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不斷有文史刊物披露在陜西、安徽發(fā)現(xiàn)的幾枚面鑄圖畫、背鑄詩文的銅錢牌。這便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選仙錢。其實早在清嘉慶年間刊行《吉金所見錄》以來,便屢被古錢學者記述。同治年間成書的《泉貨匯考》載有九仙17枚。此種錢牌有方形和圓形兩套。目前已知的有王母、雙成、曼倩、散仙、拔宅仙、龜鶴山、醉仙(或稱“醉仙伴飲”)、壺中仙、棋仙、琴仙、詩仙等幾十品。牌面是仙名和相應的人物圖,背面則為五言詩一首。如今選仙錢具體的作用學界尚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宋代較為普遍的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中的游戲,其玩法在今天也是眾說紛紜??肌短煜銟桥嫉媒袢思泛汀掇o源》“選仙圖”條得知:“古仙作圖,為博戲,用骰子比色。先為散仙,次升上洞,漸至蓬萊大羅等。列則眾仙慶賀,比色時則重緋,四為德,六與三為才,五與二為功,最下者么為過。有過者謫作采樵恩,凡遇德復位”。此種博戲創(chuàng)于北宋初年,宋人王圭詞云:“盡日閑窗賭選仙,小娃爭覓到盆錢。上籌須占蓬萊島,一擲乘彎出洞天”,正是選仙博戲賭法的寫照。
由選仙錢游戲說開去
選仙錢具體游戲方法至今雖仍有爭議,但我們從其所選仙人的情況可從中看出一些背后隱藏的信息。例如曼倩選仙錢,正面鑄有西漢辭賦家東方朔(字曼倩)形象,背面鑄有五言詩:“本是真仙侶,才為世所高,偶因向天苑,三度竊蟠桃?!泵枋龅氖菛|方朔偷王母娘娘蟠桃的故事。再如拔宅仙,背文:“一夕玉皇詔,為君功行成,分明五云里,拔宅上三清?!卑握糯鷤髡f修道的人全家、房子同升仙界。其故事出自《太平廣記》卷十四引《十二真君傳·許真君》:“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庇秩纭捌逑伞?,背文:“局上閑爭戰(zhàn),人間任是非,空交采樵客,柯爛不知歸?!保▍⒁娡踬|爛柯故事。)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我們僅舉三例,便可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其中人物均與道教或道家思想有所關聯(lián)。選仙錢作為宋代上流社會中較為廣泛的一種游戲,由此見,便可知道教及道家思想對宋代的文化影響之大。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階層與道士群體交往密切,創(chuàng)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抒發(fā)仰慕神仙、崇尚清虛的道教感情,贊頌神仙高道的功業(yè)事跡,記述與道士隱逸的交往、與道教徒的詩歌唱和,描寫道教的各類活動,對名山宮觀的題詠等;道教人士也與之詩詞唱和,創(chuàng)作了眾多道教文學作品,尤其是南宋時新道派迭出, 道教理論更為倫理化,在道教文學創(chuàng)作上也有深刻體現(xiàn),由此成就了宋代文化的一大特色。 那么宋代受到道家文化如此深刻的影響,也必然與宋代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宋太祖趙匡胤在未做皇帝之前,便與道士有所交往。在奪取后周政權時,就曾利用符命為自己制造奪權輿論,特別是利用華山道士陳摶為他爭取群眾。稱帝以后對道教的發(fā)展給予極大的關注,不僅召見道士賜贈封號、財物,還召集京師道士對其學業(yè)進行考核,將品學不良者斥退出道門,以提高道士的素質。
太宗趙光義不僅繼續(xù)實行太祖對道教的政策,對道教的崇重遠遠超過太祖。首先,在政治上崇尚黃老之治。其次,在崇重道教上主要表現(xiàn)在:一、頻繁召見道教徒,對黃白術、養(yǎng)生術相當感興趣;二、不斷地興建宮觀,對道教宮觀予以經濟上的優(yōu)待;三、崇奉道教尊神和大搞齋醮祭祀活動,擴大道教尊神的崇奉范圍。此外,太宗還積極搜集道書,校正、篩檢后共得3737卷。經過宋初太祖與太宗的扶持,五代末道教低迷的局面遂得以改觀,逐漸恢復。
宋真宗趙恒之時,為了更好地利用道教為趙氏王朝服務,用了較多的精力和財力來扶持道教,宋朝的崇道政策便被推向了一個高潮。其具體表現(xiàn)為:一、制造天神降臨、賜語及天書下降以維護趙宋王朝統(tǒng)治之類的神話,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為圣祖,從道教中另創(chuàng)了一個名為“趙玄(元)朗”的神作為圣祖,尊其圣祖號曰“圣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圣母號曰“元天大圣后”。二、興修宮觀,塑造神像,制定節(jié)日。三、制定節(jié)日、敬神樂章和造作道書。
由此可見,宋代的崇道政策直接導致了道教的興盛,以至于道教、道家思想對于宋代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也使得宋代在思想文化上,推動了于后世影響深遠的理學的出現(xiàn)。到了宋代,三教融合的條件已經成熟,三教融合的結果便是宋明理學的誕生。宋明理學以儒家的封建倫理學說為中心,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某些思想成分而形成一種新的儒學思想體系。它已不是先秦儒學在宋代的簡單恢復。因為隨著時代的前進,先秦儒學,尤其是它在與佛、道的抗爭之中,已暴露出自身的種種不足。所以要保障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便要主動地吸收接納以至于統(tǒng)攝佛道二教的基本的思想及其方法。
宋代理學的悠遠影響
按照《宋元學案》的講法,理學的源頭從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講起, 但如果我們把這個范圍看得更大一點兒的話,其實北宋前期的儒學發(fā)展,很多方面都跟理學有重要關系 。宋初諸儒大多困窮苦學,這使得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倫理主張、文化態(tài)度以及思想傾向與士族知識分子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理學宗師周敦頤。周敦頤創(chuàng)立了理學理論基礎,被稱為“上承孔孟,下啟程朱”的先賢。他開創(chuàng)的理學成為宋、元、明、清700年不動搖的官學。在當時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周敦頤于治學中,提出了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重要內容。對于《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為宋以后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和“太極”等范疇,周敦頤確有“發(fā)端之功”。 朱熹的“集大成”,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在周敦頤的思想基礎上更完善、系統(tǒng)化而已。周敦頤的哲學著作,現(xiàn)存的只有一幅從道教圖錄中改裝過來的《太極圖》、二百多字的《太極圖說》和不滿三千字的《通書》。周敦頤以儒家為基礎,融合道學,間雜佛學,提出“太極而無極”的宇宙論。我們從周敦頤的思想中可見其作為宋代名儒,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孔孟時代的儒家思想,此中吸收了大量的道家思想。當然,儒家思想也同樣在影響著佛、道兩教。
例如陳寅恪先生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稱:“凡新儒家之學說,幾無不有道教,或與道教有關之佛教為之先導?!?/p>
“如天臺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義最富之一宗也?!渥谕搅壕粗c李習之之關系,實啟新儒家開創(chuàng)之動機。
“北宋之智圓提倡中庸,甚至以僧徒而號中庸子,并自為傳以述其義。其年代猶在司馬君實作《中庸廣義》之前,似亦于宋代新儒家為先覺。
“……至道教對輸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無不盡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來民族之地位?!标愐∠壬U釋宋代的三教融合甚為清晰。
我們從上述所列例子中,便可發(fā)現(xiàn)宋代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三教合一。儒道釋三教至宋代開始不斷融合、相互學習,互相借鑒。這就形成了新的一種文化傾向,體現(xiàn)在宋代知識分子身上,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身兼儒道釋三教思想的文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蘇東坡。蘇軾生性樂觀,胸襟豁達,他身上有一種不為外物得失所累的曠達個性。蘇軾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表現(xiàn)出樂觀率真的秉性。
儒、道、佛思想的影響,使蘇軾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即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拔伣翘撁?,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滿庭芳》)體現(xiàn)一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tài)度,笑對人生苦難的胸襟和逆境中前行的從容?!巴馊鍍鹊馈钡娜松軐W,不僅表現(xiàn)在蘇軾于各種環(huán)境中的不計個人得失、不懼不餒、不悲不喜的處世態(tài)度,也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蘇軾被貶謫黃州時,曾這樣寫道:“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被貶嶺南,隨時有性命之憂,他卻坦然地“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黃庭堅《跋子瞻和陶詩》);遠貶儋州途中,還安慰被貶雷州的弟弟蘇轍:“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謫海南作示子由》);當在荒僻的海南待了整整三年,受命內遷廉州時,他欣然賦詩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罚?,“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定風波》)。正如吳梅所言:“公天性豁達襟抱開朗,雖境遇諄譫,而處處坦然。即去國離鄉(xiāng),初無羈客遷人之感,為胸懷坦蕩,賜以超凡人圣?!?/p>
由此可見,蘇東坡的身上有著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這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他的人生、思想、藝術、詩詞等等。而蘇東坡作為北宋文壇盟主,也代表著當時一大批知識分子的風范??梢?,宋代三教合一的文化傾向于文人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顯著。因此我們便能理解,為何宋代上流社會中流行的選仙錢游戲所選人物皆與道教相關了。筆者僅透過此選仙錢游戲,結合宋代思想文化界的大背景,闡述了宋代三教合一及理學對當時知識分子的塑造。文中不免有牽強附會、管中窺豹之嫌。還望讀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