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悠悠,我心流連。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令人無比向往。
我跟隨北京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民間工藝美術(shù)高研班的同學走訪了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來到氣勢磅礴的建筑前,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踏入博物館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步入往昔的歲月。
最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員和小小講解員的服務態(tài)度非常不錯,檢票時工作人員對每一位游客都說您好,下電梯時小小講解員向游人表示歡迎,很可愛。
大運河博物館、圖書館、藝術(shù)中心幾個地標建筑矗立在城市綠心公園路旁, 博物館處處可見船、帆、水的元素,這是一座講述中國大運河故事的博物館。
博物館真大,收藏的物品也多,仿佛讓人走進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厚重的歷史 沉重的記憶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位于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畔,館內(nèi)基本陳列位于主樓二層的四個展廳,面積共7150平方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
展覽采用歷史分期方法,根據(jù)大運河的發(fā)展特點,以時間為序分為八個部分,時間跨度從史前貫通至當下,以開放式結(jié)尾翹首展望大運河與北京的美好愿景。陳列既保持宏大歷史敘事,又以專題展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特色文物等,讓跌宕起伏的史實講述歷史規(guī)律,用文物解讀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京杭大運河如同瓊漿玉液流淌在首都北京與人間天堂杭州之間,有時它熱血沸騰,雄偉壯觀;有時它靜水如畫、美麗動人,多么神奇。
一進入博物館,我便被那巨大的漕運船只模型所吸引。它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像是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無數(shù)船只在運河上穿梭往來,繁忙而壯觀的景象。
沿著展線緩緩前行,如同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古老的圖片,無不展現(xiàn)著大運河的滄桑變遷。我仔細聆聽著講解員的介紹,感受著這條古老運河所承載的歷史厚重。
博物館內(nèi),一幅大運河的宏偉歷史畫卷徐徐展開。映入眼簾的第一件展品,是出土于河南安陽市曹操高陵的“宮廷樂舞人畫像石”,畫像中的樂師神態(tài)生動,線條流暢平滑,衣帶栩栩如生,展示出高超的繪畫技藝。該畫像石出土時已被砸碎,被推測是曹操墓墓門的一部分。魏武帝曹操在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中廣開漕渠,使黃河、海河、灤河等三大流域連為一體,形成了華北地區(qū)的水上交通網(wǎng)。
大運河的開鑿肇始于社會生產(chǎn)力迅速發(fā)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展館以文字、圖片、文物將這段歷史串聯(lián)并介紹給參觀者。
隋代為了連通南方經(jīng)濟中心和滿足對北方的軍事需要,在隋朝政府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建設(shè)和管理下,先后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并重修江南運河及疏通浙東航道,從而將各條地方性運河連接起來,形成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達明州(今寧波)的大運河體系,完成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次全線貫通,并在唐代得到維系和發(fā)展。
運河是有記憶的。它見證著王朝的興衰,見證著城市的成長,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故事,積淀成一份沉甸甸的記憶。它是中華文明的血脈。它從古時流來,流過現(xiàn)在,又不停地向未來流去。
在展廳中,我緩緩移步,仔細觀賞著每一件展品。它們并非僅僅是靜默的物件,而是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鮮活存在。每一件展品似乎都在低聲訴說著曾經(jīng)的故事,那些歷史的塵埃在眼前逐漸清晰。
見證了興衰榮辱,承載輝煌歷史
一條運河穿城而過,幽綠的運河水千百年來滋養(yǎng)著兩岸的人民。它承載著歷史的風塵,也譜寫著新時代的篇章。
我徜徉在展館中,內(nèi)心無限感慨。這里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市井喧囂,人間煙火。那曾經(jīng)的舟車輻輳,檣桅林立,貨棧毗連,商賈云集,機帆船前進時馬達的轟鳴,擺渡船咿咿啞啞的櫓聲,小商販沿街叫賣的吆喝聲,碼頭上挑夫沉重的勞動號子……一切的風景與聲響,都已散入歷史的畫冊,成為泛黃的記憶。
大運河大溝通的宏圖徐徐鋪開。展廳里,一件構(gòu)思巧妙、踞坐在展臺之上的“銅坐龍”尤為引人注目?!白垺币辉~出現(xiàn)在宋金時期的文獻中,是踞坐狀龍的統(tǒng)稱。這件銅坐龍昂首閉口,前腿直立,雙股尾盤繞上翹,氣宇軒昂,體現(xiàn)出與中原龍不同的獨特審美趣味。坐龍作為金代皇家御用飾物,隨著完顏亮遷都至北京,見證了海陵王完顏亮遷都、開鑿大運河的歷史。
“廣寒宮螺鈿漆器殘片”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后英房元大都遺址,是目前出土的唯一一件元代螺鈿漆器,“廣寒宮圖”是元代頗為流行的題材,元朝的統(tǒng)治者在大都宮城西面的太液池瓊?cè)A島上修建了廣寒殿,讓人不禁猜想這是否與北方民族喜好涼爽天氣有關(guān)。
元代疆域遼闊,定都大都,北京由此成為全國都城,統(tǒng)一王朝的政治中心由長安、洛陽遷移至北京,進而導致大運河路線的變化。
大運河這項偉大的工程連接南北水路干線,貫通五大水系,薈萃中外物產(chǎn)和人才,在保障都城運轉(zhuǎn)的同時,給元大都帶來繁華富庶和多元開放。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沖擊山東境內(nèi)大運河堤岸,大運河航行完全停頓。
運河停止漕運的10余年后,清政府試圖修復河道、恢復船只通行,然而國力空虛,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大幅下降,修復工程終被放棄,大運河的輝煌黯然落幕……
悠悠千年古運河,不論陰晴風雨,不論人事變遷,它始終默默地流淌著,以寬闊的胸懷,包容著一切的艱辛與榮光。
隨著參觀的繼續(xù),我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從古老的書畫到珍貴的陶瓷,每一件展品都令人陶醉其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宮廷,目睹著華麗的宴會;又仿佛跟隨古代將軍踏上戰(zhàn)場,感受著硝煙與熱血。不知不覺,博物館閉館的鐘聲驟然響起。我如夢初醒,不舍地離開。
站在博物館的頂層,俯瞰著整個博物館,我心中涌起一股豪邁之情。大運河,這條溝通南北的大動脈,見證了無數(shù)的興衰榮辱,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這次參觀猶如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領(lǐng)悟和認識。我愈發(fā)堅定了自己對歷史研究的執(zhí)著信念,決心用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歷史的魅力。
回到家中,我翻開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籍,繼續(xù)追尋著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我知道,這只是探索歷史征程的一個起點,未來的路還很長,但我已準備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