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個體化膳食指導對孕前肥胖孕產婦孕期體重、糖脂代謝及結局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82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接受個體化膳食指導。比較兩組妊娠期糖尿?。℅DM)發(fā)生率、血脂指標水平、孕期體重增長情況、產婦不良結局。結果:觀察組GDM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lt;0.01),孕期體重增長低于對照組(Plt;0.01),產婦不良結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個體化膳食指導可有效控制產婦孕期體重增長和血脂水平,降低不良結局發(fā)生率。
【關鍵詞】
個體化膳食;孕期增重;糖脂代謝;母嬰結局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7.038"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7-0125-02
孕前超重是一種普遍的健康問題,其影響廣泛,包括流產、感染、早產、妊娠期糖尿?。℅DM)等[1]。肥胖女性GDM風險較高,是由于體內胰島素的效用降低,無法有效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能量,導致高血糖。孕前超重也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過高的血糖水平可使胎盤過大,從而導致早產或難產;同時,產婦體內脂肪和蛋白質過多也可能被胎兒吸收,導致胎兒體重過大,進一步增加分娩風險。個性化膳食指導可針對不同患者提供個性化膳食方案,旨在為不同人群提供適合個人營養(yǎng)需求的飲食建議[2]。對孕前肥胖產婦而言,個性化膳食指導可根據其體質、營養(yǎng)狀況、孕期需求等因素調整飲食結構,以達到控制體重、平衡營養(yǎng)攝入和維護健康的目的。通過改善產婦的糖脂代謝異常,可以降低新生兒低血糖、低鈣血癥、出生體重過大等問題風險,提高新生兒健康水平[3]。本研究探討個體化膳食指導對孕前肥胖孕產婦孕期體重增長情況、糖脂代謝及結局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收治的82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20~40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體質量指數(shù)24~27.9;無神經系統(tǒng)、心腦血管、肝腎等疾?。粏翁ト焉?;經產婦距離上次生產時間>2年。排除標準:雙胎、多胎妊娠或瘢痕子宮恢復欠佳者;有糖尿病史、習慣性流產史者;患精神疾病或進行過體重手術干預者;合并內分泌激素代謝紊亂、嚴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年齡20~39(30.5±2.1)歲,經產婦20例,初產婦21例;研究組年齡22~40(30.2±2.4)歲,經產婦10例,初產婦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原則。
1.2" 方法" 產婦建立檔案后,接受常規(guī)檢查,包括心電圖、B超、體溫等。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遵醫(yī)囑進行適度運動,定期檢測體重增長情況,行血壓、血糖等常規(guī)檢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個體化膳食指導。①認知引導:通過門診咨詢、電話訪談、健康教育研討會等對產婦進行教育,提高其對肥胖危害的認識,了解脂糖代謝和體重管理的重要性,強調積極心態(tài)和配合干預的重要性。②營養(yǎng)干預:根據產婦體重、體脂率、飲食習慣等,制訂個性化營養(yǎng)方案,包括每日總熱量需求及各類營養(yǎng)素(蛋白質、脂肪、糖等)比例,保障營養(yǎng)全面、均衡。在飲食選擇上,主張減少高油脂食物攝入,鼓勵增加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攝入,同時適量攝入魚、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③合理鍛煉:適當鍛煉可提升產婦的體能和免疫力,緩解孕期不適癥狀,但需注意運動安全性和強度。建議產婦選擇適合自己的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瑜伽、游泳等,避免劇烈運動和長時間站立,如有不適應及時咨詢醫(yī)生并調整鍛煉計劃。
1.3" 觀察指標" ①GDM發(fā)生率:孕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為,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若空腹血糖≥5.1 mmol/L、餐后1 h血糖≥10.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8.5 mmol/L中任意一項或多項達到標準,則診斷為GDM[5]。②血脂指標水平:在孕36周時,采集2 ml靜脈空腹血樣,行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檢查。③孕期體重增長情況:監(jiān)測產婦孕期體重變化。④產婦不良結局:包括羊水過多、胎膜早破、酮癥酸中毒和產后出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局
2.1" 兩組GDM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GDM 10例(24.4%),對照組發(fā)生GDM 30例(73.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1,P=0.033)。
2.2" 兩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1。
2.3" 兩組孕期體重增長情況比較" 觀察組增長體重(10.31±1.17)kg,對照組增長體重(11.56±2.03)k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16,Plt;0.001)。
2.4" 兩組產婦不良結局比較" 見表2。
3" 討論
在妊娠期間,產婦體內糖脂代謝可能發(fā)生紊亂,如果不予以妥善處理,可能演變成GDM,已引起公共醫(yī)學和產科研究領域高度關注。GDM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包括口渴、饑餓、尿頻、乏力等,對母嬰的影響深遠。一方面,GDM產婦存在流產、早產、胎兒畸形等風險[4];另一方面,產后易發(fā)展為2型糖尿病,進一步加重健康負擔。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孕前肥胖和超重是GDM主要危險因素,不僅會導致糖脂代謝紊亂,還可導致糖類耐受性降低,增加GDM風險。
由于個人體質、生活習慣、環(huán)境都不盡相同,故個體化干預措施能更好滿足產婦需求。醫(yī)護人員可根據產婦的體重、血糖水平、飲食習慣等因素制訂合理的飲食和運動計劃,以優(yōu)化整體健康狀況。糖脂代謝異常會導致產婦體重增加[5]。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和高血壓癥產婦體重增加過多的比例較高,且在孕晚期增重速度更快[6]。糖脂代謝異常還會影響產婦血糖和血脂水平,增加產婦妊娠期并發(fā)癥風險,對母嬰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如早產、胎兒宮內發(fā)育受限等)。因此,在孕前和孕期給予產婦個性化膳食指導,控制體重、維持糖脂代謝正常水平,可保障母嬰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GDM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孕期體重增長低于對照組(Plt;0.01);觀察組產婦不良結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孕期體重過度增長會導致多種不良產婦結局有關,如妊娠期高血壓、GDM、巨大兒、早產、難產等,觀察組行個體化膳食指導,有助于控制孕期體重增長,降低產婦不良結局風險。此外,觀察組TG、TC、LDL、HDL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lt;0.01),可能是由于觀察組產婦在膳食指導下飲食更為合理,控制了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飲食,從而降低血脂水平。
基于本研究結果,建議孕前肥胖產婦在孕期管理中注重飲食營養(yǎng)的個體化指導和體重管理,以降低產婦不良結局風險。孕前減輕體重并維持正常體重范圍,孕期遵循個體化膳食指導,平衡膳食結構,控制總能量和脂肪攝入,合理增加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攝入,適當行體育鍛煉,定期產檢和檢測血液生化指標,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個體化膳食指導對孕前肥胖產婦的營養(yǎng)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改善孕期增重和糖脂代謝水平,提高母嬰健康水平。同時,該領域可結合多種干預措施,降低孕前肥胖產婦的糖脂代謝水平和體重,促進母嬰健康。建立健全的長期隨訪體系也是必要的,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情況進行監(jiān)測和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采取措施。此外,結合先進技術手段如計算機智能、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等可提高個性化膳食指導的精準度和干預效果。
綜上所述,個體化膳食指導可有效控制孕期體重增長和血脂水平,降低產婦不良結局風險。
參 考 文 獻
[1]" 郭艷軍,王華,鄒燕.孕前超重和肥胖對孕期糖脂代謝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9,27(6):814-818.
[2]曾祥麗.孕期個性化膳食指導和營養(yǎng)管理對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狀況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4,25(16):2448-2450.
[3]劉軍.孕期個性化膳食指導聯(lián)合規(guī)律性產檢對孕產婦自我保健管理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1,29(12):143-146.
[4]周玲,杜建新,劉彥君.妊娠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及妊娠結局的研究[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26(23):封三.
[5]楊先婷,曹意苒.孕期體重增加值、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糖脂代謝指標的相關性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22,39(12):1848-1851.
[6]孫振鳳,徐葉芳,楊慧,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體質指數(shù),孕期體重增加與孕期糖脂代謝指標變化關系[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9,27(10):1312-1316.
本文編輯:路曉楠" 2023-12-2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