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有溪流,屋后有密林,門前有菜地,院中有雞群——這是我外婆家的小院。院中是幢木屋,大大小小的木頭縱橫交錯著,形成了一個“凹”字。
中間空心的部分,是大廳,一根根粗壯的木頭圍成了廳里的三面墻。正墻上,貼著一張畫像。大廳沒有門,會落下灰塵,但這張畫像始終干凈如初。我們這里,許多人家都在大廳掛著類似的畫像。兒時,我問外婆:“外婆,這張畫像上的人是誰啊?為什么我們都要把他掛在家里?”外婆摸了摸我腦袋,說:“他是我們的大英雄!”
廳里的其他兩面墻上都被錘上了釘子,掛著勞作要用的工具。大廳的地面沒有像別人家那樣鋪著瓷磚,仍舊保持著它原始的樣子,坑坑洼洼的地面如同山巒般連綿起伏。兒時的我正值打紙板的“鼎盛時期”,和伙伴們各自手拿一疊自己制作的紙板比賽。每當紙板摔在凸起的地面上,便會發(fā)出“啪”的一聲,但隨著另一個紙板的一記“側(cè)切”,它便被擊打到空中旋轉(zhuǎn)一圈,最終完成翻身動作。歡呼聲與嘆氣聲頓時充斥著整個大廳,而外婆則坐在木板凳上,手里擇著菜,笑看著我們這些孩子。
木屋還有一個大大的閣樓,順著爬梯爬上去,里面大小不一的木材被整齊地堆放在一起,零零散散的雜物也被丟棄在此。這里是我們捉迷藏的好地方,但若被大人知曉擅自上了閣樓,當然也少不了一餐“竹筍炒肉”。大家玩累了,餓了,便一哄而散,各回各家。我則跨過高高的門檻循著飯香來到廚房。一眼望去,整個廚房被煙霧籠罩著,外婆鏟鍋翻勺的動作在其中若隱若現(xiàn),空氣中彌漫著柴火燒時的柴火氣,還有外婆炒菜的飯菜香。而滿溢的柴火飯的香,是我的心頭好。它所擁有的味道是煤氣灶所不能產(chǎn)生的,唯有用柴火才能激發(fā)出米飯真正的清香。
餐廳與客廳是一起的,廳里擺一張小桌。吃飽喝足,放好碗筷,孩子們便又出門尋找玩伴去玩耍了。到了冬天,孩子們不出門玩耍了,眾人就圍坐在大火桶里,嗑嗑瓜子,談談趣事,釋放一天的疲憊。夜深了,天空中只閃爍著星星的點點光亮,大家都回房間入睡了。木屋的木香充盈著整個房間,把一天的疲憊與燥熱都悄悄驅(qū)散了,是天然的助眠劑與降燥劑。
外婆的木屋錯綜復雜,容納著龐大的九口之家,也給兒時的我?guī)砹瞬灰粯拥臉啡?。聽母親說,這幢木屋是外公自己一手建筑起來的,讓我不禁贊嘆外公的巧手妙思、外婆的精心操持。希望這幢木屋里的一家人,歡樂永遠、幸福安康。
【湖南安化縣第二中學,指導老師:陳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