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展現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和實現互聯互通的中國智慧。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鼓勵沿線國家學者開展或合作開展中國課題研究”“逐步將理解教育課程、絲路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沿線各國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加強青少年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互學互鑒,實現共同發(fā)展。
“一帶一路”是“21世紀新的長征”,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讓學生們認識并了解它。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們的全球視野,使之形成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兼容天下的寬闊胸懷呢?為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泰州市鳳凰小學研發(fā)了不同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課程,通過引領學生發(fā)現、探究和解決問題,促進團隊協作和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項目式課程概況
近年來,學校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以“絲路足跡”“海上絲路”“絲路傳承”“藝海拾遺”等主題為引領,每年組織開展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文化節(jié),分年級實施項目式課程。
通識性課程。通識性課程主要依托央視紀錄片資源開展,以問題單和學習單為抓手,結合認識“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國旗和國名、繪制主題海報、開設走班微課等方式,讓孩子們從宏觀上了解“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
發(fā)展性課程。發(fā)展性課程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分年級實施的項目式課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絲路傳承”主題下的“傳承中國之禮——茶文化”“傳承中國之奇——古法造紙”“傳承中國之耀——青花瓷”“傳承中國之魂——紅色電影”“傳承中國之味——國際美食”等一系列課程。通過對這些傳承千百年的寶貴歷史遺產的追溯和探究,學生們能夠更立體、更多元地了解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中西方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融通互鑒。
項目式課程推進
建設“開放式”文化環(huán)境,感受“一帶一路”文化熏陶。學校充分利用樓梯、廊道等空間資源,設計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風土人情、特色物產、節(jié)日習俗等為主題的宣傳欄,讓學生沉浸式地感受“一帶一路”的文化熏陶。同時,充分利用班級黑板報和外墻,呈現“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航行路線圖,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帶一路”的種子,點燃他們參與“一帶一路”未來建設的熱情,為培養(yǎng)國際化的未來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研發(fā)“體系式”特色課程,擴大“一帶一路”輻射效應。每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節(jié),學校都會進行頂層架構,并因時、因地制宜,開發(fā)校本特色主題課程。具體來說,學校根據“初識—溯源—尋路—領略—傳承—憧憬”的設計思路,在同一主題的引領下,分年級實施不同的項目式課程,讓學生能夠更全面、更多元地理解“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發(fā)展理念。例如,六年級團隊研發(fā)了“古法造紙”項目。在“初識”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利用班會課觀看央視有關古法造紙的紀錄片,了解東方古老造紙術的歷史、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價值。在“溯源”階段,孩子們懷著好奇心廣泛搜集資料,具體了解造紙術的發(fā)明起源和制作原理,制作圖文并茂的PPT,利用晨會課開展走班微課程,既鍛煉了信息搜集與表達能力,又傳播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尋路”階段,孩子們重溫了蔡倫造紙的故事,明確了造紙的主要原材料是植物纖維,了解了造紙的五個基本步驟。之后,他們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將可回收的廢舊紙制品打成紙漿,體驗“抄紙—裝飾—晾曬—切紙”等過程,并且發(fā)揮奇思妙想,在成品紙上進行“一帶一路”元素的二次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在紙上畫出共建國家的地圖、美食、風景、人物等;有的學生把紙剪開,寫上對未來的憧憬,制成書簽,送給前來訪問的國際友人……一張張薄薄的紙片,傳承古老、連接文明、走向世界。在該項目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創(chuàng)作并表演了《紙的前世今生》英文情景劇,再現了古法造紙的歷史、演變、制作過程以及對后世科學、文化傳播產生的深刻影響。這一過程,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推進,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與平臺,為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方法與路徑。學校應該放眼全球,基于學生的未來素養(yǎng),統(tǒng)整課程資源,為學生們筑起生命中的“一帶一路”,讓他們能夠融入國際大舞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促進世界繁榮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中國智慧”。
(作者單位:泰州市鳳凰小學教育集團引鳳路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