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要把法治素養(yǎng)教育貫穿其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法治意識以及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觀念。在實踐中,高??梢哉n堂教學為載體強化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增強大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并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法治素養(yǎng)教育方式,同時積極優(yōu)化思政課程體系,加強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使其學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素養(yǎng);課堂;校園文化;網絡文化;實踐;新媒體;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6-0125-04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視法治素養(yǎng)教育,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和法治實踐能力,使大學生的守法行為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1.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yǎng)。但少數大學生卻存在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逃票逃費、違規(guī)使用手機等缺乏誠信的行為。為此,高校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養(yǎng)教育作用,可以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用觀念,增強誠信意識。
2.有利于培育大學生的民主法治意識
民主法治意識是公民個人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對相關法律規(guī)則、法律原則的正確認知和認同,是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生活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為此,高校通過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可使大學生自覺學習法律知識,并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民主法治意識、權利救濟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等民主法治精神,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工作。這既是大學生民主法治意識的體現,也是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3.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教育,提升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yǎng),是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場所,要積極對大學生開展法治素養(yǎng)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逐步提高法治素養(yǎng)。在實踐中,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養(yǎng)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使其形成法治思維,提高法治素養(yǎng)[1]。
4.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落實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治素養(yǎng)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谌嬉婪ㄖ螄闹卮髴?zhàn)略布局,高校充分發(fā)揮人才培養(yǎng)主陣地作用,緊跟國家法治建設步伐,根據當前社會對人才的法治素養(yǎng)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法治素養(yǎng)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使其成長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以此高效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部分大學生法治意識淡薄
當前,部分高校只關注大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學習成績,忽略法治素養(yǎng)教育,且在法治素養(yǎng)教育中以灌輸的方式為主,形式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導致大學生對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接受度較低。另外,大學生的思維相對活躍,但其存在社會閱歷淺,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癥狀混合交織等情況,未認識到法律、制度對個人生活、成長以及社會發(fā)展的意義。
2.法治素養(yǎng)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法治素養(yǎng)教育方面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情況,即未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來監(jiān)督和規(guī)范法治素養(yǎng)教育[2]。一是部分高校對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視度不夠,沒有將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二是在開展法治素養(yǎng)教育時,部分高校未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機制和制度。三是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
3.法治素養(yǎng)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養(yǎng)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的整合不充分上。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雖然有法治相關課程,但這些課程多以理論知識為主,缺少課外知識的補充和實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未形成有效協(xié)同機制。不同學科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有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這種分散的教育模式必然會影響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效果。
4.教學形式單一,實踐教學缺乏
近年來,高校一直在推進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但部分高校對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研究力度仍然不夠,在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設置上缺乏系統(tǒng)性、整體性和規(guī)范性,教育形式也相對單一,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例如,部分高校的法治素養(yǎng)教育以課堂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導致大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學習興趣不濃。
1.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大學生的法治意識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教學實踐中,高校要把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并貫穿教學全過程。在課程設置上,除專門的法治課程外,高校還可引導其他專業(yè)課教師,根據課程各自特點,將法治理念、法治知識融入其中,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在法治素養(yǎng)教育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方面,高校應努力實現“兩個相長”。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傳授法律知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另一方面,通過法治實踐活動,深化大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種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還能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3]。另外,高校要加強與社會的聯(lián)系,邀請法律界人士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以生動的法治講座,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法治環(huán)境,樹立法治意識。
2.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法治素養(yǎng)教育方面,高校應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一是強化校園法治文化氛圍營造??蓪⒎ㄖ卫砟钊谌雽W校的各項活動中,如利用社團組織開展法治講座、法律知識競賽等,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法治教育。二是組織法治主題活動。例如,可組織學生觀看優(yōu)秀法治電影或參觀法院、檢察機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了解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可開展普法講座、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可組織學生參加“法律援助進校園”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對社會的重要作用[4]。
(2)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數字化時代,網絡文化對青年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高校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提升其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網絡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這就需要高校加強網絡信息監(jiān)管,過濾掉不良信息,讓網絡成為傳播正能量、傳遞真善美的重要渠道,確保大學生在純凈的網絡空間學習、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基石,也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利器。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不僅有助于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還能使其樹立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樣,大學生就會融入基于網絡文化建設而形成的良好校園法治環(huán)境中,逐步提高法治素養(yǎng)。
3.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增強大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1)將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法律不僅是理論知識,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不僅可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還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5]。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提高法治實踐能力的有效路徑。高??赏ㄟ^案例分析、模擬法庭、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素養(yǎng),或將法治素養(yǎng)教育融入校外主題實踐活動中,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法律的威嚴和力量,深化對法律條文的理解,提升法律知識運用能力。以“模擬法庭”活動為例,高??梢龑Т髮W生扮演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角色,使其在模擬真實法庭的審判過程中,了解法庭審判的程序和規(guī)則,深入理解法律條文的具體應用。另外,模擬法庭活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辯論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以此為大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除了模擬法庭,高校還可創(chuàng)設模擬勞動合同簽訂、勞動爭議解決等教學情境,讓學生了解勞動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學會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6]。
(2)加強實踐教育建設,拓展大學生的法治實踐途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實踐教學中,高校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用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法寶,把法治素養(yǎng)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育和創(chuàng)業(yè)實踐相結合,采取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如在專業(yè)學習中開展法律實習、到法院旁聽案件審理、到模擬法庭觀摩庭審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高校要積極探索更多符合大學生特點的法治實踐途徑和形式,如開展法律服務進社區(qū)、“法治之星”評選等活動,讓大學生在參與中增強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例如,高??砷_設“法律診所”“模擬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等實踐教育平臺,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組織大學生走出校園,到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律師事務所等開展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中接受鍛煉,不斷提高法治意識。
4.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法治素養(yǎng)教育方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信息化背景下,新媒體技術,如微博、微信、QQ等已逐步成為高校師生溝通交流和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而運用新媒體技術革新高校法治素養(yǎng)教育方式,不僅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途徑。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高校法治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高校可迅速且精準地傳播最新的法治信息,使大學生第一時間掌握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最新動態(tài)。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還可引導其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法治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網絡平臺,高??山M織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如線上法治講座、法律知識競賽等,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還能提升其團隊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7]。
5.優(yōu)化思政課程體系,突出法治教育內容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將法治素養(yǎng)教育納入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是貫徹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是培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路徑。因此,高校要積極優(yōu)化思政課程體系,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主陣地,充分發(fā)揮其主渠道作用,積極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大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義,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法治意識,提升法治素養(yǎng)。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將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校作為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內容。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依法治校則是實現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可重點講解依法治國的原則和實踐,以及依法治校的具體要求和做法,使大學生了解法治的基本要求和原則,并自覺地將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將憲法作為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重點內容。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教師可通過講授憲法知識、解讀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大學生掌握憲法的基本原則、憲法規(guī)范和憲法實施的基本要求,以增強憲法意識。第四,高??赏ㄟ^開設專門課程向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這些課程可包括法律基礎、法律實務、案例分析等,以幫助大學生系統(tǒng)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實踐能力[8]。
6.打造專業(yè)教師隊伍,提高法治教學能力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其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能力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正確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形成。因此,高校應把提高教師的法治素養(yǎng)作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其作為一項戰(zhàn)略性、基礎性工程來抓。第一,高校應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法律知識是法治素養(yǎng)的基礎,只有掌握扎實的法律知識,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準確傳達法治精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為此,高??赏ㄟ^舉辦專題講座、邀請法學專家授課等形式,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供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學習內容。第二,高校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專業(yè)能力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關鍵,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其除了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赏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研討、交流等活動,豐富其教學技巧,提升其研究水平。第三,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價與激勵機制,通過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法治素養(yǎng)進行客觀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獎懲,以激發(fā)教師提升自身法治素養(yǎng)的內在動力。第四,高校要為教師提供必要的職業(yè)發(fā)展支持和保障,如晉升機會、福利待遇等,以穩(wěn)定教師隊伍,吸引更多優(yōu)秀人才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以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法治素養(yǎng)教育效果。
總之,法治素養(yǎng)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程在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主渠道作用,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作用,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努力探索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素養(yǎng)教育的優(yōu)化路徑,以強化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其成.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素養(yǎng)教育[J].法制與社會,2020(01):180-181.
[2]蔡娬.“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法治素養(yǎng)隱性教育的多維進路探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3):126-133.
[3]龐琳,陳思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路徑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23,33(01):41-43.
[4]周偉.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 2023(05):31-34.
[5]李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教育實踐教學路徑探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08):113-115.
[6]劉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律素養(yǎng)教育實效性分析———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22(01): 76-78+86.
[7]孫慶玲,劉佩,李陽.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高校法治教育路徑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28):179-181.
[8]吳文嬪.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7):119-122.
Exploration of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iao Qi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ongzhou 425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legal awareness and a legal concept of handling affairs and safeguarding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n practice, universities can use classroom teaching as a carrier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us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s a platform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thinking, us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practice ability, and fully utilize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innovate legal literacy education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actively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teams,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so that they can learn to strictly exercise their rights and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gal literacy; classroom; campus culture; Internet culture; practice; new media;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