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服務設計;智慧旅游;服務系統(tǒng);設計策略;App界面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8-0126-04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文化產業(yè)越來越重視,在此背景下,旅游業(yè)得到了極大發(fā)展。2019年,國內旅游人數突破60 萬億人次[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產業(yè)發(fā)展呈現高端化、定制化、多業(yè)態(tài)融合化特征?!笆奈濉币?guī)劃綱要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快構建現代化旅游產業(yè)體系[2]。將傳統(tǒng)旅游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相融合,打造智慧旅游,加快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與途徑[3]。目前,智慧旅游類產品大致分為綜合服務類、點評導引類、出行查詢類、旅游目的地服務類[4]。旅游目的地服務類App 處于起始階段,近幾年一些企業(yè)開始涉及,如“暢游九寨溝” “自在舟山”“游云南”等實地服務類產品,存在3 方面問題:(1)線上內容與實地服務信息對接存在偏差;(2)物聯網基礎設施整合線上、線下服務單一;(3)App 信息架構、整體界面設計易用性不強。
王淼[5] 等結合人物角色、故事板等方法,直觀了解用戶,設計出新型旅行方式“同道”App。張晴[6] 等運用用戶體驗地圖分析鄉(xiāng)村旅游中的品牌吸引、民俗傳播,提出建設旅游服務平臺、公共設施、特色禮品方案。龔思穎[7] 等以“地鐵游”為例,基于實地考察和德爾菲法提出旅游App 的共情設計方法。以上論文側重對旅游整體模式、全盤策略調研歸納,未涉及深入到景區(qū)旅行不同具體階段分析,挖掘需求,提出相應界面設計及策略。
本文立足服務設計視角,借助用戶體驗地圖、服務系統(tǒng)圖、服務藍圖等研究工具,系統(tǒng)性挖掘針對景區(qū)旅行前、中、后不同階段的需求及機會點,提出具體針對旅游景區(qū)智慧輔助的App 設計及策略,構建完善App 輔助景區(qū)旅游新模式。
一、服務設計
1984年,由美國肖斯塔克(G. Lynn Shostack)首次將“服務”與“設計”相結合,1991 年,比爾·霍林斯(Bill Hollins)在設計學范疇引入“服務設計”[8]。服務設計分析通過建立人與行為、環(huán)境、物料等要素的關系,系統(tǒng)性構建服務體驗、模式、流程與商業(yè)運作模式。
用戶體驗地圖、服務系統(tǒng)圖與服務藍圖是服務設計的典型工具。體驗地圖是通過故事化與圖形化的方式,直觀展示、描述用戶與產品、環(huán)境之間的復雜交互體驗,生成情感曲線,是一種全階段、全流程、可視化的分析工具[9]。有利于了解用戶體驗過程中,發(fā)現某一階段存在的問題,找到痛點,有的放矢進行優(yōu)化[10]。
服務系統(tǒng)圖表達的是服務模式中各利益相關者間物質(服務)、信息、金錢三者流經過程。服務藍圖主要由用戶行為、前臺行為、后臺行為、服務支持4 項,內部3 條分界線組成,更系統(tǒng)、直觀展示系統(tǒng)的服務全過程。
二、景區(qū)智慧旅游服務用戶體驗地圖的構建和分析
(一)定義景區(qū)智慧旅游的目標用戶:精準的目標用戶設定可以快速獲取用戶需求,贏得市場響應。中國旅游研究院2019 年國內旅游情況顯示,最主要群體是25-34 歲的青年人,占旅游者總量的30.3%,25-44 歲的中青年旅游者合計占到國內旅游者總量的52.2%。中青年人群所占比重大,且自身具有傳播性強和易接受新鮮事物等特點,因此,作為旅游景區(qū)輔助類App 設計的目標用戶,借助用戶訪談、觀察和問卷調研建立目標用戶畫像,見圖1。
(二)構建智慧旅游用戶體驗地圖:用戶體驗地圖包括,劃分用戶體驗階段,提煉用戶行為、用戶想法、情感曲線。目標用戶的旅游階段大體可分為3 個階段:旅行體驗前、旅行體驗中和旅行體驗后。其中又可詳細分為攻略計劃、預訂、到達景區(qū)、檢票、初步規(guī)劃路線、游玩、游玩間歇、午餐等10 個小階段。在每一個階段對應不同用戶目標及對應的行為、觸點。例如,如圖2 所示,在旅行體驗前攻略計劃、預訂階段:用戶的目標是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景點,掌握目的地、住宿、路線、周邊環(huán)境、交通等情況,準確完成預訂及準備物品。行為涉及問詢、篩選、統(tǒng)籌、預訂、支付、保存憑證等,觸點包括不同種類的移動端或網頁端產品。
(三)歸納痛點、機會點及設計點:借助用戶體驗地圖構建的對前期調研獲取的用戶滿意度分析,對用戶旅行體驗前、中、后3 個階段的相似或同類原始痛點描述整合,進一步確定7 項需求機會點,及對應功能設計點,具體如表1:
三、景區(qū)智慧旅游服務系統(tǒng)設計(現有要素分析)
根據前期對景區(qū)智慧旅游體驗和用戶需求的梳理,結合用戶痛點,分析硬件設施、服務內容及相關角色等要素,融入智慧旅游服務策略,將各利益相關者的交互關系以服務系統(tǒng)圖的形式表達,展現物質(服務)、信息、資金在其中的流向關系,如圖3所示。
(一)旅游場所多維度[ 推薦]:在用戶旅游體驗前,體驗過程中,核心目的是快速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景點,目前,市場存在旅游目的地攻略類App 主要存在:信息功能繁雜、與實地存在脫節(jié),淪為廣告聚集地,真實性存疑,同質化嚴重,不能因地制宜[11],致使用戶對產品信任度下降,存在使用疑慮。為此針對性提出旅游場所合理性推薦,從內容-形式-行為邏輯三個方面展開:1. 內容為先:當用戶初次使用應用,通過目的地類型多樣性,感興趣的游客群體來初步確立推薦目的地,完成初篩;2. 拓展形式:在首頁中針對目的性不強的用戶,提供瀏覽信息內容的多種形式,幫助系統(tǒng)捕捉用戶畫像,完善系統(tǒng)推薦;3. 行為邏輯探尋:利用旅游風格、時間、目的等條件限制,幫助用戶定位旅游目的地,精準推薦景點所需信息。
(二)景區(qū)詳情頁“輕薄”設計:通過用戶體驗地圖旅行體驗前觸點分析,用戶使用攻略、預定、溝通類App 或網頁端產品,完成一系列如搜尋攻略、景點篩選、制訂計劃等行為,痛點集中于內容信息繁雜、不易獲取。為此設計中需合理設計詳情頁,輕量化單一頁面承載信息,減少頁面深度,客觀化展現內容信息。
(三)線上導航輔助實地游覽:通過用戶體驗地圖中獲取旅行體驗中痛點:景區(qū)中景點特色、路程時長等要素未知,旅行中存在迷惑感、效率低,具體表現:物理導覽中景點信息不夠精準完善,不利于用戶全局搜索特征景點,查看公共場所位置,實時旅行信息獲取存在很多局限?,F有目的地攻略App 產品界面中僅展示景區(qū)圖文信息條目,未將可行的旅程路線、必要信息直接交給用戶,用戶被動接受游覽,無法個性自主選擇。缺乏創(chuàng)新性與趣味性,忽視用戶游覽過程這一特殊場景。
1. 景區(qū)地圖再設計:景區(qū)地圖中信息較為集中,系統(tǒng)性整理、歸納、設計繁雜信息,有效提升游客的閱讀效率,使用滿意度。具體可以從界面風格、元素布局、色彩關聯、景點標識、文字樣式、交互方式等多個維度,對整體地圖展現再設計。
2. 形成景區(qū)路線規(guī)劃:基于認知心理學的注意機制,旅行過程中用戶對新奇信息優(yōu)先進行中樞分配[12]。依托景區(qū)資源,融合新技術和內容,打造主題路線或服務項目:主題線路、人氣路線、適齡路線等。把用戶帶到主題角色中,利用風格、時間、里程等要素將景點貫穿,營造沉浸體驗。
(四)趣味性游覽體驗:在旅游體驗過程中借助新技術與內容的融合增添趣味性,依托旅游場景中多變的景區(qū)、線路、故事等,借助虛擬交互、增強現實與實景相結合,豐富游覽者另一種沉浸體驗。
1. 易獲取的交互設備:基于旅游體驗者游覽時空間條件特殊性,應盡量使用簡潔易獲取的設備實現廣大旅游者的趣味體驗,且不會影響干擾對真實環(huán)境的游覽判斷。2. 簡化交互流程,降低學習成本:在游覽過程中,保證用戶對功能信息的高效識別,理解與輸入,簡化交互跳轉層級,單張頁面圍繞核心功能展開設計,功能與信息圖標、字體設計增添視覺界面的趣味性。3. 符合游覽場景下的使用方式:在交互過程中采取選擇、語音識別、手勢、傳感技術代替直接輸入信息,界面中提供適度合理的幫助提示,強化操作中的及時反饋。
(五)旅行記憶整合留存:通過用戶體驗地圖獲取用戶旅行體驗后目標,用戶在旅行回家后會整理自己的媒體資料或形成游記,在平臺發(fā)布。但用戶面對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不易形成記錄與回看,希望形成自己的旅行時光記憶。在設計時,一方面形成數字版旅行記憶:歸納時間、目的地詳情等信息,形成完整個人旅行記錄;另一方面通過簡要記錄,供其他用戶旅行參考。
四、旅游景區(qū)智慧輔助App設計
包含旅游場所多維度推薦,線上導航輔助實地游覽,趣味性游覽體驗三項首要功能,結合景區(qū)詳情頁“輕薄”設計,旅行記憶整合留存兩項輔助功能,提出設計策略、信息架構、交互流程,最后完成高保真界面原型設計。
(一)偏愛初篩、問題式推薦多途徑結合——旅游場所多維度推薦:通過用戶體驗地圖的痛點、機會點分析,作為移動端旅游景區(qū)智慧輔助產品的核心功能是幫助用戶快速準確找到合適的旅游場所,進而衍生完成后續(xù)智慧游玩體驗,實現線上線下聯動使用,在設計中從以下兩個渠道獲取旅游場所推薦。
1. 直覺性內容選擇(用戶偏愛初步篩選):在不確定用戶喜歡哪類旅游體驗時,讓用戶憑借自己的感覺初步篩選。在用戶步入產品前,利用自然、文化、城市等不同的主題偏好,在啟動頁中讓用戶限選類別,細化關注領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先理解用戶,明晰用戶畫像后,然后再進行后續(xù)內容的推薦。
2. 探尋行為邏輯(問題式旅游場所推介):針對目的性強的用戶,在功能設置中通過讓用戶回答問題逐步縮小旅行目的地,讓用戶明晰自己旅途去向。在界面設計中分段分步設計限制問題:旅行目的、旅行中喜好、出游時間。當用戶選擇后,系統(tǒng)推薦符合特征要求目的地。
(二)旅行節(jié)點與用戶反饋“雙渠道”構筑預判—景區(qū)詳情頁“輕薄”設計:詳情頁是用戶了解景區(qū),決定旅行重要頁面,以介紹還原為主。大多數產品詳情頁按鈕、標簽圖形過多,架構龐雜,單頁信息量過大,閱讀性不佳。因此,在設計時精簡展現信息,輕量化構建內容,扁平化設計架構,利用實際的旅行節(jié)點脈絡與用戶反饋的體驗“雙渠道”構筑預判,提升用戶線上了解效率。
1. 直達景區(qū),感受氛圍:將視頻或圖片流采用輕投影、圓角矩形卡片形式置于欄目下,讓用戶一進入詳情頁后,首先建立與景區(qū)的氛圍連接,輕量化布局架構。2. 用戶反饋“語記”,形成個性化景區(qū)圈:在景區(qū)詳情設計中,利用時間線+ 事件流將行程節(jié)點脈絡化呈現,讓用戶線上虛擬化旅行,另借助用戶旅游體驗反饋,呈現動態(tài)化信息流,將詳情設計得具有傳播性、可持續(xù)性和差異性。
(三)設計景區(qū)游覽地圖、劃分主題線路——線上導航輔助實地游覽:點擊首頁底部“路線”標簽跳轉到已設置旅行計劃中,進入某景區(qū),景區(qū)游覽地圖以卡通手繪形式呈現。設計上合理把握圖中繪制元素的大小、強弱、密度、抽象化表達,使其呈現適度的節(jié)奏感。為辨清主次,突出參照標識,提升整體閱讀性,如圖4 所示,將手繪地圖模糊處理后疊加純色蒙版,圖中大量信息依山脈、主景點、公共設施、附加生活信息等分類。
1. 運用色彩關聯場所提示信息與圖標:基于人對于色彩的敏感性,在景區(qū)游覽地圖界面設計上色彩使用宜適中,盡量使用飽和度低的顏色,減少色相種類,使其呈現高度兼容性[13-14]。為降低用戶處理繁雜信息,減少誤觸,在游覽地圖中使用相同色相,不同純度的顏色關聯景區(qū)內場所提示與對應開關控制圖標,點擊圖標切換提示展示與否,如圖中的“山”“景點”“日常信息”。
2. 依據使用場景,精簡化設計圖標及使用:在旅程地圖頁面中,地圖易用性,易讀性尤為重要,因此合理布置信息內容的主次,將圖標分為典型場所、輔助場所及導航功能性圖標,其中景點歸為典型場所,餐飲區(qū)、休息區(qū)等歸為輔助場所。設計遵循情景需要:(1)使用面性和線性圖標分別顯示場所信息開和關狀態(tài);(2)引入抽象的點作定位指引,沿用扁平化風格,借助通識性強的設計形狀,精簡“弱化”圖標設計表達,保持界面干凈清爽。(3)圖標設計吸引用戶視覺又不過分干擾界面,在搜索框中輸入目的地后,待響應范圍(如該景點提示)采用輕擬物化設計,在動態(tài)交互場景下臨時停駐。
3. 圍繞用戶行為模塊化布局,增強交互反饋:如圖4 所示,頁面中最大化呈現地圖范圍,必要內容信息借助舒適圓角卡片,點擊后,景點說明懸浮于游覽地圖磨砂背板。點擊路線按鈕后,開啟線上導航輔助游覽,過程中實現用戶掌控、切換主題路線,關注當前路線下整體綿延脈絡,查看途經景點說明等一系列行為。在架構設計上利用卡片—標簽—時間線承載信息,將景區(qū)中景點依熱度、用時、景點風格、年齡段等要素梳理劃分成不同主題線路,以“主題詞+ 途徑時間”的標簽形式交還給用戶,讓用戶自主切換游覽。
(四)利用AR 技術賦能旅游——趣味性游覽體驗:在旅行中,用戶往往會更追求新鮮體驗,期待游覽的可探索性、參與性、同景區(qū)及游客們的實時交互性[8]。體驗地圖中總結機會點為新鮮、創(chuàng)意的體驗需求。VR、AR、MR、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勢必會提升游覽的靈活性與多樣性,讓用戶身臨其境[15]。目前,AR 技術賦能旅游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宜采用交互自然、操作門檻低、設備觸手可及的輕量化方案。借助手機智能設備,掃描景區(qū)中對應二維碼,觸發(fā)增強現實技術,將擴充實景展現在手機二維視窗中,輕觸、拖拽等高效輸入方式,震動、聲音及圖像反饋為輸出方式,實現AR 技術賦能。
如圖5 所示,AR 游戲隨不同景點空間,可開設不同游戲模式,如AR 繪畫、AR 作戰(zhàn)、AR 講解、AR 求簽等。趣味繪畫:在可識別的不同公共設施實景中,游客可靈活創(chuàng)意繪畫,線上打卡,增添游覽趣味互動性。趣味作戰(zhàn):結合景區(qū)歷史、環(huán)境,對卡通角色的造型、生命值、金幣、攻擊/ 暫停按鍵等元素設計,游戲輕松易上手。趣味講解:根據景區(qū)特色虛擬IP 形象,設計卡通講解,伴隨喂食、對話、訓練、升級等養(yǎng)成要素,陪伴游覽。趣味求簽:在經過景區(qū)中如長命鎖、同心鎖等區(qū)域,用戶可以線上求平安簽、帶來平安與祥和。
(五)整合“時間-內容”的旅行記憶冊——旅行記憶整合留存:設計旅行記憶冊首要目的是將美好的體驗留存。因此在設計上減輕了界面負荷,以“時間+ 內容”樣式串聯起旅游記憶。點擊首頁“我的”標簽后,呈現個人以往旅程記錄,用戶在“我的旅程”中按時間添加簡要圖文信息及位置,設置可見性等操作后歸檔保存,隨著旅行積累形成個人專屬紀念冊。
從服務設計的視角,構建適合景區(qū)旅行前、中、后不同階段的服務模式,通過圖6 基于景區(qū)輔助App 的智慧旅游服務藍圖展現。前臺工作中重點展現5 個方面的App 應用功能創(chuàng)新及具體策略展開,并匹配對應后臺協(xié)作、服務支持及相應動線過程。
結論
通過服務設計流程和典型工具,系統(tǒng)性定位歸納傳統(tǒng)景區(qū)旅游痛點,尋求創(chuàng)新點,構建基于旅游景區(qū)的用戶體驗地圖,借助服務系統(tǒng)圖、服務藍圖展現 “App+ 景區(qū)”相結合的旅行全貌。從旅游場所多維度推薦,景區(qū)詳情頁“輕薄”設計,線上導航輔助實地游覽,趣味性游覽體驗,旅行記憶整合留存5 個方面提升景區(qū)旅游體驗,并提出相應的具體設計策略和原則,形成一款針對旅游景區(qū)智慧輔助的App 設計,實現了對服務設計的創(chuàng)新應用,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可借鑒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