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雙色世界,一杯香茗,紅湯綠汁。
在桂馥蘭香、千姿百態(tài)的茶文化百花園中,爭奇斗艷,紅袖添香的那一枝,綻放在腳踩四方、金雞齊鳴的上饒,其中的三朵花開不敗、香艷古今。
陸羽和他的《茶經(jīng)》
對于陸羽和《茶經(jīng)》,人們可以用搶答題的神速提供“茶圣”和“茶典”的答案。若問《茶經(jīng)》這部“茶典”和“胭脂井”出自何方及其因果關(guān)系,或許面面相覷、疑云蓋臉。
只有時光上的穿越,才能消除探尋的目光和氤氳的謎團。專家考證,公元785年,即唐貞元元年,53歲的陸羽,從鄰近的江西撫州來到上饒州府所在地(今信州區(qū)),隱居在茶山寺(今上饒一中內(nèi))。有詩為證:“地辟山深古上饒,土風貧薄道程遙?!边@是白居易寫給陸羽的詩句。曾幾則對陸羽的住地茶山寺贊賞有加:“卷書坐東軒,有竹甚魁偉?!焙髞淼摹遁浀丶o勝》和《圖經(jīng)》等史書都有記載。清代乾隆版《廣信府志》更詳盡:“陸羽字鴻漸,寓居城北三里,自號崗子。鴻漸性嗜茶,環(huán)居植茶,因號茶山。”
陸羽(733—804)為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他的身世有一些傳奇色彩,被棄后由智積禪師收留。其姓名也有幾分玄秘,禪師為他算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钡玫竭@個吉卦,因而就有陸則為氏,名羽而字鴻漸的結(jié)果。
陸羽遷居上饒,有多種緣由,順乎的邏輯離不開兩點:其一,區(qū)位吸引。上饒是江西東大門,四省通衢、要沖之會?!把篱}、控越、襟淮、面浙”,說出了上饒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南宋建都臨安,上饒一度為京畿要地。洪邁說上饒是:“最密邇畿輔,東舟西車,勢處便近。”其二,志向吸引。他嗜茶如命,又攻于茶事。正好,上饒自古就是茶區(qū),茶業(yè)“始于唐,盛于宋”,無論是婺綠還是河紅,均兼具國際品質(zhì)?!掇r(nóng)業(yè)簡史》又載,其時,全國八分之三的茶稅產(chǎn)自上饒所屬的浮梁、德興等縣。所以,陸羽的到來,既見證茶事的興旺,又實地校準他的《茶經(jīng)》初稿。
落腳茶山寺后,陸羽建山舍、開茶園,鑿石掘井,累積親力親為、原汁原味的人生雅事和心身體驗。他開井,挖出來的土是紅色的,所以有一個艷名——胭脂井?!稄V信府志》說,“其水色白味甘,是為乳泉,土赤色,又名胭脂井”?!伴_亭擬貯云,鑿石先得泉”,“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孟郊等人的詩句為陸羽挖井做了佐證。確因井水白而甘甜,后人把胭脂井改稱“陸羽泉”。明朝大學士何吾騶對水的品質(zhì)給了最高的評定:“羽常遍游天下,以盡名山大川之水味,乃歸信州,鑿井得泉,以為天下莫及也?!鼻宕幸恢谇嗍木ι峡逃兴膫€篆體字——源清流潔。至今,這口古井是原貌般的存在,四個字也清晰可見。歲月成就了一份追念,陸羽泉不僅僅是地域性的古文化標識,而且享譽華夏大地,被排為“天下第四泉”。上饒“陸羽泉”啤酒也曾經(jīng)借名生輝、霸席多年。
至于《茶經(jīng)》,被公認為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性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行家有一個趨同的觀點,認定《茶經(jīng)》的寫作線路圖:公元765年出初稿,780年有刻印,上饒的四年(785—788年)再改定型。也有“7年之說”,認為陸羽是在公元793年才離開上饒的。他長居茶山寺,潛心種茶、煮茶、烹茶、賞茶,深究采青、曬青、揉捻、毛揀、篩分等茶法,以自己不斷實踐、不斷修改完善的“體用之學”,錘實了《茶經(jīng)》成熟的版本。全書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其最大的貢獻在于茶藝、茶學、茶論、茶道相互兼容,直至普及到百姓,聚成人間煙火,也使儒、釋、道的哲學思想與茶文化密不可分。
辛棄疾和他的“茶詞”
陸羽著書,辛棄疾則鐘情于茶詞?!捌渫夥曳迹ㄖ覆柘悖?,團龍片鳳(是茶名),煮云膏(指濃茶)些。古人兮既往,嗟予之樂,樂簞瓢些。”上面的古文,就是辛棄疾在上饒鉛山寫就的“水龍吟”茶詞中的六句。
辛棄疾(1140—1207)文韜武略,既是抗金的“飛將軍”,又是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的豪放“大詞人”。他緣結(jié)上饒,最終也魂守上饒。1207年9月10日,時年68歲的辛棄疾,在三聲“殺賊”中含恨而去。他下葬于鉛山瓢泉附近的姚家灣陽源山,其夫人范氏也下葬于此。
從1181年入足古信州帶湖到1207年別離鉛山瓢泉,辛棄疾居停上饒長達27個春秋。很明顯,帶湖和瓢泉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主場。在他流傳至今的626首詩詞中,就有469首是信州歌賦,其中的茶詩茶詞有十余首,成文于1195年至1207年的11年間,坐標點就在現(xiàn)今鉛山縣稼軒鄉(xiāng)的瓢泉。
寓居瓢泉時,鉛山已是茶事之興、品茶之盛的階段,因為該縣產(chǎn)茶歷史悠久,其南部武夷山區(qū)是天然的優(yōu)質(zhì)茶產(chǎn)區(qū),歷朝歷代都要向鉛山征茶。當時,鉛山茶蒸為龍鳳形的茶餅。其周山茶、白水團茶、小鳳團茶成為最早向朝廷進貢的茶中佳品(這些品種明代后稱為“河紅茶”),也成了辛棄疾筆下的好素材。他追隨陸羽的體驗,認同陸羽《茶經(jīng)》中的見解,即“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還有“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
辛棄疾選定期思村瓜山下瓢泉邊,取之淙淙不竭的瓢泉水,源頭來自山泉。所以,他寫下《水龍吟》,唱起了婉轉(zhuǎn)的茶歌,全詞35句,分上下兩段。辛詞研究專家胡志華、朱火金褒獎這首詞是“聲韻甚諧,聲調(diào)甚諧”。該詞借助“清佩瓊瑤”之美玉來形容瓢泉的水清透明亮、澄凈可愛,贊美“龍鳳團茶”如云脂油膏一樣可口可樂,其寓意是表達自己廉潔自守的品行。
蔣士銓和他的“茶市”
絲綢之路后,又一條國際茶貿(mào)之路在明清時期得到開拓,它就是途經(jīng)中蒙俄等國有一萬三千多里長的南船北馬“萬里茶道”。鮮為人知的是,這條著名的黃金商道南面起點,即水路的起始就在上饒。裝船碼頭便是鉛山河口鎮(zhèn)。蔣士銓的“河口茶市”詩,是今人重回榮光的時間隧道。
蔣士銓(1725—1785),上饒鉛山縣人,乾隆二十二年中進士,是翰林院編修,為清代戲曲家、文學家,以“腹有詩書”的才氣蜚聲朝野??嫡鹪谘胍曉u價為:“可以與湯顯祖相提并論?!逼湓娕c袁枚、趙翼合稱“江南三大家”。蔣士銓的名句“舟車馳(意為載運)百貨,茶楮(意味茶葉和紙墨等)走群商”,永遠定格河口獅江(信江在鉛山段的叫法)沿岸多處碼頭商賈云集、百舸爭流、帆檣如云的壯觀之景。
河口鎮(zhèn)是江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央視金牌欄目《走遍中國》稱其為“萬里茶道第一鎮(zhèn)”,其碼頭有“八省碼頭”之說?!把b不完的河口,賣不完的漢口”倒是婦孺皆知。河口扼守閩北出山大門,是入閩商旅的必經(jīng)之地,又處信江與桐木江匯合處。兩江合而為一,水量充盈、水面開闊、水流平緩,于是有了天造地設(shè)的河口碼頭。據(jù)傳,碼頭上常年有過千的船只排開,常有三天仍未裝卸的遲緩。緊挨碼頭兩公里長的明清古街,茶棧茶鋪匯成九弄十三街。清一色的前店后坊,鋪深3~6進不等。至今古樸猶在,格局尚存,仿佛還在清點舊時的輝煌。僅此就有茶行48家,較大的有四家,俗稱“四大金剛”。周邊從業(yè)人員達到3萬人。從碼頭出發(fā),有三條水路通江達海。往西:入鄱陽湖進長江到漢口、泗水,在賒店改水路為陸路,過張家口、戈壁大漠,終點在俄蒙邊界的“恰克圖”和莫斯科。往南:從信江西行折入贛江,過大庾嶺,由南雄至廣州,抵南亞、中東等地。往東:溯信江而東,經(jīng)古信州過江浙。
正是這樣一個“吞金式”的盆地和“基站式”的傳輸大通道,帶給了蔣士銓靈感。他把家鄉(xiāng)的繁榮訴諸筆底,寫就了八句“河口詩”。前四句盛贊碼頭的喧囂繁盛,展現(xiàn)南方水鄉(xiāng)濱江風情。后四句針砭時弊、抒發(fā)感慨。“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擾擾(趕市貨運的忙碌景致)三更夢,嘻嘻一市狂(指熱鬧非凡)?!弊x著他的前四句,我們感覺就在碼頭現(xiàn)場,不經(jīng)意就融入了熙來攘往的高爆氛圍。
寫就這種場景,并不是詩人的一時興起,而是以事入詩、以詩載市、有史為證?!吨袊ㄊ贰酚休d:“明嘉靖以來,河口成為南方內(nèi)陸水運中心和茶紙加工轉(zhuǎn)運的貿(mào)易大市場。”英國商人復慶于咸豐年間來到中國,寫出了《中國茶鄉(xiāng)之行》一書。該書持同樣觀點:“河口是一個繁華的大市鎮(zhèn),全國各地茶商皆云集于此?!鼻宕鷮W者袁枚的《茶市雜詠》寫河口的興旺,似乎與蔣士銓的河口詩組成姊妹篇,他們的筆下正是“貨集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楊”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