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眾好友相約農(nóng)莊。飯畢,斟一杯月色,在山腳小溪邊擺開臨時“論壇”。人群中老師居多,職業(yè)使然,話題便圍著師生那些事兒聊開了。
一朋友的女兒言道:老師總喜歡以集體主義綁架我們,這樣可以嗎?
潺潺溪聲里,我們正色斂容,聽女孩細訴起來:班級只要有一個同學做得不好,大家便都是“罪人”。老師那難聽的話“信手拈來”,還說我們都沒有集體主義精神。她這樣道德綁架,我們聽了都很不開心。我們有點感動于娃的坦誠——坦白說,不少孩子在更小的年紀,就已經(jīng)關閉了與大人們溝通的渠道。同時也驚訝于孩子對于“集體主義”“道德綁架”等概念的熟知。
這是一個六年級的女孩,她媽媽說,印象里孩子平時從未在公開場合表達過看法,更別說這種類似“批判”的意見。
我看著孩子,她的眼神坦誠無比。也許此刻的聊天氛圍讓她得到某種安全感,知曉她的話可以被聽見。此時的我,小時候?qū)蠋燁愃蒲哉摰母惺茉谟洃浿星逦饋?。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回應:“我會站在老師這邊?!蔽覀兗娂姳磉_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有點訝異:“我覺得你們與其他老師不一樣才說出來的?!?/p>
“老師的處理或者存在不恰當?shù)某煞?,但是著眼班級管理的效率,利用集體主義精神來提醒和要求大家,這并不過分。”
“班級是個需要權威的地方,權威的弱化,可能會讓同學們的成長受到更大程度的損害。你聽誰的?聽個別同學的結論嗎?出現(xiàn)‘亂班’之后,付出代價更多的是所有學生。”
“其實,改變成年人比改變孩子難多了。所以,你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做出改變,你們才是班級的主人公。”孩子點頭,似乎想到更多。
整個過程,孩子看著我們,靜靜傾聽,認真思考,時有回應——孩子確實比大人更容易悅納外界信息。而作為老師的我們,常常慣于站在權威的高度,篤定地輸出觀點,甚至覺得要求孩子接受老師的觀點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強勢的交流方式,無疑會讓孩子們逐漸喪失與老師溝通的想法。
這些年,世事往還,輿論開放,社會對權威的消解幾成風氣。在網(wǎng)絡空間,專家往往被冠之以“磚家”。當信息和知識以爆炸的方式出現(xiàn)在每一個人面前,教師群體也普遍感覺到自身權威性的下降。面對這樣的變化,老師需要主動適應,去直面信息均等的場景,更多地站在孩子立場,設身處地去思考和表達。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老師要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去呼應孩子的清澈與寬廣。
也許,從崇尚權威的場景中走來的我們,常常在順從、服從中放棄了思考與質(zhì)疑。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回顧自己小孩時期的感受,不把成年人未經(jīng)充分省察的觀點當成天然的真理,這才算是順應了新媒體時代的變化,以適當?shù)纳砦皇刈o在孩子們身邊。
保持年少的內(nèi)心——如山腳下的小溪,始終有源頭清澈的模樣。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三鑫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