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幾乎家家離不開冰箱,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只是它有另外的名字———冰鑒。
所謂冰鑒,就是一種存放食品和冰塊的容器,湖北隨州出土的制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銅鑒缶,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古老冰鑒。曾侯乙銅鑒缶的外層為方鑒,內(nèi)層為方缶,在方鑒和方缶之間的夾層中放上冰塊,然后再在方缶中放入食品,就能冰鎮(zhèn)和保鮮了。后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對冰鑒進行改良,在上方添加了一些氣孔,這樣涼氣從孔洞流出,繼而在室內(nèi)發(fā)散,可達到我們現(xiàn)在開空調(diào)的效果。
可炎炎夏日,哪里來的冰塊呢?古人當然沒有且不會使用氟利昂,他們制冷采取的是“冬冰夏用”策略,也即于隆冬時節(jié),采集冰塊,藏在冰窖中,等到來年夏天,再取出來放入冰鑒使用。
據(jù)《周禮》記載,周朝已有專門負責采冰的官職———凌人。凌人冬天帶領工匠們采冰,藏入陰涼的地下冰窖之中。為防止冰塊融化,他們會鋪和蓋上蘆葦、稻草等隔溫材料。即便如此,冰塊還是會融化一部分,故而他們一般要采集實際用量的三倍以上。
除了冬天采冰,凌人在其他季節(jié)也有相應工作:自春天起,檢查冰鑒,將食品存放其中;祭祀時,提供冰鑒,以存放祭品;大喪時,提供冰塊以使尸體不腐;周王賜冰時,處理相關禮儀和冰塊交割事宜;秋天,清理冰窖,為即將開采的新冰騰出空間……
因采冰、藏冰等工序復雜、成本高,冰塊在古代可說是一種奢侈品。當然,隨著采冰、藏冰方法改良,甚至制冰技術的出現(xiàn),冰塊逐漸從王公貴族府邸,飛入尋常百姓家,各類冰飲———紫蘇飲、木瓜汁、沙糖綠豆……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給人們的味蕾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冰爽刺激。
冬天的冰很尋常,可是想要把冬天的冰保存到夏天當“冰箱”用,可就不太尋常了。這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智慧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