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在孤獨癥患兒康復干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72例孤獨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訓練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孤獨癥癥狀[采用孤獨癥治療評定量表(ATEC)]、孤獨癥程度[采用行為檢查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心理狀態(tài)[采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后,兩組ATEC、ABC、CARS、PEP-3評分均優(yōu)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Plt;0.01);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lt;0.05)。結論: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孤獨癥患兒的癥狀、生活質量,促進其康復,提高家屬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引導-模仿-強化模式;多維康復訓練;孤獨癥患兒;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7.04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7-0133-03
兒童孤獨癥是兒童早期廣泛發(fā)育障礙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刻板的興趣和行為模式為特征,同時伴有明顯的社交和溝通技能缺陷[1]。在我國,兒童孤獨癥的患病率約為5.8%,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作為一種兒童智力發(fā)育障礙,兒童孤獨癥嚴重影響語言、感知、情感、社交等多個功能領域,導致患兒在社會溝通和行為方面出現(xiàn)問題和障礙,給患兒的家庭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社會負擔,同時也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2]。臨床上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在醫(yī)院、康復中心等機構進行康復訓練,但傳統(tǒng)的機構化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個體到社會的訓練模式,由于患兒個體差異較大,常規(guī)方法往往無法實現(xiàn)個性化和長期化的護理,因此對患兒的社交能力恢復效果并不明顯[3]。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首先引導患兒進行模仿,然后進行多維康復訓練并加強訓練效果。該方法對患兒的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基礎生活能力、學習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4]?;诖?,本研究探討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在孤獨癥患兒康復干預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3月1月~2022年10月31日本院收治的72例孤獨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孤獨癥的診斷標準者;②經韋氏智力測試智力商數(shù)(IQ)評分≥70分者;③無視聽障礙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的患兒;②四肢畸形不能完成訓練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6~11(8.45±0.90)歲;IQ評分:70~85分11例,>85分2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5~10(8.16±0.82)歲;IQ評分:70~85分9例,>85分2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訓練措施。根據(jù)患兒的病情、社交能力和發(fā)育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治療計劃,包括特殊教育方法(如正負強化、系統(tǒng)脫敏、消退法、暫時隔離、懲罰法等),及康復訓練(包括行為、社交、言語、感覺統(tǒng)合等方面的訓練)。每次訓練持續(xù)2~3 h,1次/d,持續(xù)3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在溝通和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基礎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運動能力5個維度上制訂具體的訓練方法,具體內容如下。①引導訓練:a.主題活動。護理人員可以設計一系列主題活動,例如動物、自然、職業(yè)等,讓患兒在活動中學習和模仿相關的知識和行為。護理人員可以穿著適合主題的服裝,以增加趣味性和參與度。b.語言游戲。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語言游戲來幫助患兒建立正常的交流模式,如使用圖片卡片進行詞語匹配游戲,或通過角色扮演游戲來練習日常對話。c.集體活動。組織集體舞蹈、做操、唱歌等活動,讓患兒與其他患兒一同參與。這些活動可以提供社交互動的機會,增強患兒的交流技巧和自信心。d.創(chuàng)意手工活動。設計繪畫、手工和描字等創(chuàng)意手工活動,鼓勵患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護理人員提供各種材料和工具,讓患兒盡可能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e.家屬參與。鼓勵家屬參與活動,增加家屬和患兒之間的互動性??梢匝埣覍賲⑴c集體活動、觀看患兒的表演,或與患兒一起參加戶外活動。②模仿訓練:a.指導患兒模仿護理人員和家屬的語言。首先選擇特定的字讓患兒進行模仿訓練,一旦患兒模仿發(fā)出這個字的音,立即給予獎勵,同時采取游戲形式,如吹泡泡,在弄破泡泡的同時發(fā)出“啪”的聲音,充分調動患兒的積極性。模仿訓練中注重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使用輔助技巧和強化物,以提高患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每次進行40 min,1~2次/d。b.引導患兒對護理人員及家屬的社交行為進行模仿。組織患兒及家屬在不同的場景如幼兒園、家庭等進行社交扮演活動。護理人員及家屬依據(jù)不同的場景在患兒面前進行如打招呼、分享零食玩具、玩樂拍手互動等,在與家屬重復互動后交換與患兒進行互動并進行角色互換和扮演。每次進行60 min,1次/d。c.引導患兒對家屬的生活自理行為進行模仿。于晨間向患兒演示穿衣、刷牙、洗臉等基本自理方法,并向其傳遞其所用的衣物和洗具,在患兒身旁同時進行或使其觀看后做假動作使其模仿。每次進行30 min,2次/d。每個動作每天做一遍以上。d.引導患兒增強學習能力。護理人員及家屬每日固定時間和患兒一起看書寫字,選取患兒感興趣的圖書繪本以增強其專注力。家屬及護理人員口唇夸張地進行文字發(fā)音和表演示范,并和其他人互動,引導患兒模仿口形、發(fā)音和動作。每次進行40 min,1次/d。e.引導患兒對護理人員及家屬的運動行為進行模仿。在模仿粗大動作方面,可以包括拍手、拍胸、雙手舉起、跺腳、摸頭等動作。另外,還可以進行物件模仿,如敲杯子、用梳子梳頭、擠沐浴液、模仿搭積木等動作。此外,手部動作方面可以進行指向鼻子、指向耳朵等身體部位的動作模仿,拇指和示指對捏成“OK”狀,雙手示指相碰,雙手拇指和示指分別相對做成“心”形,手握拳再打開等動作。嘴部動作方面可以緊閉嘴唇然后再張開,舌頭伸出和縮回,上嘴唇和下嘴唇相互摩擦,及張開嘴和閉上嘴時讓上下牙齒相互碰擊。每次進行40 min,1~2次/d。上述模仿訓練均連續(xù)干預12周。③強化患兒的正向信念和行為:及時對患兒進行口頭形式的表揚稱贊,眼神的肯定,對其表達后期的期望,進而給予患兒擁抱和親吻,使其對護理人員及家屬的信任增加。此外,為患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加強家屬與患兒之間的情感交流溝通,盡可能多地與患兒接觸并鼓勵患兒到兒童娛樂場所玩耍,多與其他兒童接觸玩耍,不斷強化患兒的正向信念。
1.3" 觀察指標" ①孤獨癥癥狀:使用孤獨癥治療評定量表(ATEC)[5]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孤獨癥癥狀,該量表語言、社交、感知及行為4個維度,共77個條目,總分0~179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孤獨癥癥狀越嚴重。②孤獨癥程度:在干預前后使用行為檢查量表(ABC)、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6]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孤獨癥程度。ABC總分0~158分,CARS總分0~60分,分數(shù)越高均表示孤獨癥程度越嚴重。③心理狀態(tài):使用孤獨癥兒童心理教育量表(PEP-3)[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患兒的社交能力、體能和健康行為方面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表示心理狀態(tài)越好。④家屬護理滿意度:干預后,使用本院自制的量表對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該量表內容包括護理質量、護理態(tài)度、健康教育等方面,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ABC、CARS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ATEC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PEP-3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3" 討論
目前,孤獨癥患兒臨床治療常采用刺激患兒的大腦皮層神經元的反應性的康復手段,但干預效果不明確、過程較長,且患兒后續(xù)的發(fā)展空間較為局限的缺點。相比之下,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以娛樂性和節(jié)律性為導向,注重患兒的需求,循序漸進地制訂訓練方案,涵蓋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基礎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運動能力5個維度的訓練,旨在通過提高患兒的各維度能力,達到改善病情、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的目的。且此干預模式還強調家屬參與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家屬與患兒之間的交往,引導患兒在各個方面和維度上模仿護理人員和家屬的行為,進行聽力和語言的溝通訓練,并給予積極的鼓勵,促進患兒完成各種訓練任務。這種家屬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加強家庭和患兒之間的互動,進一步促進患兒的發(fā)展[8]。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ATEC、ABC、CA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lt;0.05,Plt;0.01),提示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孤獨癥患兒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基礎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運動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原因如下:首先,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采用娛樂性和節(jié)律性為導向,將個體化訓練與醫(yī)護訓練和家庭訓練結合,這樣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興趣和參與意識。訓練以患兒的需求為中心,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幫助患兒恢復自主能力,完善自我塑造,促進全面發(fā)展。其次,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的多維康復訓練根據(jù)患兒個體化發(fā)育狀況,將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基礎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運動能力5個維度的訓練融入其中。通過集體參與的方式完成訓練,同時強調家長在康復過程中的參與。這有助于家長全面了解患兒,提高訓練效果。此外,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的多維康復訓練是根據(jù)每例患兒的特殊需求和能力進行個體化的干預。這種個體化的訓練方法可以更好地滿足患兒的康復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和指導。在模仿階段,患兒通過觀察康復專業(yè)人員的示范行為來學習和模仿。這種模仿學習可以幫助患兒理解和學習社交技能、語言表達及其他適應性行為,從而改善他們的能力和表現(xiàn)。通過強化獎勵系統(tǒng),患兒在訓練過程中得到積極的反饋和獎勵。這種積極的反饋可以增強患兒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訓練活動,從而提高其能力和成績。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涵蓋了不同方面的康復目標,包括溝通和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基礎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和運動能力。這種多維度的綜合訓練可以全面提升患兒的能力,并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9]。最后,患兒通過戶外活動等形式的干預,能夠更多地接觸新事物,有利于其盡快回歸社會。這些綜合干預措施有助于患兒在多個方面獲得全面的康復和發(fā)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PEP-3中社交能力、體能及健康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lt;0.01);觀察組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lt;0.05),提示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的多維康復訓練有利于提高患兒的社交能力、體能和素質,增強護理滿意度,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原因如下:首先,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的多維康復訓練采用了引導、模仿和強化的方法,促使患兒與護理人員及家屬進行互動。這種綜合訓練方式不僅是簡單的康復鍛煉,而是通過引導患兒模仿他人的行為,并通過強化訓練加深對行為的理解和掌握。這種互動訓練有助于提高患兒的社交能力,使其更好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回歸社會。其次,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的多維康復訓練能夠滿足家屬的期望。在訓練期間,家屬能夠見證患兒在過程中的進步,由此家屬配合度和情緒狀態(tài)也提升,通過這種互動和支持,家屬與患兒的癥狀改善形成良性循環(huán)[10]??傊龑?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通過綜合訓練方法,促進患兒與護理人員及家屬的互動,提高社交能力和體能素質。同時,滿足家屬期望,確保治療依從性和積極情緒。
綜上所述,引導-模仿-強化模式下多維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孤獨癥患兒的癥狀、生活質量和康復預后,提高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 張春艷,趙彬,關瑩,等.調神針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重度兒童孤獨癥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2,17(8):1615-1618,1623.
[2]鄔媚,鐘燕,成新寧,等.ABA訓練聯(lián)合童趣化干預在孤獨癥患兒中的應用及對家長心理應激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2,19(1):110-113.
[3]王冰,王蕾,梁慧領.心理引導聯(lián)合家庭康復訓練對自閉癥兒童的效果[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5):812-814,818.
[4]盛井香,田冬至,顧甜甜,等.家屬參與非語言性溝通聯(lián)合引導式教育在兒童孤獨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5):56-59.
[5]馬筠,李軼琛,謝俊,等.利培酮與阿立哌唑治療孤獨障礙患兒易激惹行為的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20,30(1):50-52.
[6]吳滿紅,徐寧,常燕群,等.孤獨癥診斷觀察量表模塊1和兒童期孤獨癥評定量表的臨床應用對比[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2,30(11):1181-1184,1236.
[7]孔祥穎,宋福祥,歷虹,等.圖片交換溝通系統(tǒng)在兒童孤獨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1):1086-1088.
[8]陳紅敏,高超,李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在孤獨癥患兒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20,26(32):4520-4523.
[9]陳媛媛,代惠英,張偉.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實施引導式教育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9,26(13):66-69.
[10]黃永.父母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孤獨癥患兒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22):3420-3423.
本文編輯:姜立會" 2023-05-0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