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霞光浸染東方,晨風輕拂湖面,湖濱垂柳依依,似少女秀發(fā)飄逸。臨安(杭州)西子湖畔又一個美好的早晨,迷人的景色,清新的空氣,使人神清氣爽。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春,青年才俊易祓在潭州(長沙)以鄉(xiāng)試第一的成績被京都臨安“太學”錄為“太學生”。
“太學”學府曾是岳飛的故宅,離西湖不遠。易祓經(jīng)常來到湖濱晨跑健身,以壯體魄和提升體質,眨眼間,他讀“太學”已快10年?!疤珜W”以“外舍內舍上舍”“三舍法”育才和擇優(yōu)選才,其中,“外舍生”2000余人,“內舍生”約300人,“上舍生”僅30人。
俗話常說,寧鄉(xiāng)人會讀書。這恐怕得從易祓說起。易祓入“太學”時是“外舍生”,因苦讀而入“內舍”,其后再入“上舍”,且已在“上舍生”中名列第一,學業(yè)成績登上了“太學”金字塔尖,就待殿試開科。
片刻,易祓停下腳步,面對湖光山色,放聲吟誦自己新創(chuàng)的詞作《喜遷鶯·春感》:“帝城春晝,見杏臉桃腮,胭脂微透。一霎時晴,一霎時雨,正是催花時候……故鄉(xiāng)水遙山遠,怎得新歡如舊?”
不知道易祓是否又想到了“水遙山遠”的故鄉(xiāng)?
易祓出生在溈水源頭寧鄉(xiāng)巷子口,這里奇峰挺拔,山水清絕,田園錦繡,阡陌縱橫。溈水源從境中流出,一派清流,悠悠東去,是人稱“世外桃源”的美麗山鄉(xiāng)。
茫茫人海中,人生的際遇總是有緣分的。易祓天資聰穎,對接受學識領悟力極高,但少年時代求學之路卻充滿了傳奇色彩。最初他在老家的族校啟蒙,很快,地方塾師不能滿足于他。這個時候,他有幸相識了南宋大儒張南軒(張栻),并在后來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
“張南軒先生掌教城南書院,(易祓)相過訪?!甭∨d二年(1164年)冬,已故名相張浚安葬于寧鄉(xiāng)龍?zhí)粒ü偕剑?,張栻在張浚墓地旁邊筑草廬為父丁憂守孝。易祓的祖父易妙曾任過知縣,時退閑居。一天,易妙與其子易幾先攜長孫易祓前去龍?zhí)翉埧D箲{吊。張栻見之,非常高興和感動,詢問易祓學識并考問其學業(yè)基礎,甚為驚喜。易妙告訴張栻,易祓五歲半啟蒙,八歲就能詩,現(xiàn)鄉(xiāng)下已無師給他授課了。張栻知其愿望,故將易祓視為弟子。自此,易祓多次去張栻“禮廬”接受面授,張栻也曾回訪過易祓家,與易家成為鄉(xiāng)間摯友,并推薦易祓入其主持的城南書院就讀。
《湖廣通志》載,青年時代的易祓“與張南軒往來講學。張有訪公詩云:‘西風吹短發(fā),復此渡長橋。木落波空闊,亭孤影動搖。徘徊念今昔,領略到漁樵。儻有山中隱,憑誰為一招?!?。這是張栻過寧鄉(xiāng)橫市長橋時吟贈給隨行者易祓的一首勵志詩,他對易祓寄托了無限希望。
易祓經(jīng)過在城南書院的短暫寄讀后又隨張栻進入岳麓書院求學。隨后進入書院求學的有湘鄉(xiāng)人王容和瀏陽人湯璹。王鰲《姑蘇志》卷五十一云:“湯璹字君寶,本瀏陽人,淳熙中第進士,與王容、易祓號‘長沙三俊’?!?/p>
大地一派春意盎然,由孝宗趙杳主考的殿試說到就到。淳熙十二年陽春三月的一天,豪情滿懷的易祓“直赴殿試”,其策論考試題是《蕭曹丙魏孰優(yōu)論》,討論蕭何、曹參、丙吉和魏相四位名臣的治國之道。
“大臣之用天下,當維持天下之治體,而末節(jié)不與焉。即區(qū)區(qū)之末節(jié),而較其一時之所長,則其著見于事業(yè)者,固不能無等級之辨,然非所以論大臣任天下之道也……”多年的寒窗苦讀,易祓下筆如千里江河奔瀉。
“昔者漢家之治,源流深長,誠不可以一時之嚴毅為之也。蕭何之畫一,曹參之清凈,丙吉之長者,是固足以維持漢家仁厚之政。而魏相獨以嚴毅聞,嚴毅非不足以為政,而漢家之治體果如是乎?”蕭、曹、丙、魏孰優(yōu)?易祓認為太平盛世宜行仁政,多事之秋必施嚴政,過渡時期則須寬嚴相濟。易祓在結論部分更是抽絲剝繭,步步深入,論辯滔滔,使人振奮:“今觀班固之于數(shù)子一概而論之,且日君臣一體,相待即成。則夫蕭、曹、丙、魏之得君行道,是故不可優(yōu)劣辨者。然獨于魏相之嚴毅,而謂其不如丙吉之寬,則班固之論,蓋亦深識夫治體,而非泛然之論也。猶之一身焉,于康強無事之時,而投之以決裂瞑眩之藥,非徒無益,即反害之……此治體之說也,因之論數(shù)子亦主乎而已矣。學者當‘以是求之’。謹論?!?/p>
“以是求之”多少有點兒從實際出發(fā)的味道,但在那個一言九鼎、全憑個人意志行事的皇權時代,要做到“以是求之”何其艱難!通讀易祓這篇“八股文”,就會發(fā)現(xiàn)其觀點并沒有脫離儒家推行的仁政,壓根兒就談不上有什么新鮮感。不過,這倒是迎合了被金軍逼迫到杭州的趙氏皇帝的口味,南宋要凝聚已經(jīng)四分五裂的人心收復北方失地,高舉的就是仁政這塊千年不變的牌子。
其時,孝宗正力圖有所作為,為此,他為被高宗和奸相秦檜冤殺的抗金名將岳飛平反昭雪,剝奪了秦檜的封贈,想重整旗鼓收拾舊山河,希望在年輕一代中為國選賢。他對殿試選拔人才作了某些改革,不再僅以詩對選才,而是試圖通過殿試策論發(fā)現(xiàn)、尋找治國之人。
成績出來了,易祓獲得了殿試第三名。負責考試的官員將前三名的答卷呈送給趙昚欽點狀元。那天,皇宮內香氣繚繞,趙昚邊品著茶邊看考生的答卷,看過了前兩位寫的文章,趙杳覺得很不過癮,幾乎不想再看下去了。當他耐著性子看到易祓寫的文章時,忽而眼睛一亮,“帝甚嘉之,賜封釋褐狀元”。
貳
《文獻通考》載:“宋進士榜有貳:一,正榜;二,國子監(jiān)榜,至釋褐堂釋褐號‘釋褐狀元’,其恩例與殿試狀元相同?!痹S二年(1079年),新頒“三舍法”規(guī)定,太學“內舍生”年度校定及公試皆列優(yōu)等,在化原堂釋褐,賜給袍、笏,稱“兩優(yōu)釋褐”,亦稱“上舍出身”,其第一名即稱“釋褐狀元”。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但這只是一個比喻,真正能夠獲得狀元稱號的卻是鳳毛麟角。
歷史上,科舉考試曾經(jīng)催生出700多個文武狀元。湖南科舉史上有兩個人才高峰,一是在南宋時期,文化中心南移,加上湖湘學派的發(fā)展,湖南在文化、政治、經(jīng)濟上的地位都顯著提高;一是晚清時期,接續(xù)宋代人文傳承,文風鼎盛,更由于湘軍崛起及其對湖湘學子的大力提攜,這時科舉人才高峰更為顯著?!逗嫖幕筠o典》載,自唐代至清代籍貫為湖南或寄籍湖南的進士有2432人。而關于湖南籍的狀元一說有5個,一說有7個。這個數(shù)字相對于江浙等狀元大省而言,確實有些寒磣。易祓獲得狀元,也算給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破天荒”歷史的長沙挽回了一些顏面。
黃梅戲《女駙馬》有段唱詞日:“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吶!”
易祓奪魁,像史上所有獲得狀元殊榮者,享受學業(yè)攀上巔峰的喜悅和無限風光。在臨安,他“著紅袍,騎高頭大馬”,前呼后擁,打馬游街三日。同時,京城快馬正在通往寧鄉(xiāng)的千里驛道上飛馳,將他中狀元的金榜喜報迅速送達縣衙,地處巷子口的易府不再是“數(shù)年寒舍無人問”,而是“一舉成名天下知”,門庭若市,滿院生輝。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笨贾袪钤斎徊皇菃渭?yōu)榱恕爸t袍”之類的光鮮。學而優(yōu)則仕,在官本位的時代,考狀元就是為了做官?!搬尯帧币喾Q“解褐”,就是脫去布衣而換上官服?!搬尯帧边@個詞對于農家出身的易祓來說真是恰如其分,隨即,他被“補文林郎、昭慶軍節(jié)度使掌書記”,從一個農家子弟步入仕途,他急急地趕赴湖州昭慶軍駐地上任去了。
“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一年,易祓29歲。
易祓在臨安讀“太學”,這一讀就是十年。不少戲劇作品里,經(jīng)常會有狀元回鄉(xiāng)的故事。在書生離開家鄉(xiāng)讀書、應試之后,妻子便獨守空房,日夜耕作、思念,某日,窗外忽然傳來一陣敲鑼打鼓之聲,敢情是夫君高中回鄉(xiāng)來了??梢嘴鸶咧袪钤蟛粌H不見衣錦還鄉(xiāng),相反還常常因為北方戰(zhàn)事吃緊而斷了音信,留在巷子口老家耕種和照顧家小的夫人蕭氏有些不樂意了,填了首《一剪梅》寄給夫君:“染淚修書寄彥章,貪就前廊,忘卻回廊。功名成就不還鄉(xiāng),鐵做心腸,石做心腸。紅日三竿懶畫妝,虛度韶光,瘦損容光。不知何日得成雙,羞對鴛鴦,懶畫鴛鴦?!笔捠纤挤蛑那檎嬉馇校瑢M腹情思凝聚筆端。
蕭氏15歲就嫁給了24歲的易祓。民國《寧鄉(xiāng)縣志》載,蕭氏“有才思,能詩詞。笄年適祓,伉儷至篤”。
易祓見妻子有情緒,坦誠地回給妻子一首《喜遷鶯·春感》:“別后。音訊斷,應是淚珠,滴遍香羅袖。記得年時,膽瓶兒畔,曾把牡丹同嗅……”
宋代是一個詞人輩出的時代,不僅男人會填詞,女人也會填詞吟哦。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莫過于李清照了,據(jù)說,“蕭氏號稱李清照第二”,是長沙歷史上難得的才女。
蕭氏雖然不見大名,卻是一個會填詞的女詞人。他們夫婦二人,是當時有魅力的詞人,夫婦倆的詩詞雙雙被《全宋詞》留存。
這一唱一和,冰釋了小夫妻間的嫌隙。這種精巧的唱和之作,在長期分居兩地的易祓夫婦之間是常有的事,而在《全宋詞》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卻并不多見,屬于宋詞中的奇葩了。
蕭氏不僅詞填得好,而且詩也寫得與易祓不相上下。流傳下來的有一首《對雪》:“紛紛瑞雪壓山河,特出新奇和郢歌。樂道幽人方閉戶,高歌漁父正披蓑。自嗟老景光陰速,誰使佳時感愴多。更念鰥居憔卒客,映書無寐奈愁何?!痹谶@首詩中,蕭氏使用了很多典故,寫出了“鰥居”的寂寞和愁悶。對于住在山里的農婦來說,面對飄飛的雪花能夠生發(fā)出如此感慨,這不能不說蕭氏想象力之豐富,妥妥的一個多愁善感的“文藝女青年”。
盼星星,盼月亮。易祓終于在年底抽身回到了長沙,并在長沙和家人一道過春節(jié)。
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月初七,易祓和夫人蕭氏陪同滯留在長沙的姜夔夫婦游覽了賈誼故宅、定王臺及蓼園等勝跡。易祓暫居在晉代先祖易雄任長沙主簿時的舊宅,盡地主之誼邀好友相聚。姜夔一高興,作了一首《一萼紅》,并在詞的開頭詳盡記載了他和易祓同游定王臺的經(jīng)過:“丙午人日,予客長沙別駕之觀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負古垣,有盧橘幽篁,一徑深曲。穿徑而南,官梅數(shù)十株,如椒、如菽,或紅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蒼苔細石間,野興橫生,亟命駕登定王臺?!苯缢洝伴L沙別駕之觀政堂”正是易雄故宅遺址。易雄當年為保護湘州(長沙)百姓被害后,朝廷追授他為“忠愍侯”,并敕建“別駕祠”。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詞人、音樂家。和易祓的交往和友誼,姜還另有文章敘述,他說:“某早孤不振,幸不墮先人之緒業(yè)。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謂名公巨儒,皆嘗受其知矣?!薄凹谲幮凉罘溟L短句如二卿。孫公從之,胡氏應期,江陵楊公,南州張公,金陵吳公及吳德夫、項平甫、徐子淵、曾幼度、商犟、王晦叔、易彥章(易祓)之徒,皆當世俊士,不可悉數(shù)?;驉燮淙?,或愛其詩,或愛其文,或愛其學,或折節(jié)交之。”姜夔才華橫溢,為人豪放,他把易祓等稱為“當世俊士”,可見兩人的才情和友情。易祓中狀元后第一次回到故鄉(xiāng),又恰逢新春佳節(jié),在祖居地與好友相聚,唱和詩作,抒發(fā)豪情,不亦樂乎!
叁
易祓人仕以來,受歷代先賢和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士大夫情懷的影響,他兢兢業(yè)業(yè)辛勞于朝事而受到寧宗皇帝的嘉勉,稱他為“公而忘私之臣也”!
易祓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皇權中心,仕途之路走得很順利也很堅實,有乘風破浪向前之勢。他曾為“帝師”,為寧宗講授過《論語》,也曾在軍中歷練,又到地方當過安撫使,再到編修國史、侍從皇帝起草詔令和君主咨備等多個崗位擔任主官,已是朝廷六部公卿之一,二品大員。
從中狀元到擔任朝廷重臣用了21年,如果只圖過日子,甚至追隨朝廷主和派陣營,或許易祓能再登高位。但作為易姓后人,他時刻沒有忘記先祖易雄為救長沙百姓慷慨赴死的風骨:弘揚正氣,要勇于放大自我,以此警醒社會;修身報國,要敢于犧牲自我,以此昭示未來。易祓在禮部尚書高位上,關注的始終是宋朝僅存的半壁河山。濃烈的家國情懷是不可改變的,岳飛、辛棄疾等英雄壯舉在前,圖謀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無時不在易祓心中激蕩。
易祓對宋金對峙有精辟的理解,認為“敵國有必敗之勢,中國有必勝之理”,“敵國如外強中干之人,僅延喘息”,力陳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復中原。
開禧二年(1206年),易祓和同朝為官的長沙鄉(xiāng)友鄧友龍及原禮部退休官員、詩人陸游等向朝廷倡議北伐,收復北方失地。當年五月,宋寧宗采納主戰(zhàn)派之議發(fā)出北伐詔書,史稱“開禧北伐”。而此時,主和派陽奉陰違多方實施阻擋克敵之策,權相韓侘胄則私欲膨脹欲借機成就“蓋世功名”,但未做好充分戰(zhàn)爭準備,只好匆忙出兵。
錯綜復雜的宮廷內外亂局最終導致“開禧北伐”失敗,世事弄人,主和派百般阻撓,易祓等人的抗金終成南柯一夢。戰(zhàn)后,主戰(zhàn)陣營官員被主和派陣容打壓清算,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主和派編制的“彈詞”要求皇上以殺頭之罪對易祓“重鐫斥”。
南宋朝廷的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之間始終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自從高宗趙構與主和派主要人物秦檜冤殺岳飛以來,主和派一直占上風,主戰(zhàn)派總是處于被動挨整的境地。一有風吹草動,南宋皇帝總是依賴主和派,打擊主戰(zhàn)派,屈辱求和,以此挽回殘局。
正值年富力強的易祓還算幸運,寧宗對當過自己“老師”的他尚存一絲清醒,只是將他削職,在禮部尚書的職位上接受“祠祿”與“宮觀”。宋代的所謂“祠祿”,是以道教官觀為名安置官員,對要處置的官員,暫時停止原來的職權,給予一定待遇。最高級別的稱為某某官觀,專門安置罷退之大臣,次級為提舉某官某觀,最低一級為監(jiān)獄廟。“祠祿”的官員實際上已無職無權,這是宋代對官員的處罰和貶降?!端沃信d學士院題名》云:“開禧二年七月,(易祓)以權禮部尚書兼侍讀兼直學士院。八月,與宮觀。”雖然易祓的職位仍是禮部尚書,但實際已經(jīng)“宮觀”,居家不理事了。
好不容易做到尚書,卻只做了一個多月就大權旁失,有其名而無其實,易祓的內心真不是滋味。不過,易祓對自己的處境早有思想準備,他說:“我知我罪,固所不計?!贝文辏嘴鸨毁H融州(柳州)。這里是苗、壯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易祓出身農家,對平民的苦樂追求感同身受。他在融州為官10年,雖然不是主官,仍舊配合主官施善政,辦公學,興水利,懲貪腐,放下身段以融州為家,以融州山水為友,從容地經(jīng)歷著人生的起伏與流轉。
一次,易祓陪同融州鮑知州游覽屬地風景名勝真仙巖,寫下《真仙巖亭賦》,不得不稱贊鮑知州政治清明:“使后人登斯亭而懷感兮,此吾融川太守之甘棠也?!鞭D頭,易祓填了一首《水調歌頭》:“不使塵埃涴腳,忽覺煙云對面,鶴馭可同驂……”對貶客生活的憤懣不覺油然而生。
貶謫期到后,易祓從千里之外的融州返回衡州,離故土長沙已經(jīng)很近了。作為朝廷老臣,他在衡州驛站住了一個多月等候朝廷“工作安排”。其時,寧宗更加老邁昏庸,朝堂一片混亂。對于前途,果然不出易祓所料,旨令“自便尋敘”,不必去京城復命了。
自29歲步入仕途,到59歲領旨“自便”,易祓一直在官場上起起伏伏,多有坎坷,也沒見有什么顯著政績可言,更難有機會去推行狀元答卷上力主的仁政和“以是求之”。本來參加科舉考試就是為了做官,誰知這官竟然如此難做,情何以堪??!
肆
歸去來兮狀元郎。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回到長沙的易祓隱居在長沙藥王街,和夫人蕭氏一道過起了平民生活?!叭f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距離隱居地不遠處就是賈誼故居,易祓常常流連于賈誼舊宅,憑吊先賢,感傷人事,不禁覺得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與賈誼何其相似?
易祓以“人倫攸重”的觀點極力倡導地方修志和家族創(chuàng)修族譜。他說:“我敢于把前人虛妄的世系記載刪除掉,增添和保存我認為的真實記載,刪除后合并起來,寧愿有所厥漏和疑問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我主修的‘慶源集’綾譜。”他還說:“我這樣做,無非是用實實在在、清清楚楚的世系為后人留下信史,不會失去祖宗極為重要的真正血脈,真正的祖宗思維意識,這可以啟迪后昆于天南地北,海角天涯,上天的善惡趨向是不可欺騙的?!薄耙允乔笾彪m難用于做官,卻可以用于修志修譜,這不也是一種妙用?
易祓在長沙創(chuàng)修易氏《慶源集》綾譜,湖南另一位狀元王容為其作序,老友陸游為其書寫“家寶”的題贈刊載于書中扉頁。
嘉定十三年(1220年),易祓官復原職,但仍居家鄉(xiāng)。三年后,易祓轉職朝議大夫。所謂朝議大夫,只是一個從五品的官銜。易祓并沒有也不需要去京城,而是還在家中居住,實際上已被徹底閑置了。
易祓為什么把山舍稱“識山樓”?至今無法完全解讀。易祓的人生,曾經(jīng)鮮花著錦,也曾無奈下線,他走過的是一條充滿挑戰(zhàn)和探索的山鄉(xiāng)學子勵志之路。易祓回鄉(xiāng)筑樓識山,或許是為了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和解讀未知世界,從而構筑起支撐人生信念的“識山樓精神”。
人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易祓的“識山樓精神”就是“耕讀傳家,修德齊賢,心憂天下,窮且益堅,器成遠大,切實篤行,飲水思源,歸去來兮”。他在自己的精神家園里超然物外,耐住寂寞,孤燈掩卷,苦心從事經(jīng)學研究,從而使自己成為南宋中后期著名學者,其經(jīng)學著作被歷朝歷代所推崇。
易祓在識山樓20余年,寫出了《周官總義》30卷和《周易總義》20卷兩部傳世之作。撰寫的《周易總義》,重點回答了人是客觀世界主體這一根本問題,同時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未知世界等問題都自信地提出見解。此書在衡州刊行面世,即引起朝野和學界的關注,稱其書“皆注以己意,與先儒頗有異同”。
易祓的經(jīng)學傳世之作是如何在識山樓寫成的呢?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夏四月,他的門生陳章曾這樣介紹其撰文經(jīng)過:“先生侍經(jīng)誕日,嘗以是經(jīng)進講。燕居之暇,復取是而研究之。閱二十余年,優(yōu)柔厭飫,渙然冰釋。于是略訓詁而明大義,合諸家之異而歸之于一。每卦各列爻義,總為一說,標于卦首,欲其倫類貫通,而學者有所考明焉。既又為《舉隅》四卷,裒象與數(shù)為之圖說,蓋與此書可以參考。”其時,零陵(永州)籍狀元樂雷發(fā)有《謁山齋》詩贊曰:“淳熙人物到嘉熙,聽說山齋亦白髭。細嚼梅花讀‘總義’,只因姬老是相知?!?/p>
在清代,易祓的經(jīng)學著作被奉為經(jīng)典,《四庫全書》將其全文收入,湖南僅此一人。乾隆皇帝御筆作《周易總義八韻》給予充分肯定:“長沙撰總義,觀象玩辭符。人心即天地,易理示規(guī)模?!薄奥杂[廿卷有,頗嘉各弊無。發(fā)明尚平正,流布未弘敷?!?/p>
其間,易祓雖然被封為寧鄉(xiāng)開國侯,但依然閑人一個。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去世,壽年85歲。易祓死后獲得了朝廷的高度評價且被厚葬??傮w來說,易祓之所以能夠傳于世,是與他愛讀書和所寫的文章分不開的?!八書Q晝夜,家國永春秋?!睔w去來兮,不忘祖宗風范;耕讀為本,可以世代傳家。易祓在他的人生最后歲月,還以四字格律詩為后世嗣孫和族人制訂了《識山樓根本論》修身報國行為準則五十條:“有田不種,盜賊之根。有書不讀,不肖之根。少小安樂,浪蕩之根。少壯因循,不立之根。得位即貪,不忠之根。滿不修德,必敗之根……”
易祓帶了一個好頭,受其影響,易祓中狀元后的44年里,他的3個弟弟、2個兒子及侄子、侄女婿羅仲孺、外孫羅穎等12人先后中進士。兄弟子侄相繼在朝為官,被傳為佳話。舊時.巷子口被人們稱作“世科里”,就是世代出讀書人的地方。從易祓開始,“寧鄉(xiāng)人會讀書”一直綿延至今。
原載《長沙晚報》2024年6月24日
文訊
著名作家愛德華·拉津斯基被騙4500萬盧布
87歲的俄國著名歷史學家和劇作家愛德華·拉津斯基在電話詐騙中損失了450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379.5萬元。
根據(jù)俄國網(wǎng)絡媒體Mash7月22日和《共青團真理報》7月23日的報道,騙子于7月9日致電拉津斯基,自稱維基百科編輯,希望更新關于他的頁面。作家說他沒有時間并掛斷,隨即接到自稱中央銀行員工的電話,說等一下聯(lián)邦安全局會與作家聯(lián)絡。
自稱聯(lián)邦安全局警官的人在電話里說,騙子意圖竊取作家的購房款并轉給烏克蘭武裝部隊,并在隨后幾天里持續(xù)威脅。作家陷入恐懼,7月15日從銀行取出多年攢下的全部4500萬盧布,交給了一位作為信使的“聯(lián)邦安全局可信賴的員工”,還在錢袋里放了一本簽了名的自己的書。
警方確認信使身份——一個19歲的學生,并將其拘留后,于7月19日拜訪了拉津斯基。作家此時發(fā)現(xiàn)被騙。
其他疑犯和作家被騙走的錢款仍未查獲。
拉津斯基的劇作曾在許多著名劇院上演。他還寫有數(shù)十種關于蘇聯(lián)和俄國歷史的通俗著作,其中一些已在中國出版。
原載《中華讀書報》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