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很多人可能知道他的“禾下乘涼夢”,但不清楚他年輕時還有個“體育報國夢”。袁隆平一輩子熱愛運動、堅持鍛煉。進入耄耋之年后,他依然擁有年輕的心態(tài),自稱“80后”“90后”。身心健康的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失敗、不斷攀登高峰,給青年樹立了榜樣。
強健的體魄、陽光的心態(tài),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對于青年人來說,只有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讓身心素質更好更強,才能在成長之路上經得住風雨、受得住磨礪、扛得住摔打,書寫更加開闊的人生。今天,物質生活的豐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便利,也讓一些人養(yǎng)成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過度陷入“宅”生活、久坐不運動、長期沉迷虛擬世界等,都不利于身心健康。此外,青年也難免會有“成長的煩惱”。面對一時的挫折、壓力,如何調節(jié)身心,保持健康飽滿的狀態(tài),對青年的成長十分重要。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钡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體育處在重要的位置。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人生的財富。體魄越強健,奮發(fā)向上的根基才越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參加勞動和體育鍛煉,在“野蠻其體魄”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是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生活狀態(tài)。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曾談到,正是當年在清華園養(yǎng)成的良好鍛煉習慣,才使得他在緊張的學術研究中能夠保持旺盛的精力。青年既要靜下來多學習,也要動起來勤鍛煉,既把學習搞得好好的,又把身體搞得棒棒的,才能為人生積蓄遠航的動力。
“成長是螺旋式的上升!”奧運冠軍丁寧經歷過困難和失敗的砥礪,面對未知挑戰(zhàn)的忐忑,她勇敢說出“人生本就不是一次或者暫時的勝負定成敗的”,自信達觀、積極向上的青春風采,感染了不少人。自信飛揚是青春。無論是敞開心扉去結交朋友,還是培養(yǎng)興趣愛好讓內心充盈,抑或是在飽覽自然風光中開闊心胸,青年要通過多種方式怡情養(yǎng)性,涵養(yǎng)面對困難不消沉、面對壓力愈堅韌的心境,形成健康、樂觀、向上的品格,讓對未來發(fā)展的信心斗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成為內心的主旋律、向前奔跑的動力源。
青年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要想身心健康、茁壯成長,還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形打底。從現在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用真、善、美雕琢自己,用健康情趣、高尚情操陶冶自己,努力做一個心靈純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努力做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有人文關懷、有責任擔當的人,才能舒展青春最美的模樣。
“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百余年前,李大釗同志寫下的這段話,依舊DpqK8qQPIBbZ3uVXZdKJkXVMCEWcHT2pppc/MSW5+sU=發(fā)人深省。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肩負著國家的未來、時代的重擔。塑造健康的體魄,淬煉昂揚的精神,積極投身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強國有我的實踐,新時代的大舞臺上必將書寫更多青年的精彩故事。
(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9月21日,有刪改)
◆提煉
議論文要做到分析深刻,第一,要緊扣論題。論證時,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目的,要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確定運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還是比喻論證。對于進行論證時要闡述的道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第二,要重視分析。在論證時,“舉例”是基礎,是手段;“論證”是強化,是目的。論證的過程,更主要體現在對所舉材料的分析上,通過分析,揭示道理,證明中心論點。第三,須形成結論。議論文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出發(fā)人深省的結論。一篇文章的結論,往往與中心論點相互照應,深化文章主旨,強化讀者印象,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是筆力千鈞的“豹尾”。范文是一篇分析身心健康意義的評論,但作者對身心健康意義的分析并沒有僅僅局限于體育與健康這一方面,而是由“健身”發(fā)散到“生活”“成長”,由“生活”延伸到“社會”,進而由“塑造健康的體魄”推演到“強國有我的實踐”。分析論證圍繞論題,深入拓展,舉例、對比,重視分析,豐富和深化了身心健康的意義。
議論文要做到對比中肯,可以“先破后立”,也可以“正反對比”,可以先正后反,亦可先反后正,但都是以反襯正,突出正面立論。如這篇時文在開頭就擺出了人們“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的現象,先破后立,破是為了立。而“正反對比”則是擺出正反兩方面的現象加以論證,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一般情況下,批判性、駁論性、明辨性的文章更適合運用對比論證,通過對比論證揭示事物本質、批駁錯誤觀點、明辨是非曲直。這類文章在選擇對比性材料時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揭示不同點,因此選材時對比雙方屬于同一范疇。一般來說,正反兩個方面可以是用一種事物或意見來映襯另一種事物或意見,也可以是把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加以對比,進行辯證分析,進而得出中肯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