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跡罕至的山野,她對著巖石敲敲打打,尋找?guī)變|年前生命存在的“證據”;在實驗室中,她透過顯微鏡尋找節(jié)肢動物起源和演化的“密碼”。她叫劉建妮,一位擅長把化石看“活”的古生物學家。
2006年,劉建妮在我國云南澄江發(fā)現了一些造型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經過5年的研究,她撰寫的關于分析節(jié)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的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fā)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初步破解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
雖然在古生物研究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一開始,劉建妮的理想卻并不在此。劉建妮從小喜歡花鳥蟲魚,后考入西北大學生物學專業(yè)??佳袝r,專業(yè)第一的她一心想學動物生態(tài)學,復試時卻被攔在門外,原因是導師覺得女孩子無法一個人在野外觀察動物生態(tài)。
多虧地質系的舒德干院士“收留”了她。研究對象從活的動物變成動物化石,劉建妮剛開始覺得沒意思,但舒教授點醒了她:“化石雖然是死的,但其中隱藏了生命的奧秘,你要通過研究讓它活起來!”于是,劉建妮一頭扎進了古生物學的海洋。
劉建妮辦公室里分門別類地收納著許多蟲子化石:仙人掌滇蟲、微網蟲……這些普通人看不懂的億萬年前的蟲子,在劉建妮眼里卻是“呆萌大寶貝”?!澳憧催@個貧腿蟲多可愛,粗粗的圓柱形蟲體,腿很少,所以叫貧腿,呆萌呆萌的?!?/p>
這些化石都是劉建妮從野外辛苦收集來的。古生物研究不是關在實驗室中就能完成的,很多時候要拿著地質圖,背著干糧和工具前往人跡罕至的山野間踏勘。風吹日曬、對著堅硬巖層敲敲打打、長時間工作、無法按時吃飯……這些都是劉建妮的野外日常,但她并不覺得苦:“野外是我們的重要戰(zhàn)場,有時候在實驗室待久了,就想去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對劉建妮來說,古生物學就是一個寶庫,它的秘密只等有心人大膽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