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劃槳
在霧中劃槳的人,他們并沒能撕開濃霧。
他們一次次把手臂伸出身體之外。
他們不斷地劃,不斷地劃。
他們滿載著霧,
他們的身體也是霧做的。
他們的臉是霧,他們的眼睛是霧,
他們的心何曾不是白茫茫的。
他們不斷地劃,不斷地劃,
他們一次次將白色的枯骨舉過頭頂,
又一次次探向水之深處。
風
西子湖畔,樹木任意的生長都是好看的。
二十多年來,我沐浴著它的風,
而它為我拂去的心靈深處厚厚的塵垢之和,
與二十多年前,那顆年輕的心是相等的。
剎那間的事
一顆露珠的聚與散是剎那間的事,
對一個剛剛度過了他漫長的一生一大半的人
來說,
一只蜉蝣的生與死是剎那間的事,
一朵花的開與敗是剎那間的事,
一片山坡,一片樹叢的榮與枯是剎那間的事,
對一個剛剛度過了他漫長的一生的一大半的
人來說,
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交替往復是剎那間
的事,
一個家族的盛衰消長是剎那間的事,
萬物的生生與滅滅是剎那間的事,
塵世的孤獨與寂寞,悲傷與歡愉是剎那間的事,
對一個剛剛度過了他漫長的一生的一大半的
人來說,
佛陀因一種寂靜與幽暗,而不得不忍受的喧嘩
與炫目,
是剎那間的事。
時間的羞辱
我們相約穿越一個時代,
我們相約穿過了一個共同的少年、青年,以及迎面而來的中年,
更遠處,會是一個我們共同的暮年嗎?
我們是感激,還是咒罵?
當時間終于完成了對每一個人的羞辱。
空無的蜜
多與寡都不是你所注目的。
你必須成為一,
那唯一的,甚至比一更少,
你必須在對心靈的持續(xù)傾聽與追隨中,
飲下這空無的蜜。
多么孤獨啊
多么孤獨啊
一個人從人世間走過
他留下的
是被別的眼睛忽視的
是被別的耳朵拒絕的
是被別的嘴唇
沒有說出的
記 憶
第一次做愛已經(jīng)是很晚的時候了,這是相對
于一個人的青春而言的。
第一次通過手來撫慰自己的身體也是在很晚了。
而在最初的那些時間里,我一次次用在大街
小巷的暴走
來平息身體深處的饑渴。
那被火追逐,卻無路可逃。
記得有一次,我用了整整一個夜晚從城東穿
過整個杭州城
到達了城西一處我從未抵達過的地方,然后
踩著曙光返回。
這是一段并不遙遠,但又何其漫長的時光。
輪 回
“人真的有輪回嗎?
如果在下一輩子,
我有了別的爸爸與媽媽,
我們在路上遇到,
但我已經(jīng)認不出你們了,
那該怎么辦啊?!”
在又一次輾轉反側中,
點點說出了她
那幾乎從絕望中漫溢出的憂慮。
詩人的心
一片樹葉落下來,大地以微微的震動作為回應。
是又一片,是又一片片的樹葉,
落下來,
落下來——
直到大地獲得一顆詩人的心。
保俶塔從來不是被看見的
保俶塔從來不是被看見的,
而是我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將它再一次從我
心中取出,
并將它重新放置到這青山緩慢的流淌中去。
巨 石
“他就不能想想那些繼續(xù)活著的人嗎?”
一位旁觀者的義正辭嚴,讓我意識到,
你求生的欲望或許真的是不道德的,
當你說,你想回杭州的大醫(yī)院治療時。
而更顯然,在你從省城腫瘤醫(yī)院離開的那一天,
甚至是在這之前的很久以前,
在你做完第三次化療,
而癌細胞依然加速向全身擴散之后,
在醫(yī)生向你描述死的種種可能性中
那越來越清晰而確定的一種時,
你妻子已然在心底徹底將你放棄了。
當我向她轉述你的請求時,
她說,這該是多大的一場折騰,
而這一切又都是于事無補的!
你就當他是一個孩子,哄哄他,
或許,你還可以聽聽他父母的意見。
電話的另一頭,一個悲傷但堅定的聲音
多少有些讓我手足無措,
直到第二天一早,我收到了你的最后一條短信:
救救我!
我驅車三小時趕到了你父母生活的小山村。
當我走進那間昏暗的屋子時,
你掙扎著,但終于未能起身。
“要回杭州嗎?”
我未能從你身體的晃動中分辨出你在點頭還
是搖頭。
而你的手不斷揮動著,
仿佛我們之間隔著無數(shù)飛舞的蚊蠅。
我準備叫救護車的建議
被你父親堅定而有力的手勢打斷了,
你妻子在一旁解圍,
要不再等等,等到明天早晨,
或許,那時他能更清晰地表達自己。
剩余的時間是沉悶、壓抑與尷尬的,
直到夜的最深處,
你終于的死,幫助卸下了
那壓在每一個人心頭的巨石。
釋 懷
還有怎樣的愛恨是不可以釋懷的?
當我們從宇宙的至深處獲得了
一次嶄新的凝望
或俯視。
圓月與枯荷
永恒的西子湖,
不朽的你我、圓月
與枯荷。
不可窮盡
孤山之不可窮盡
恰如一顆詩人之心的
永遠年輕。
紫陽山
這座三十年前為你所初見
而又一直熟視無睹的山,
突然間讓你淚流滿面,
并非物是人非,
抑或青山不老,
而是你知道,
你知道了
一個人去尋找,
去傾聽,
并去成為那個最初的自己
是多么的艱難!
詩的意義
當你認識到詩最大的意義
在于修補一個殘缺的人世,
并幫助你去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時,
你才獲得一種真正的拯救,
并終于得以放下
那全部的抱怨
與不平。
耄耋之年的沈先生
耄耋之年的沈先生
繞過他學生為他介紹的相親對象,
而向與她同行的女兒表白:
“其實,我的心是和你一樣年輕的!”
并成為朋友們在此后多年聚會時
被反復提起的笑談。
而你是在又過了很多很多年之后
才漸漸理解了
這樣一份不合時宜的渴求中的
凄美與率真。
又一個真身
最初,你對李白的衣冠冢是無感的。
它幾乎與你同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遷于此地)
雖然它坐落于采石磯上
一處眺望長江水的絕佳之地,
并緊鄰傳說中太白先生的
落水處。
你帶著淺淺的失望
或遺憾,
直到你看見了林散之先生題寫的碑文,
仿若太白先生的
又一個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