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紀念章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品和文化載體,在其制作和設計過程中涵蓋了廣泛且復雜的題材和設計要素。紀念章的主題多種多樣,涵蓋生肖、偉人、歷史事件、文化慶典等,這些主題通常與特定的人物、歷史時期、價值觀以及象征意義緊密相關。紀念章的主題決定了紀念章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紀念章的設計要素包括圖案、色彩、材質、形狀等,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紀念章的外在形態(tài)。圖案包括人物形象、景觀、象征性圖標等。色彩能夠增強情感表達。材質也至關重要,如銅、銀、金等,不同材質能夠賦予紀念章不同的質感和寓意。形狀可以與主題相呼應,如用特定的形狀來強調主題的特點。在紀念章的制作中,形式語言起著關鍵作用,它能夠使設計更加有力地表達主題和情感,這其中涵蓋了雕塑、平面設計、材質的選擇與融合等多個方面。例如,雕塑技巧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平面設計則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傳達更多的信息,不同材質的融合能夠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質感和層次感。本文對羅永輝大銅章作品的形式語言進行分析。
二、羅永輝大銅章作品形式語言分析
羅永輝大師在紀念章的設計中將中華文化與形式語言進行了融合,這種融合既賦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又使作品展現(xiàn)出獨特的設計語言和風格。羅永輝大師將中華文化中的象征性元素巧妙地融入設計中,以傳達特定的情感。例如,他通過傳統(tǒng)的圖案、造型、色彩等表達吉祥、團結、希望等主題,而這些元素常常與人們的情感和價值觀息息相關,將這些元素融入設計中,可以使設計更具力量和深度,從而引發(fā)共鳴。在歷史和傳統(tǒng)的繼承方面,羅永輝大師在設計中借鑒傳統(tǒng)藝術風格,將它們重新詮釋并融入現(xiàn)代紀念章設計中,這種歷史與現(xiàn)代的結合使得作品具備了更廣泛的時間維度和文化內涵。在材質和工藝的傳承方面,羅永輝大師運用傳統(tǒng)工藝,如金屬鑄造、雕刻等,賦予作品獨特的質感和紋理。通過運用這些工藝,不僅使作品具有現(xiàn)代感,而且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在對符號的重新演繹方面,羅永輝大師以全新的方式將它們重新演繹,使得這些符號在作品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這樣的做法不僅使設計更具創(chuàng)意,還能夠引發(fā)觀眾對于符號本身的深層思考。羅永輝大師在紀念章設計中融合中華文化的豐富元素,不僅展現(xiàn)了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且賦予了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情感表達。這種融合使得他的設計語言變得獨特而豐富,同時也讓觀眾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以加深文化認同。
(一)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紀念章
根據(jù)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總述大事記》,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計造成69 227人遇難、17 923人失蹤、374 643人不同程度受傷、1993.03萬人失去住所,受災總人口達4625.6萬人。其中,四川省遇難68 708人,失蹤17 923人。四川除攀枝花市和宜賓市之外的19個市(州)均有人員遇難,尤其阿壩州、綿陽市、德陽市、成都市、廣元市傷亡嚴重,5個市(州)遇難人員均超過4000人,其中阿壩州、綿陽市、德陽市傷亡均超過萬人。地震發(fā)生后,全國各地很多人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向災區(qū)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渡過了難關。
以此為背景,羅永輝大師設計了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紀念章(見圖1),通過作品將地震時間、地點、地震產生的巨大破壞以及與悲劇對比強烈的人們的友愛、救援等多樣性場景進行有效組合,最終反襯了人們在災難發(fā)生的過程中形成的愛、堅強不屈的精神。羅永輝大師的設計理念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紀念章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通過這個作品,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如何巧妙地將各種元素組合在一起,以傳達豐富的情感和象征意義的。在紀念章中,羅永輝大師使用破碎的塊和完整的塊來表達地震帶來的破壞和人們的友愛、救援。破碎的塊象征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壞,也反映了人們內心的悲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完整的塊,上面有一個托起的小孩和周圍的救援之手。這個完整的塊代表著人們的團結和希望,同時也傳達了災難中人們堅強不屈的精神。紀念章中地震的時間和地點被巧妙地散布在破碎的塊中,這種設計方式既表達了地震的突發(fā)性,也與破壞的主題相呼應。通過將這些信息融入破碎的塊中,更加直觀地展示了災難的沖擊。完整的塊上的小孩和救援之手構成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場景,強調了人們的團結和互助精神。小孩被托舉著,象征著希望和未來。周圍的救援之手則象征著人們的關愛和援助,為整個作品注入了一股積極的力量。通過對比破碎的地震場景和完整的愛的場景,構建了情感上的沖突和和諧。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地震帶來的破壞和悲傷,也凸顯了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堅強和團結。這種構建也賦予了作品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表達。羅永輝大師成功地將多個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富有深意和情感的作品。這個紀念章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品,更是對人性的贊頌和對生命堅韌的致敬。
通過上層完整的塊,可以看到人們將焦點導向到作品上方,通過梯形的手臂延長線自然延伸到幼兒伸出的小手和眾多人們施救之手的連接,強化了紀念主題的表達。梯形的手臂和伸出的小手形成一個穩(wěn)固的三角形,使整個作品顯得更加平衡。在紀念章的背面同樣是利用破碎的塊、完整的鮮花和主題語塊構成,將多種元素統(tǒng)一起來,強烈地表達了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紀念章的主題——愛!在作品制作過程中,每個油泥石膏的線條都非常清晰、準確,體現(xiàn)了羅永輝大師高超的雕刻技藝(見圖2)。
(二)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紀念章——“象”
據(jù)史料記載,大象很早就成了人類的朋友,并能為人類提供幫助。大象分布極廣,大約在四千萬年以前,除了大洋洲和南極洲以外,各洲都有它的足跡,然而現(xiàn)在主要有亞洲象和非洲象兩大類。非洲象數(shù)目的銳減,主要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fā)與破壞,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huán)境惡化,導致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二是濫加捕殺。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象牙同黃金和鉆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wěn)定的硬通貨,進而導致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fā)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目前,大象已被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組織列為“瀕危動物”,并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尼亞等國曾呼吁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
以此為背景,羅永輝大師設計了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紀念章——“象”(見圖3),在這個作品里同樣將和大象相關的元素像講故事一樣的表達出來,人們不但通過發(fā)展城市侵占大象的生存空間,而且通過殺戮大象獲取象牙(在這個作品里通過準星來表達),使得大象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試圖形象地刻畫大象的內心——焦慮、憤怒、憂傷。這個大銅章就是通過多樣性的元素利用塊的導向完成這個故事的表達的,最后引出主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羅永輝大師比較講究東方藝術,強調意境,所謂神與物游,“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羅永輝大師將作品分為三塊,從左至右分別是城市擴展、大象思考和生存環(huán)境。在這個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比例的不同,左邊城市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最右邊的生存環(huán)境被擠占的很小。各種元素如城市、水泥、燈光、準星、人類足跡等被環(huán)繞分布在畫面周圍,周圍的這些元素指向的中間的空白就是整個作品的重心。在大銅章的正面(見圖4),整個左半部分都被人類占據(jù)了,順著高突的鼻子和象牙導向可以看到整個作品的重心是一只眼睛。
羅永輝大師將大銅章和東方美學進行結合——“我一直在追藝術、追形式,在那根線條上徘徊行走。有一天我試著做了一只眼睛,突然發(fā)現(xiàn)它的眼睛多么善良和平靜,我沒有理由視而不見。人類不禁擠占大象生存空間還要殺戮。對于這種狀況,大象的心情如何通過這只眼睛表達呢?睜著眼睛是正常的,后來覺得應該閉上,但那條弧線來回試,不同的弧線傳達了不同的情緒,但總覺沒到位,再后來改成一條平線,平線是什么?沉默、無奈、平靜、擔憂、祈禱、靜待?!绷_永輝大師對這個眼睛線條的設計形式、意圖和心靈感受是密切相關的。在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紀念章——“象”大銅章正面,這個平線的眼睛,透露出了大象復雜的情感。城市、射線等直線條的使用表達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大象右邊的自然輪廓和左邊的曲線像撕裂的傷口一樣的輪廓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表達了人類對大象的傷害和大象的溫柔。在最右邊則是自然形態(tài)的曲線,并且在處理手法上進行了弱化處理,通過減小面積、凹陷,更還原了大象的生活環(huán)境縮減、弱化的情況。在野生動物保護公益紀念章——“象”大銅章背面(見圖5),模糊的鮮血之上的清晰的主題詞形成對比和統(tǒng)一?!皼]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九個大字赫然在目。鮮血淋漓而下,浸染了字跡,卻不能模糊它的力度。在共生的世界,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妄自尊大,當恣意破壞成為習慣,未來付出鮮血的就是人類自己。
三、結論
形式語言在大銅章制作中是至關重要的。它涉及材質、工藝、圖案、色彩等多個要素的綜合運用,提高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通過運用合理的形式語言,突出了作品的主題,強化了情感傳達,并彰顯了作品獨特的風格和品位。羅永輝大師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大銅章制作中,賦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對中華文化符號等的重新詮釋,創(chuàng)造出了與眾不同的作品,同時也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這種獨特的設計語言不僅表現(xiàn)在形式上,更體現(xiàn)出了作品背后蘊含的文化思考。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多種元素融合成一個富有情感和象征意義的大銅章作品,并使作品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