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對于配送騎手行駛電動自行車的速度發(fā)布了規(guī)定。7月8日,廣州市市場監(jiān)管局宣布要深入開展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其中要求配送員限速以及一周三次違法行為將停單一天的處罰受到廣泛關注。此外,淄博、青島、珠海等地區(qū)也對外賣騎手的騎行服務推出了相關規(guī)定。
外賣騎手“超速”行駛,一段時間以來不算是新聞。數(shù)據(jù)顯示,近幾年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暴增,2023年比2022年上升63%。其中,涉外賣騎手的交通事故有很多。據(jù)裁判文書網(wǎng),以“外賣騎手”為關鍵詞搜索到的交通事故達1200余起。這一數(shù)據(jù)足以證明,飛速行駛的外賣騎手,的確給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
從安全的視角來審視,多地提出對外賣騎手限速,這確有必要。飛速行駛的電動車,到了必須要踩一踩剎車的時候了。畢竟,外賣騎手速度太快,不僅給自身安全帶來隱患,也會殃及無辜。以此來論,多地對外賣騎手限速,既是對騎手們的一種保護,也是對公共安全的一種呵護,值得肯定與點贊,更值得復制與推廣。只有各地都能有類似規(guī)定,外賣騎手們的平均速度才會降下來,也才是對安全的尊重。
同時,一個疑問也就此產(chǎn)生:給外賣騎手們限速,就能一招靈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目前,很多外賣騎手也直言,自己也不想超速,但若是有一單超時了,一天可能就白跑了。這說明問題的癥結并不在騎手,而在平臺的算法。若只有限速的規(guī)定,而沒有配套的措施,恐怕此舉也會淪為一紙空文。
對外賣騎手進行限速確有必要,但配套措施也不容缺失。這背后所考驗的,則是平臺的責任。平臺方需要改變當前一些不合理的機制,確保外賣騎手們能以安全時速行駛而不至于被扣錢。只有平臺方主動作為,率先為騎手們的安全考慮,相關的限速規(guī)定才能從夢想照進現(xiàn)實。與此同時,對消費者來說,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天氣,也應對外賣騎手多些理解與擔待。唯有各方都能多些體諒,外賣騎手們的速度才能真正降下來。
對外賣騎手限速,平臺方要積極配合。只有平臺方及時修改不合理的考評機制,出臺更加科學的考評方案,外賣騎手們的速度才會真正降下來,公共安全也才會真正提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