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能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理論支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努力探索如何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等原則,需要通過樹立明確的教育目標,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等途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為社會培養(yǎng)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質;教育目標;教育內(nèi)容;信息化平臺;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6-0049-04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為落實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首先明確現(xiàn)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隨后,再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挖掘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為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維持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提供支持。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能夠使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用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和學習,也能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核心內(nèi)涵在于,重點關注人的積極品質以及積極品質帶來的動力,強調(diào)個人基于積極心理而產(chǎn)生的主觀幸福感及樂觀、滿足、快樂等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心理學理論主張通過發(fā)揮人心理上的積極作用,預防和克服心理問題,幫助人們挖掘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個人的幸福感。在積極心理學理論中,人的心理狀態(tài)處于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之中。因此,外界可以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達到改善個體心理狀態(tài)、提升個體幸福感的效果。積極心理學理論還強調(diào),應當發(fā)揮人作為自主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科學的自我認知、有效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激勵等方式改變自身負面的心理狀態(tài)[1]??傮w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強調(diào)積極心理的力量,強調(diào)通過積極的干預對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進行影響,進而改善個體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理論。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積極心理學理論具有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能夠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簡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流程
傳統(tǒng)情況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主要依托于專門的思政課程和專題性德育課程。雖然部分高校設置心理學選修課程,或者在學校內(nèi)部設置學生反映情緒問題和生活學習實際問題的渠道,但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比較復雜、多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明確的思路,未能從大學生實際出發(fā),形成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方案。而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將復雜且缺乏條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有利于將復雜的心理健康理論學習和差異化的實踐學習歸結為解決學生具體心理問題的終極目標,能夠從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角度入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追求幸福美好對個體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性,減輕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壓力[2]。同時,還能避免學生以過于復雜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問題。從本質上來說,當教學目標更加簡單明了,整體教學流程的安排則可以更具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可以將一些不必要的理論課學習和統(tǒng)一性過強的實踐指導在心理健康教育流程中加以簡化。這樣,既可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又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觀體驗。
2.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本質上來講,是為了改變學生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會呈現(xiàn)出不斷變化的態(tài)勢[3]。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尊重大學生的主觀意愿,又要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運用。部分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主要是開設一些固定的心理健康理論課程和開展一些主題性實踐活動。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而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側重關注學生的差異化感受,更傾向通過挖掘積極心理品質來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促進師生交流互動頻率的提升,又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細化到不同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從學生角度而言,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效果,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3.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tǒng)性,能夠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而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教師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和具體思路,又需要教師長期落實、持續(xù)開展,這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性。大學生在不斷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其情緒控制能力、心理狀態(tài)等會不斷發(fā)生變化,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適應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特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為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如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度、增強自我認同感,喚醒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內(nèi)驅力等。教師則可以基于這一終極目標,從學生現(xiàn)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出發(fā),為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指導方案,形成目標明確的系統(tǒng)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4]。
1.以學生為主體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同學生的情緒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差異。因此,面向大學生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首先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以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視角因人而異地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幫助教師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向教師反映個人心理問題的積極性。這也是有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條件。只有以學生為主體,表現(xiàn)出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在積極的心態(tài)下正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根據(jù)教師的教育引導解決自身的問題[5]。因此,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應當在交流溝通中注重聆聽學生的主觀反饋,表示理解和共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解決問題的信心。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品質,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最為直接的方法之一。當學生能夠以正向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時,其心理品質的水平就會得到提升,就能做到以積極的態(tài)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品質主要包括樂觀向上、堅韌不拔,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同理心等。具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教師應當重點挖掘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從正向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yǎng),避免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個人存在的問題和阻力方面,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實現(xiàn)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目標。
3.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品質
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品質,主要是指從大學生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及提升大學生心理品質這兩個方面入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樣,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產(chǎn)生更好的效果。具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一方面要應用積極心理學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分析問題、看待問題。只有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持續(xù)性和針對性的效果。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更應以積極正向引導為主要動力,并做到持續(xù)推進,以激發(fā)大學生在理論學習、實踐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主觀能動性[6]。
1.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明確教育方向
明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對于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非常關鍵。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其心理會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首先應當了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及相應階段存在的心理問題,然后根據(jù)其心理狀態(tài)分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部分學生由于外部環(huán)境影響或學習壓力較大,存在輕度的緊張或焦慮情緒,這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當定位在幫助學生消除不良情緒,提升學生對不良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而對于那些長期受到情緒困擾,或因家庭因素、人際交往因素而出現(xiàn)情緒波動較大情況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當定位在幫助學生找到被情緒困擾的根本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7]。必要時,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或專家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學生逐步解決情緒困擾問題。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則需要組建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對學生進行建檔,給予關注,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和疏導,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2.充分挖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豐富教育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
當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逐步形成后,其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視角和狀態(tài)就會得到優(yōu)化。這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有利于其現(xiàn)階段的成長,而且對促進其未來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在日常的理論課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充分挖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并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給予充分且及時的肯定。同時,還要不斷豐富課程教育內(nèi)容、優(yōu)化課程教學方法,以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帶給學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就是說,教師要更多地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具體而言,一要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結構,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一方面應做好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專項課程的內(nèi)容規(guī)劃,另一方面應在課程體系中融入人際交往、個人情緒調(diào)節(jié)等方面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掌握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方式和調(diào)節(jié)不良情緒的方法等。二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要將教師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yōu)閹熒涣骰?、共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模式。在這種充滿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以滲透性引導的方式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充分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還能通過交流互動加深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共同尋求辦法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當固定的教育模Nf5czfdnEa6QlUOUtRGCehBiBnhdgVxdrhfM3HuvbB0=式轉變?yōu)榕c教師共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時,學生的學習收獲感就會大大提升,就會更有興趣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而這正是積極心理學發(fā)揮教育作用,使學生心理狀態(tài)更加積極向上的有力詮釋。
3.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是突破課堂教學環(huán)境局限的有效手段。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突破客觀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實現(xiàn)師生之間隨時隨地的有效溝通,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同時,心理健康信息化教育平臺的建設,還能成為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渠道。搭建心理健康信息化教育平臺時,教師應把握以下幾方面要點,以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育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絡課程,融入包括積極心理學在內(nèi)的豐富的理論知識,以及對學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教育案例等。二是建立專門的師生溝通渠道,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線與教師進行一對一交流的機會??梢岳迷诰€平臺設置匿名提問、互動的功能,保證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及時全面地向教師進行反饋,以及教師能夠及時看到并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所在,進而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和疏導,逐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匿名在線溝通的方式,既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又能為學生提供與教師有效交流、疏解心理壓力的空間。三是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并做好宣傳推廣。高校可以借助在線網(wǎng)絡資源,利用短視頻平臺和網(wǎng)絡直播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或直播活動,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設置活動主題時,要注重主題的靈活性和細致性,保證活動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能夠幫助學生真正意義上解決心理問題[8]。
4.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客觀評估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要想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要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評價體系除了要評價教師的教育任務外,還應參照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各項指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進行客觀評估。一方面,要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效果上。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參與實踐活動的效果、實際心理問題的解決情況等角度進行評價。對于部分實際心理問題解決情況的評價,由于涉及學生的個人隱私,因此開展教學評價時應當最大化地保護學生的隱私。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客觀評估后,教師能夠總結工作中的成績、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后續(xù)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綜上所述,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應用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簡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流程、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tǒng)性等作用,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樹立明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并著力搭建信息化教育平臺,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品質的引導下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成長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嬌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9):85-87.
[2]邊藝.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14):49-51.
[3]奚晶晶,周祎,江琳琳,萬宇輝,張詩晨.手機使用依賴和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交互作用與大學生抑郁癥狀的關聯(lián)[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6):105-110.
[4]姜露,唐清華,涂斯婧.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實現(xiàn)[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3,44(12):1921.
[5]張嬋.正念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幸福感的效應:接受性與有效性的實證證據(jù)[J].西部學刊,2023(24):100-103.
[6]高群,智曉東.高校朋輩心理助人工作質量提升探微———基于管理有效性視角[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06): 61-65.
[7]胡慶芳.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探析[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3(04):47-51.
[8]趙郝銳.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3,42(12):43-45.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afeguard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Mingchuan, Liu Pengyang*
(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has a very important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should use positive psych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trive 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hieving good educational resul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tudent-centered, cultivating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lear educational goals, continuously enrich educational content,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build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platforms, and construct a sound evaluation system to safeguard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new era talents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for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educational objectives;educationalcont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platform;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