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世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出生在上海的一個名門世家,從小書不離手。李政道的爺爺李伯覃在美國的基督教會當過神職人員,同時也接受過自然科學的訓練。有一回李政道問爺爺,上帝在哪兒?爺爺說,在天上。李政道又問,那他為什么不掉下來?爺爺說,因為上帝很輕,和空氣混在一起,飄浮在天上。
這段對話乍一看,好像只能說明一個孩子的好奇心。但戲劇性的地方在于,很多年后,1988年夏天,62歲的李政道在北京主持完世界高能物理會議后,一路南下經(jīng)過武漢的黃鶴樓。有工作人員請他為黃鶴樓題幾句詩,李政道是這么寫的:黃鶴飛上天,輕若中微子。
古詩、上帝、中微子,乍一聽,好像屬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領(lǐng)域,乃至不同的文明。但是,在李政道的大腦里,這些事物居然是連續(xù)的。一個東西假如很輕,就可以飄在天上,不管是上帝還是中微子。這是事物的真理,而真理是連續(xù)的,不存在昨天奏效,今天就不奏效了。
再比如,李政道小時候是一邊讀關(guān)于宇宙膨脹的書,一邊讀古詩。他最喜歡的兩句詩是杜甫寫的,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yw3+1mv33q/24X8VbZfi/0dCAv177UvjGsbbMC8s4mQ=絆此身”。李政道經(jīng)常把這兩句詩掛在嘴邊,其中的物理,指的是事物興衰變化的道理或者規(guī)律,跟今天說的物理多少有點像。古詩和物理,在李政道的思維里居然是相通的。
李政道說過,科學和藝術(shù)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當年李政道描述核子對撞,著名畫家李可染教授就根據(jù)他的描述,畫了一幅畫。畫里是兩頭黑牛,頭對頭撞在一起,彼此頂著犄角,這幅畫的名字叫《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tài)》。
當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李政道的獲獎發(fā)言講的是中國的《西游記》。他說,孫悟空翻了一串跟斗,感覺好像到了宇宙盡頭,實際上還在如來佛的手掌。因此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記住,即使到了如來佛手指的底部,我們離真理依然非常遙遠。
《西游記》、杜甫、宇稱不守恒定律,這些乍看不沾邊的事,在一個人的人生里居然是相通的,這個感受是不是很奇妙?很多人覺得思維是一條直線,但事實上,思維更像一個池塘,把許多不同領(lǐng)域的東西放進去,讓它們彼此碰撞,彼此連接,彼此融合,新的思想沒準就會長出來。
迪迦//摘自得到App,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