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見到過無數(shù)的菜單。這些菜單或者用粉筆很粗獷地寫在食堂窗口的小黑板上,或者用蠅頭小楷工整地謄寫在產(chǎn)于涇縣的手工熟宣紙上。那些方塊字所指代的食物,既有蔥燒海參、糖醋里脊這樣能讓人從赤裸的字面上立刻聯(lián)想到食物味道的,也有金鼎羅漢素、碧波蟹釀橙這樣讓您先愣會兒神的,更有直接截取唐詩宋詞只言片語、消耗兩試管腦細胞依然猜不出所以然的??傊?,在今天,不管你喜不喜歡,菜單是我們經(jīng)常需要面對的路牌或者燈謎。
然而在語言學家的眼中,菜單不僅是美味的先導,更包含著大量的機密信息。它是食物的語言,透過這些詞匯,我們能看見文明之間、時代之間的碰撞,看見人類認知和社會進化的一些隱秘線索。
學者任韶堂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他和他的團隊通過對來自美國七座城市6500份菜單進行的數(shù)據(jù)分析,抽絲剝繭地找出了很多菜單中埋藏的微妙線索,最終,他把這些分析寫在了一本叫作《食物語言學》的書里。
首先,作者發(fā)現(xiàn)了高端大氣的菜單在外觀上和普通菜單的差異。在美國大眾點評網(wǎng)Y e l p上,相比便宜的一星等級菜單,昂貴的四星等級餐廳給顧客明確的“美食”暗示,直接可以通過菜單讀解出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原產(chǎn)地提示:昂貴餐廳提到食物來源的次數(shù)比便宜餐廳多15倍,菜單上會頻繁出現(xiàn)農(nóng)場、牧場、草場、林地、花園……這樣的字眼。
2.工藝提示:這實際上是工業(yè)社會背景下,千篇一律的標準化食物襯托出的傳統(tǒng)手工勞動個性化的珍貴。這類菜單常伴有“主廚精選”之類的短語。
3.外來詞語提示:包括混雜大量法語帶來的歐陸傳統(tǒng)感,以及使用拉丁語、阿拉伯語、希臘語、日語等外來詞匯,以期標明風味上的異域情調(diào)。
其實,在中文的菜單里,這種情況也普遍存在。原產(chǎn)地和品種越具體,就越容易被顧客解讀為品質(zhì)的可靠。因此,我們會看到湘陰樟樹港辣椒、洪雅瓦屋山冷筍、金華兩頭烏豬肝……
工藝環(huán)節(jié)在中文菜單的體現(xiàn)主要依靠動賓詞組:小炒黃牛肉、啫啫竹生腸、干煸四季豆……都是此類。外來詞匯在中文菜單中出現(xiàn)不多,但一些精明的商家還是喜歡把熟悉的食材用陌生的方言詞匯標識出來。比如北京一家臺州風味餐廳,很頑強地在自己的菜單中把空心菜和白菜苔稱作“蕹菜”和“菜蕻”,這實際上也是它們在古代的名字。
除了以上三個特征,任韶堂團隊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菜單還有個秘密,是使用詞匯時的“經(jīng)濟學現(xiàn)象”。他認為,當餐廳使用更長單詞去描述一道菜的時候,往往收費也更高。不過,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并不十分明顯,因為中文是以單個漢字表意的語言系統(tǒng)。
但他們總結(jié)的另一種規(guī)律,在中式菜單上就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任韶堂稱之為“語言學填空詞”。一些正面積極但意思含糊的詞,比如,F(xiàn) l a v o r f u l(滋味豐富的)、Su b l i me(超群的),似乎在向你保證你吃的東西是特別的。
當然,中文菜單如果真的這么寫,可能會有些笨拙或者過于直來直去。中國餐廳更喜歡使用“比喻”,我們善于隱晦而得體地暗示食物的不平凡。
比較傳統(tǒng)的手法是高攀,把食物神秘化。比如攀附權(quán)貴,常見的是把“皇家”“特供”等加在食物前面。再比如攀比名人,“周星馳撒尿牛丸”“王熙鳳茄鲞”。此外,中國美食有神話傳統(tǒng),幾乎每一地的美食都有一個“民間傳說”。
當下的餐廳,菜單里這樣的生硬攀比少了,但多了很文藝的“造境”手法:“小時候的澆頭面”“媽媽家里的蘿卜絲”“婆婆擂辣椒”……中國是親情社會,餐廳可以用這些文字把你帶到一個特定的場景中。
“一切大發(fā)明都源于小裂縫,偉大的食物也是一樣。”很多食物看上去既簡單又平靜,但它的背后幾乎都包含著人類發(fā)展波濤洶涌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