”,《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寫道:“少陰之勝……腹?jié)M痛,溏泄,傳為赤沃”,其中“溏泄”意為水瀉或大便稀溏,由此推測“赤沃”一詞應與腹瀉相關。李譯本中的“hemorrhage”為醫(yī)學術語,意為“出血”,據醫(yī)學詞典顯示hemorrhage常指因身體承受重大打擊或因服用藥物而導致的大量不可控出血,這一點與原文意思相左[11]。而吳氏父子譯為diarrhea with bloody stool更貼近“赤沃”的意思。因此從對原文忠誠度這一角度評判,吳譯本更加準確。此外,吳譯本還用bloody代替顏色詞red,以物顯色,在準確傳達原文含義的同時也填補了東西方讀者的文化差異,甚是精妙。
(三)“黃”英譯分析
據統(tǒng)計,顏色詞“黃”在《黃帝內經》中共出現(xiàn)142次。在翻譯顏色詞“黃”時,有兩處地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當用“黃”形容面色時不應直譯為“yellow”,而因譯為“sallow”,這是因為在英文中用“yellow”形容膚色往往帶有冒犯之意,而“sallow”在英文中表示皮膚蠟黃、微黃,既能傳達“面黃”之意又能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歧義;二是當“黃”代替五行中的“土”時,應將其譯為“earth”[8]。而當“黃”指代五色其中一色時,直譯為“yellow”即可。
例5:……寒熱,身痛而色微黃……(《靈樞·論疾診尺》)
李照國譯文:...body pain with slightly yellow skin...
吳氏父子譯文:When the patient is painful in the body,slightly yellow of the complexion...
例句中“身痛而色微黃”意為身體疼痛,面色微黃,因此,根據原文語境,此處“黃”系形容皮膚顏色微微發(fā)“黃”。而李照國譯本和吳氏父子譯本都將“微黃”譯為“slightly yellow”,從對原文忠實度角度評判,兩種譯本都略有不妥。具體而言,西方文化中鮮少用“yellow”形容人的膚色。用“yellow”形容膚色、面色在西方文化中帶有冒犯之意,屬于禁忌詞,在交流時容易引起誤會[10]。
筆者認為此處將“微黃”譯為“sallow”更佳,劍橋詞典對“sallow”一詞的解釋是“(of people)yellowish and looking unhealthy”,常用搭配為“a sallow complexion”,與原文語境中由于身體不適而臉色顯黃相契合,比“yellow”更貼合原文含義,更忠于原文。
(四)“白”英譯分析
五色中的“白”在《黃帝內經》中共出現(xiàn)約155次。顏色詞“白”在《黃帝內經》中的用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當“白”作為顏色指代五色之一時,可直譯為“white”;二是當“白”形容面色時,應譯為“pale”更為貼切。
例6:……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靈柩·五禁第六十一》)
李照國譯文:...pale complexion and black blood clots in stool...
吳氏父子譯文:...pale and dark in the complexion,
red and black blood clots occur in the stool and the disease condition is quite serious...
例句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原意為膚色蒼白無華,大便下血塊。由此可知此處“白”形容面色,李、吳譯本均將此處的“白”處理為“pale”,貼合原文語境,符合原文含義,都做到了忠于原文。
例7:……命曰白氣微泄。(《素問·調經論》)
李照國譯文:...known as slight leakage of Baiqi(White-Qi).
吳氏父子譯文:...is called the slight discharge of the white-energy.
該例句的含義為,血氣尚未并聚,無偏聚偏盛,五臟各自相安時,邪氣只侵犯皮膚,病癥輕微,叫做“白氣微泄”。這里的“白氣”在原文語境中指“肺氣”,即“白”指代“肺”。李照國將“白氣”直譯為“Baiqi”并加注White-Qi,而吳氏父子也是采用直譯的方法將“白”譯為“White”,但與李譯本不同,吳氏父子考慮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將“氣”意譯為“energy”,增強了譯文的交際作用。然而李、吳譯本均未做到忠于原文,“白”一詞的真正含義在兩份譯本中都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由于西方讀者對中醫(yī)學了解甚淺,為有效傳達信息,筆者認為此處的“白”意譯為“l(fā)ung”,而“白氣”可以處理為“l(fā)ung-energy”。
(五)“黑”英譯分析
據統(tǒng)計,“黑”在《黃帝內經》中共出現(xiàn)約125次。在《黃帝內經》中,“黑”多作顏色詞使用,一般可直譯為black或blackish等在英文中表黑色的詞匯。然而,“黑”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可直譯為black。黑色是北方之色,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因此“黑”與水和腎關系密切,當其指代五臟中的“腎”或五行中的“水”時,需要根據句子的意思進行意譯處理[9]。此外,在《內經》中,“玄”“漆”亦有黑色之意,在英譯時也需要格外注意。
例8:……次想黑氣自腎而出……(《素問·刺法論篇》)
李照國譯文:Then imagine that Black-Qi comes out of the kidney...
黑色是夜的代表色,夜有暗藏之性,而腎是人體中封藏精力之處,因此將黑色與腎相對應。例8中從腎中出來的黑氣實指腎氣,腎氣并無顏色,而李譯本將“黑氣”譯為“Black-Qi”略有不妥,會誤導讀者認為腎氣是黑色的,實則不然。因此用“Kidney-Qi”代替“Black-Qi”更合理。
例9:腎氣上從,黑起水變。(《素問·長政大論篇》)
李照國譯文:Shenqi(Kidney-Qi) ascends to follow [Tianqi(Heaven-Qi)],Black(Water-Qi) arises and Water changes.
在該例中,李照國譯本將“黑”譯為“Black”并括號注釋其為“Water-Qi”,符合原文內涵,但若能直接用“Water-Qi”代替Black則更便于讀者理解,并且Water-Qi可以與后文中的Water changes相照應。
例10:其味苦咸,其色玄丹……(《素問·五常政大論篇》)
李照國譯文:Bitter and salty in tastes,black and red in colors...
吳氏父子譯文: They are the bitterness and the saltiness;
in colors,they are black and red...
“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在原文語境中,“玄”指黑色。在《內經》中,“玄”通常與表示紅與黃的顏色詞搭配使用。如例句中“玄丹”指的是黑紅色,李、吳譯本均將“玄丹”譯為“black and red”,準確傳達原文意思,忠于原文[12]。
四、結語
本文簡要分析了《內經》中青、赤、黃、白、黑五色英譯方法,重點研究李照國和吳氏父子《內經》譯本中對顏色詞英譯的處理方法,指出李、吳譯本各自優(yōu)缺點,得出《內經》顏色詞英譯方法有三。其一,譯者必須了解顏色詞所處語境,根據顏色詞的具體含義進行意譯處理,切忌生硬直譯。其二,留意一詞多義,同一顏色詞在不同語境下指代的顏色不同,如“青”可以表示綠色、藍色、黑色,譯者需了解“青”代表不同顏色時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后給出合適譯本。其三,譯者需廣泛涉略顏色義詞,如“玄”和“漆”表黑色,“赤”和“丹”表紅色,譯者需提高對顏色義詞的敏感度以形成忠于原文的譯文。
《黃帝內經》是傳統(tǒng)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內容深奧復雜涵蓋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生物、農藝、哲學等諸多領域。《內經》體量之大,翻譯難度之高,至今出版的全譯本屈指可數。正因其翻譯難度大,學者們才應投入更多精力加深《內經》各內容分支的英譯研究,只有研究透了,才能降低翻譯的難度和門檻,從而進一步推進這一中國經典醫(yī)學著作的英譯工作發(fā)展。本文選擇了《內經》中顏色詞這一研究方向,簡要分析了青、赤、黃、白、黑五色的英譯方法,總結了三點《內經》顏色詞翻譯方法,進一步夯實《內經》顏色詞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程顏,陳嵩,楊婷.《黃帝內經》“紅”系顏色詞訓詁與英譯策略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21,17(07):167-169.
[2]郝娜.淺談《黃帝內經》望面色之五色診法[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33):7-9.
[3]李照國,劉希茹.Yellow Emperor's canonzK7z5/ALiTNcc5N5f56ZRD734SSbuNu6h/1gJwTy3R0=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
[4]李照國,劉希茹.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spiritual pivot[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5]閔玲.《黃帝內經》英譯本概述[J].西部中醫(yī)藥,
2019,32(02):142-145.
[6]王超,劉寨華,吳瓊等.論《黃帝內經》“精明五色”診法[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23,29(01):17-19.
[7]王玲.《黃帝內經》中顏色詞的英譯研究——以顏色詞“青”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6,29(02):53-56.
[8]吳連勝,吳奇譯.黃帝內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9]徐朝華.析“青”作為顏色詞的內涵及其演變[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6):8.
[10]姚宇,寧梅,曾安安.《黃帝內經》“黃”的英譯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02):27-29+96.
[11]姚宇.論《黃帝內經》李照國英譯本的譯者主體性[D].貴州大學,2022.
[12]葉年華,余靜.中醫(yī)顏色詞術語“黑”的英譯探析——以《黃帝內經》為例[J].英語廣場,2022,(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