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嵩胡即嵩縣柴胡,是河南省嵩縣特有的道地中藥材,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歷史悠久,宋代藥物學家蘇頌在《圖經(jīng)本草》中稱:“柴胡生弘農(nóng)峪及冕句”,文中所提就是嵩胡。在宋代嵩縣為陸渾縣,屬弘農(nóng)郡管轄。嵩縣柴胡因栽培歷史悠久,根莖個頭粗大,藥味濃郁,所含化學成分“總皂甙”含量遠遠大于其他地域的同類產(chǎn)品,被譽為“中國柴胡之王”。本文從嵩胡特有的栽培技術(shù)、田間管理、嵩胡常見病蟲害的防治等角度進行論述,旨在推廣嵩胡的高質(zhì)高效栽培技術(shù),增強嵩胡發(fā)展?jié)摿?,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xiāng)
村振興。
關(guān)鍵詞:嵩胡;栽培技術(sh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嵩胡即嵩縣柴胡,是河南省嵩縣特有道地中藥材,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嵩胡栽培歷史悠久,宋代藥物學家蘇頌在《圖經(jīng)本草》中稱:“柴胡生弘農(nóng)峪及冕句”。文中所提弘農(nóng)的柴胡就是文中所稱的嵩胡。在宋代嵩縣為陸渾縣,屬弘農(nóng)郡管轄。現(xiàn)在的嵩胡主要分布區(qū)域在豫西伏牛山區(qū)的嵩縣、欒川、洛寧等地,20世紀70年代之前,嵩胡以野生為多,人工栽培少,20世紀80年代后開始大量人工栽培。柴胡古稱茈胡,別名北柴胡、紅柴胡、南柴胡、硬苗柴胡、竹葉柴胡、屬于傘形科的植物,味苦、辛,性微寒,藥用成分以根或全草而入藥,有和解表里,疏肝養(yǎng)陽的功效;民間用來治療感冒發(fā)燒、祛除寒熱,也可以治療拉肚和肝郁氣滯,以及治療婦科疾病諸如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diào)和脫肛
等病癥。
柴胡因種類不同所含成分也不同。柴胡(北柴胡)的根及果實含①柴胡皂苷1a、1b及Ⅱ;②微量揮發(fā)油,油中含有巖芹酸、亞油酸;此外,尚含柴胡醇、福壽草醇等。從嵩胡植株體內(nèi)可提取出3種化學成分:α-菠菜甾醇、β-谷甾醇、廿九烷-10-酮。葉中尚含蘆丁。嵩縣柴胡品質(zhì)上乘,享譽中外,根莖個頭粗大,藥味濃郁,特有的化學成分“總皂甙”含量遠遠大于其他地域的同類產(chǎn)品,含揮發(fā)油≥1.20%、柴胡皂甙≥1.0%,其卓越的品質(zhì)得益于優(yōu)良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所產(chǎn)嵩胡的有效藥用成分,接近國家藥典的近
2倍,加上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在中藥界享有“嵩胡”的美譽,被譽為“中國柴胡之王”。
1 種植技術(shù)
1.1 選地和平整土地
傳統(tǒng)栽培的嵩胡栽培大多種植在砂壤土或富含腐殖質(zhì)土的山坡地,很少在黏土和易積水的土地上進行栽培。播種時,最好事先清除田間的植物枝條、土坷垃、石頭塊等。開始種植前,要施足有機肥,一般施有機肥量在750 kg/667 m2左右,土地要平整,整成壟畦,做好播前準備工作[1]。
1.2 繁殖方法
嵩胡繁育可以采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和直播方式,大面積種植大多使用直播方式。
(1)采用種子繁殖,一般發(fā)芽率約在50%左右。當溫度在20℃左右,濕度滿足發(fā)芽需求的,播種后第7 d就可以出苗,如果外界溫度不足20℃,種子繁育時間一般大于10 d才能出苗。
(2)直播方式,直播有早晚,有人在冬天上凍前播種的,也有人在冬季解凍后春季4月份播種的。播種時,按寬20 cm左右的行間距進行開溝,挖溝深度1~1.5 cm,把種子撒入溝內(nèi),撒施種子要均勻,種子撒后上面蓋土1 cm左右,稍鎮(zhèn)壓可以澆水。直播種子量,一般1.5 kg/667 m2左右,播后注意保持田間濕度,以利于“一播全苗”。一般情況下,秋播出苗較春播出苗要整齊。
(3)育苗方法,選擇向陽的地方作為陽畦,在3月上旬—4月下旬可以播種,撒播、條播均可以。條播行間距為10 cm,劃淺溝,均勻?qū)⒎N子撒入溝內(nèi),上面覆上土,蓋嚴實,然后鎮(zhèn)壓,用噴霧器噴水,保持濕度。在做好的陽畦床上要澆水,等水滲下去以后再進行播種。撒施種子要均勻,種子撒完后,用篩子在種子上,篩撒一層細細的土蓋住硅面。陽畦床上一般加蓋塑料薄膜,或者蓋上草簾,這樣有利于保溫保濕,促進種子生長出苗。當苗高7 cm時,就可以挖取帶土坨的秧苗,移栽到大田里去。大田移栽后要及時灌溉澆水,以利于定植的苗發(fā)出新根。當新葉長出,可以進行一次田間中耕除草作業(yè),使用嵩胡育苗的關(guān)鍵是做好保墑保苗工作,這是嵩胡高質(zhì)高效生產(chǎn)的關(guān)鍵措施之一。
2 田間管理
2.1 間苗
嵩胡在出苗前要經(jīng)常保持畦面濕潤,在出苗后,也要注意經(jīng)常鋤草松土。當苗高3~7 cm時開始間苗,待苗高10 cm以上,結(jié)合鋤草松土,按7~10 cm株距定苗,當嵩苗長到16 cm時,追施過磷酸鈣(CaP2H4O8)12.5 kg/667 m2、磷酸銨(NH4)3PO4)12.5 kg/667 m2。在田間作業(yè)松土鋤草或追肥時,注意不要碰傷嵩胡的莖稈,以免影響產(chǎn)量。第一年播種的嵩胡莖稈比較細弱,在大雨來臨之前,田間作業(yè)要在根部進行培土,以防止植株倒伏。不管是直播,還是移栽定植的幼苗,都是第1年只長出基生葉片,很少抽薹開花
的[2]。直到第2年,才能抽薹開花。目前,野生嵩胡的種子不容易收集,在人工栽培的條件下,最好你能留有采種的苗圃,進行種子繁育,以擴大生產(chǎn)對種植面積的需求。
2.2 中耕除草
在間苗、定苗時結(jié)合進行中耕除草。苗高15 cm以上,結(jié)合追肥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枝葉封行以前,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培土防止倒伏。秋季收割莖葉,結(jié)合追肥再進行一次中耕。第二年的中耕除草,一般只進行3次,即苗高10 cm、苗高15 cm,封行前各1次。一年生幼苗細弱,田間作業(yè)時切勿傷苗。
2.3 追肥
每年均結(jié)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肥料以畜禽等有機肥為主,每次用量50 kg/667 m2左右。苗高15 cm時追肥,可追施化學肥料,施過磷酸鈣12.5 kg/667 m2、硫酸銨7.5 kg/667 m2。
3 環(huán)境要求
3.1 氣候
嵩胡喜溫和的氣候,耐寒性較強。20℃左右是嵩胡種子最適宜的發(fā)芽溫度。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播種后7 d,嵩胡就可以出苗。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20℃時,則需10 d以下才能出苗。
3.2 水分
對水分的要求,以濕潤為宜。植株耐旱能力較強,怕積水。多野生分布于較干燥的坡地、林緣、草叢。潮濕、低洼易積水處則很少有分布。如果嵩胡在雨水多,氣候潮濕的地方種植,嵩胡將生長發(fā)育不良,易發(fā)生根腐病。
3.3 土壤
土壤宜選擇壤土、砂壤土,土質(zhì)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黏壤土也行。地勢應選擇向陽的坡地、梯田或荒山種植。
4 病蟲害及其防治
4.1 病害
嵩胡病害多發(fā)生在雨水較多的月份,特別是排水不良的地塊、地勢低洼地塊,易發(fā)生病害。感病后,根部腐爛,莖葉枯萎而死亡。所以,在生產(chǎn)上要注意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與地勢進行種植,并注意雨后及時排澇,營造適宜的田間小氣候。
4.1.1 根腐病
嵩胡根腐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主要危害根部。在發(fā)病初始階段,最初感染個別支根、須根,染病部位變成褐色,造成根部腐爛,導致嵩胡植株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功能受到影響。發(fā)病期在7—9月份,1年生較輕,2年生嵩胡較重。
防治方法:(1)選擇種植地塊要選擇那些未被污染的土地種植;(2)肥料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移栽時,選壯苗,剔除弱苗和病苗;(4)在栽培前,種苗消毒,用50%甲基托布津850~1 000倍液浸苗,浸泡時間約5 min;發(fā)病時,用50%的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600倍液防治。
4.1.2 銹病
危害嵩胡的銹病,主要危害嵩胡的莖葉。在病害的發(fā)病初期,在嵩胡的葉片及莖上,都可以發(fā)現(xiàn)有發(fā)生零星的銹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大侵染,發(fā)病后期嚴重的遍及嵩胡全株,嚴重影響嵩胡的生長發(fā)育和根系的質(zhì)量。一般5~6月份,銹病開始發(fā)生,在高溫和多雨季節(jié),發(fā)病嚴重。
防治方法:(1)清潔田園,秋季嵩胡采收后,要及時將病殘落葉、田間雜草統(tǒng)統(tǒng)清理干凈,集中深埋或燒毀;(2)銹病發(fā)病初期,使用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者使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敵銹鈉2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4.1.3 斑枯病
在嵩胡種植地,斑枯病發(fā)生較為常見,病原為半知菌殼針孢屬的殼針孢菌,主要HDZPSULu7oSs58EzI5fFEc4EqbjNi1xOWUB1EEvr2Oo=發(fā)生在葉部。發(fā)病葉片產(chǎn)生直徑為3~5 mm的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形的暗褐色病斑,病斑中央顏色稍淺,有時顏色呈灰色。嚴重時,病斑常常會融合,引起葉片枯死。發(fā)生時期在7~8月份,田間濕度大,發(fā)病就嚴重。
防治方法:(1)清潔田園。秋季嵩胡采收后,要徹底清潔田園,將病株殘體運出田外,然后集中進行深埋,或者燒掉;(2)斑枯病發(fā)病前,要進行預防,可以噴施1∶1∶150的波爾多液。斑枯病發(fā)病初期,一般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者用65%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防治。
4.1.4 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病害,嵩胡葉片會出現(xiàn)白色粉末狀物質(zhì),影響光合作用和生長。預防措施包括做好排水、通風和消毒工作,定期松土、除草除垢和清理落葉,使用化學或生物防治劑。
4.2 蟲害
危害嵩胡的蟲害主5d3VngNDOwsjp/AlBQ2Ls86x3XQxsWbyp6/i1SL/xtU=要有蚜蟲、黃鳳蝶、赤條蝽蟓、紅蜘蛛等。
4.2.1 蚜蟲
從抽薹至枯苗前均有危害,是嵩胡常見的害蟲之一,會吸取植株汁液,導致嵩胡生長遲緩、矮小,甚至死亡。預防措施包括定期檢查并清除葉片上的蚜蟲,使用生物防治劑或化學防蟲劑,定期清理田間雜草等。
(1)誘殺。蚜蟲是嵩胡上常見的害蟲之一,為同翅目蚜科昆蟲,種類有桃粉蚜、胡蘿卜微管蚜,對黃色有正趨性的特性,防治上可以利用黃色板誘蟲板誘蚜。蚜蟲對黑光燈也有趨性,防治上可以利用黑光燈進行誘殺,同時也可以誘集到其他具有趨光性的昆蟲,例如卷葉蛾、葉跳蟬金龜子等昆蟲。
(2)藥劑防治。防治蚜蟲,在發(fā)生期,可以吡蟲啉、抗蚜威、魚藤精、辛硫磷等均可防治,間隔7~10 d噴灑 1次,連續(xù)噴灑2~3次。
4.2.2 黃風蝶
危害嵩胡的黃鳳蝶屬于鱗翅目昆蟲,學名Papilio machaon Linn。在嵩縣危害時期為每年的5~9月。
幼蟲主要危害嵩胡的葉、花蕾,把葉吃成缺刻狀,嚴重時吃得只剩下花梗。
防治方法:(1)在幼蟲發(fā)生初期,可采用物理方法進行防治,即可發(fā)現(xiàn)為害狀,尋找受害葉附近危害的幼蟲,直接將其殺死。(2)入冬后,要及時鏟除嵩胡田間及其藥田附近的寄主植物,或者其他雜草,可以減少蟲害的越冬基數(shù)。(3)在幼蟲危害數(shù)量不多,沒有達到防治指標的時候,一般可結(jié)合防治其他害蟲進行防治。(4)在幼蟲危害數(shù)量多時,可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一般可用90%敵百蟲結(jié)晶、或50%殺螟硫磷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1 000~1 200倍,或者2.5%敵殺死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功夫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者50%保棉安乳油1 500~2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4.2.3 赤條椿蟓
危害嵩胡的赤條椿蟓屬于屬半翅目昆蟲,學名Graphosoma rubrolineata(Westwond)。在嵩縣,嵩胡的危害期在5—8月份,以成蟲和若蟲吸食嵩胡的汁液,使嵩胡生長不良。
防治方法:(1)人工捕殺。人工捕殺赤條椿象,適用于特定的發(fā)育時期,在蟲害聚集在某一部位后,采用人工捕殺害蟲。例如,利用赤條蝽成蟲交尾時期的特性,進行集中捕殺。(2)防治赤條椿蟓成蟲或者若蟲,可以采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21%增效氰馬乳油4 000倍液,或者20%殺滅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進行藥劑防治,連續(xù)噴霧1~2次。
4.2.4 紅蜘蛛
紅蜘蛛屬于蜱螨目葉螨科害蟲,是嵩胡上常見的害蟲之一,在嵩縣每年可發(fā)生15代左右,世代重疊嚴重,以雌成蟲聚集在嵩胡枯葉、殘株,以及雜草根部上越冬,第二年3月,氣溫升高,越冬成蟲出來活動,到5月下旬,紅蜘蛛又轉(zhuǎn)移至嵩胡的植株上,繼續(xù)繁殖為害,危害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紅蜘蛛危害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guān),如果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溫少雨,紅蜘蛛就發(fā)生嚴重。
預防紅蜘蛛危害,可采用提高田間通風和保持土壤濕度等不利于紅蜘蛛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
化學防治紅蜘蛛的方法有很多,在紅蜘蛛發(fā)生初期,可以采用75%倍樂霸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者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者殺螨威乳油2 000倍液等,進行藥劑噴霧,用藥間隔7~10 d,連續(xù)噴灑2~3次。
5 收獲加工
嵩胡采收,秋季嵩胡植株下部葉片開始枯萎,就可以采收。栽培2年的嵩胡即可采挖。在嵩縣采收時間為每年的9月下旬開始,持續(xù)到10月上旬,采收分為全草收獲和根采挖。采挖時,先割掉地上莖葉,去掉殘莖,挖出根,洗掉泥土,把挖出的根切成段,然后曬干,或者切段后烘干,制成商品。
5.1 收獲
5.1.1 全草的收獲
播種當年及第二年8—9月份,除留種的外,將全草齊地割下,運回加工。氣候溫暖的地區(qū),每年還可收割2次,第1次在植株抽薹現(xiàn)蕾時,第2次在10月。
5.1.2 根的采挖
播種后生長2年即可挖根入藥。嵩縣多在第3年收割全草時,連根挖起,分別加工入藥。嵩胡主要以根入藥,一般在植株開始枯萎時,或春季新梢未長出前采挖。挖起的根部,應除去殘基,抖盡泥土運回加工。
5.2 加工
全草曬干或陰干即成,曬至半干時宜將嵩胡莖葉捆成小把,繼續(xù)曝曬至全干,以免葉片小枝碎落。其應在晴天及時曬干,色綠為佳。根曬干,或者切段烘干均可制成商品。
參考文獻
[1] 韓太國,熊元超,吳鐵茜.常見藥用植物栽培技術(shù)[M].鄭州:中原農(nóng)民出版社,2015.
[2] 吳曉軍.嵩胡的栽培技術(shù)及管理要點[J].河南農(nóng)業(yè),20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