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是什么?
有人說是長城,有人說是都江堰。
但照我看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是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文字,相當(dāng)于建立整個國家的精神長城、精神都江堰。
沒有統(tǒng)一的文字,巍峨險峻的長城隨時可能會坍塌毀壞,導(dǎo)瀉自如的都江堰隨時可能會一片汪洋;沒有統(tǒng)一的文字,群雄逐鹿、血流成河的諸侯爭霸大戰(zhàn)將輪番上演;沒有統(tǒng)一的文字,各部族之間將難以相互交流……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是他統(tǒng)一了中國文字。
這就不得不說到著名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又稱秦詔版,長10.8厘米,寬6.8厘米,厚0.3厘米,重150克,是出土地鎮(zhèn)原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登基稱帝。也正是這一年,為統(tǒng)一度量衡,秦詔版問世,五行四十字,字體為秦篆(小篆),青銅鑄造,詔文曰:“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币馑际钦f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百姓安居樂業(yè),于是立稱號為皇帝,并下詔書給丞相隗狀、王綰,把全國混亂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種制度都統(tǒng)一起來。
這道詔令信息密集,詔令使用的字體,是秦始皇強令推行的小篆。相對于大篆的繁復(fù)錯雜、寫法眾多,小篆更簡潔流暢,更便于書寫。統(tǒng)一漢字的根本目的在于確立唯一的書寫規(guī)范,整肅前朝各諸侯國“十里不同聲,百里字有異”的混亂局面。
可以想見,先秦遺民的痛感和恥感會有多么強烈,“國家”破碎了,連祖上傳下來的文字都不讓用了。好在那個時代,識字的人多集中于王公貴族,數(shù)量并不多,在咄咄逼人的秦始皇面前,他們是很難形成抗衡聯(lián)盟的。從現(xiàn)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看,強制性地消滅地域文化的做法,似乎粗暴而武斷,但是從當(dāng)時歷史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角度來講,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讓“以法度治國”成為一種可能,確實代表著當(dāng)時最先進的治國理念。
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上面的小篆,應(yīng)該出自李斯之筆。在統(tǒng)一漢字的過程中,丞相李斯功不可沒。不僅是統(tǒng)一漢字,在秦王朝建立、中興、滅亡的全過程中,李斯都是繞不過去的人物。很多人說,之于秦王朝,“成也李斯,敗也李斯”。
李斯不是秦國人,原本只是嬴政家的一個客卿,在主人清理門戶的時候,他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諫逐客書》,贏得主人青睞。憑借對時局的精準判斷,他擘畫出了離間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藍圖,激發(fā)了嬴政雄霸天下的野心。嬴政稱帝后他忠君恪職,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大事。遺憾的是他默許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扶持胡亥登基,卻并沒有迎來榮華富貴,最終被胡亥下令腰斬。
李斯跌宕起伏的命運,特別是最后的不得善終,每每讓人扼腕嘆息。他死了兩千多年以后,有一個叫魯迅的文化人嘖嘖而嘆:“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薄百|(zhì)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前者說李斯文章好,孤篇壓全秦;后者說李斯書法好,是漢晉書法的鼻祖。魯迅對李斯的推崇,溢于言表。在我看來,李斯最重要的貢獻是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了文字,并親自書寫了《倉頡篇》7章作為標準秦篆示范全國,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名實姓的書法家。
我始終對標準的確立者充滿敬意。只有樹立了標準,世間萬物才可以被量化、評價,并在規(guī)?;瘡?fù)制的基礎(chǔ)上駛?cè)氚l(fā)展快車道——哪怕只是一個臨時的、過渡的、粗陋的、亟須完善的甚至只是作為批評質(zhì)疑靶子的標準。
大秦帝國開創(chuàng)之初,文字的度量衡就是李斯書寫的小篆?!秱}頡篇》以降,《嶧山碑》是更廣為人知的小篆摹寫范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稱帝兩年之后,首次遠巡自家領(lǐng)土,跋山涉水,風(fēng)塵仆仆,登臨山東登陶縣嶧山之后,心情大好,遂令同行者李斯樹碑銘志。李斯稍加沉吟,筆下生風(fēng),很快這篇歌頌皇帝統(tǒng)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的碑文就寫成了。嶧山刻碑之后,秦始皇又在登臨泰山之際,命李斯在泰山摩崖之上,留下了千古名篇——《泰山刻石》。這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漢字終于從甲骨、青銅器物等逼仄陰暗的方寸之間走了出來,從苔米之小走向了牡丹之大,從精微妙趣走向了磅礴盛大,從秘志家史走向了國家敘事。
春秋時期孔子“登東山(嶧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以視野的開闊堅定其化育天下的決心,兩三百年后始皇帝循跡訪古,以銘碑刻石的方式,再一次將“小天下”的豪邁情懷演繹得淋漓盡致。一代梟雄秦始皇,已經(jīng)不滿足于對其治下的江山的短暫擁有,他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完成對大好河山的永久命名。
摩崖刻字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競相效仿,名山大川、古跡名勝,無不成為永不落幕的大自然的書法博物館,歷代群賢都在這里較勁。而他們在歷史上的聲名,又使得他們的刻石筆記,為山河增輝生色,成為后人登臨探幽尋古的重要原因。
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秦始皇、李斯也可能無意中首開了自然風(fēng)光的人文內(nèi)涵挖掘先河,山川草木因為歷代名人活動而被賦予特殊審美價值。
比如泰山,單純看地貌地質(zhì),并不險峻高峭,但正是古人的名句和題字,讓泰山成為生生不息的墨寶匯聚地、才思競技臺。泰山上的臺階亭可能被損毀甚至消失,但泰山摩崖或碑石上的字跡卻永遠地保留了下來,而歷代名人的詩詞歌賦,當(dāng)然就更從容地名垂千古了。
山水啟迪了文人們的靈感,而文人們則貫注山水以靈魂,其間的媒介,就是文字。秦代以后歷代文人都習(xí)慣到處派送自己的文字,高山險峰、大江大河、斷壁殘垣、亭臺樓榭,但凡可以題字之處,他們總能讓這些地方柔化為最美好的宣紙,他們書寫、簽名、蓋章、確權(quán)。文字讓每個使用文字的人成為國王,指點江山,擘畫藍圖;文字更讓一部分精妙使用它的人成為超級國王,因為他們的文字拓展了國土的疆域,以之為中心,近悅遠來,無遠弗屆。文字與自然相砥礪,可以不朽;文字與時代相激蕩,內(nèi)圣外王。
秦始皇首次東巡9年以后溘然長逝,秦二世執(zhí)政幾年后秦朝就滅亡了。這個巍峨強大、睥睨宇內(nèi)、不可一世的超級王朝只存續(xù)了15年!秦始皇后期一直致力于煉丹求仙以求長生不老,但是顯然不朽的生命不屬于任何凡身肉體,好在秦王朝獲得了另外一層意義上的不朽,那就是秦王朝統(tǒng)一文字、改良文字之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脈賡續(xù)和精神傳承。
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