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的寫作任務(wù)是“敘事要引人入勝”,這讓我想起初學(xué)寫小說時的自己,每每執(zhí)筆,都會被該如何切入、該如何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等問題困擾。后來,我知道這是小說的敘述視角問題。
電影中,我們跟隨著鏡頭進(jìn)入主人公的世界。那么,我們?nèi)绾巫哌M(jìn)小說、進(jìn)入故事呢?“講故事”這個行為,我們稱之為“敘述動作”。敘述動作包括“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即敘述者和傾聽者。敘述者有時候臺前說書,有時候冷眼旁觀,有時候親歷親見。
法國文學(xué)理論家茨維坦·托多洛夫說:“構(gòu)成故事環(huán)境的各種事實從來不是‘以它們自身’出現(xiàn),而總是根據(jù)某種眼光、某個觀察點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所以,我們在文本細(xì)讀(敘述內(nèi)容)之后要進(jìn)入小說的敘述話語層次,其中,“視角”就是我們首先要關(guān)注的問題。作者隱藏在文本背后,利用敘述者的眼睛,將全貌切割成敘述者視角下限知的扇面。
限知視角和懸念搭配使用的情況非常常見,如美國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寫道:“波洛先生坐在車廂的一角,眉頭緊鎖。所有的線索似乎都指向了一個方向,但似乎又都缺乏確鑿的證據(jù)。那個神秘的乘客,那封未署名的信,還有車廂里每個人的奇怪舉止……一切都像是精心設(shè)計的謎局?!庇捎诓宓囊暯怯邢蓿x者只能跟隨著他的調(diào)查和推理,逐步了解案件的線索和細(xì)節(jié)。這種限知視角的運用,使得故事充滿了懸念和神秘感。讀者與波洛一同面對錯綜復(fù)雜的線索,不斷猜測兇手的身份和動機(jī),而真相卻始終隱藏在迷霧之中。這種情節(jié)設(shè)置使得懸念不斷升級,讀者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中期待著最終的真相揭曉。
全知視角賦予了敘述者無限的權(quán)力和知識,使其能夠不受限制地觀察、描述和解釋故事中的一切。這使得敘述者能夠自由穿梭于不同的人物、事件和時空之間,全面而深入地展示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為讀者提供豐富的信息,有助于保持?jǐn)⑹龅目陀^性和全面性。同時,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真相,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但它可能會降低文本的真實度和可信度,過于全面的敘述可能會讓讀者覺得不真實或過于夸張。因此,在運用全知視角時,作者需要巧妙地平衡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實性,以保持故事的吸引力和可信度。比如在《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中,基本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說書人視角,敘述者可以隨意進(jìn)入任何一個人物的心靈深處挖掘隱私,捕捉心聲;可以講述不同時空、不同人物、不同線索發(fā)生的故事,敘事自由且靈活。
我們常常運用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相交織的方式來敘述故事。比如在《邊城》中,沈從文通過設(shè)置全知視角對邊城茶峒的外部環(huán)境進(jìn)行了詳盡的描述,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自然風(fēng)光和人文氣息。然而,在描述翠翠這一角色時,作者又巧妙地切換到了限知視角。通過故事中人物的眼睛來看故事,通過爺爺眼中的翠翠,讀者得以窺見她的純真與美麗,同時也感受到爺爺對她的深深擔(dān)憂?!都t樓夢》中的“林黛玉進(jìn)賈府”情節(jié),作者大體上通過全知視角詳細(xì)描述了賈府的建筑結(jié)構(gòu)、房屋擺設(shè)及府內(nèi)眾人的態(tài)度,使讀者對賈府的整體氛圍有了清晰的認(rèn)識。這種視角讓讀者能夠全面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關(guān)系。然而,隨著故事的深入,作者開始利用限知視角特別是林黛玉的限知視角帶領(lǐng)大家看寧榮二府。林黛玉作為初來乍到的新人,對賈府的一切充滿了好奇與不安。她的視角讓讀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她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體驗,比如她對賈府的陌生感、對賈寶玉等人物的初步印象、對賈府新環(huán)境的處處小心及她對自己新生活的期待與擔(dān)憂。運用限知視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實可信,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林黛玉的情感變化。魯迅在《祝福》中就使用了限知視角即“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同時靈活調(diào)度其他人物的限知視角(見證者視角)來補足“我”不在場的敘事時空。作者搭配使用知識青年“我”的第一人稱,使得祥林嫂的一生得以在破碎的敘述中完整呈現(xiàn)。故事中的角色既是參與者又是見證者,故事中的“我”更是同時擁有“歸鄉(xiāng)人”“敘述者”“參與者”“旁觀者”“啟蒙者”“被審視者”的多重身份。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如果說情感是故事的內(nèi)核,那么視角就是“窺見室家之好”的鑰匙。如何平衡角色所知、讀者所知、作者所知?如何運用視角于適當(dāng)?shù)臅r機(jī)釋放小說中的有效信息?如何游刃有余地將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交織在一起運用?如何在敘述中將顯揚與隱抑、克制與熱烈融于無跡?這都需要我們從一開始就想清楚以什么視角來切入故事。這關(guān)乎故事的生長性,關(guān)乎敘事的動力,也關(guān)乎懸念的鋪設(shè)和展開。我們選取的視角應(yīng)該服務(wù)于我們要講述的故事,讓故事具有更加強(qiáng)大的內(nèi)核,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者深思,沖突的設(shè)置也應(yīng)更加強(qiáng)烈且自然。
學(xué)生作品
夜奔
文 /杭州高級中學(xué)錢塘學(xué)校 任長航
他之前有大把時間可以干事情,聽人唱唱白戲,可現(xiàn)在沒了這空閑:他站在那個老頭跟前,只覺得腦子發(fā)悶——就在剛才,一個半癱的老頭把門敲開,讓他把自己投到江里去。
他皺眉頭想,這大半夜的,連月亮都煩心,這老頭多半有毛病。那老頭不說話,他又不好多嘴,呆立了許久,才聽見一陣沙嗓子聲音:
“先走吧?!?/p>
他撓了撓頭,推著老人往前,不知哪里收音機(jī)不好,一直卡殼,把堂堂“豹子頭”的悔恨蕩起七彎八繞,出不去下句。
他走一會兒就開始抖擻,看著老頭不免懊惱。這老頭人已經(jīng)老得發(fā)皺,只有頭頸還算能用,但身上穿得精致,而自己只穿破大衣。他又死活看不懂這老頭在想啥,滿身怨氣的,又想起他那古怪的請求,只覺得好笑。這日子過得太舒坦,腦子就要出問題。就好比自己那婆娘,當(dāng)時嫁過來還好,可過了幾年就每晚指著他額頭罵他孱頭,不就是要過好日子嗎?他可明白,就坐在板凳上,手里一邊拿著收音機(jī),一手拿著煙抽起來,嘿,就不理她。
但自己也真窮,這件破大衣,還是婆娘第一次來的時候送的。他穿著去做工,修鞋都哼著曲兒,要顯擺。可馬上就不一樣,這里鞋跟敲死累死,銅鈿交不夠一月水電費。有一陣工夫,客人來得少,他和婆娘都沒得用水。兩個人只得一身膩得歪著,實在受不了就跑隔壁借浴室去。
老人忽地抬起頭來,他嚇了一跳。循著那視線看去,天上有一個大盤月亮。
“我之前有段日子,很愛看月亮,那時我還能走?!崩项^咕嘰著。他拐了條道,那月亮就看不見了。老頭也就低頭了。
“日子不好過啊。”
“是啊,這日子不好過了?!彼钌显?,自己都覺得好笑,“我那修鞋的鋪子開了老半年了,來的人少多了?!?/p>
“你也不容易啊,自己做生意。”老人應(yīng)著,手腕上閃過翠綠的色來。
早些年,他也特別想買個鐲子來送給婆娘。兩個人也就兩個便宜戒指,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亂花的錢。但這幾年生意太差了,幾個同行只得多去外頭賺零碎,左來右往整日沒個安寧。這幾年難得舒坦些——那婆娘帶著孩子走了,自己也終于可以多買幾張碟子胡聽,抽起煙來也沒人管,腦門里自然早忘了翡翠這玩意兒。
“您這大晚上的,去江邊……江邊能干嗎呢?”他推著老頭的輪椅,又進(jìn)了一條道。那老頭唔了聲,半天回過去一段話:
“你這年紀(jì),該有孩子了吧?”
“有一個,跟他媽去了蘇南,現(xiàn)在該有五六歲的樣子了?!?/p>
“我那外孫今年也五六歲了,他媽現(xiàn)在忙得緊,又要照顧我,又要給他找上學(xué)的地兒?!崩项^嘆了口氣,說著。
“那也忙咯?!?/p>
他聽著老人的話,卻始終想不通這人哪來的怨氣——有個外孫,還有個女兒。
“你這一個人過日子的,還好過吧?!崩项^問。
他思考著,下個月水電費、商鋪費,光想想就頭疼,也就笑笑不說。
“能自己走路好啊,我那醫(yī)生跟我說再過個兩年,我估計連輪椅都不能坐了?!?/p>
“那還有錢啊,這日子咋能說完了呢?”
“哪來的錢啊,就只是充臉了?!崩项^搖了搖頭。他聽著,覺得不是個味道,也懶得管。到了江邊,老頭一言不發(fā),手搭圍欄。玉鐲子的碧色在月亮下面黏稠地流動。一只玉鐲子,他想,他可以再要個婆娘,他可以多胡玩?zhèn)€把月??啥溥吷蠀s又是水流在折騰,自己婆娘以前就是江上戲班子的頂梁柱,從小兩人見著就對眼了,還說要什么英雄美人永生相隨,那時候得多勇敢,這么小小個鐲子,能壓得死自己?他恍惚著,卻看見老人身體一放松,往江中飄去,那玉手鐲在邊上明晃晃的,跌破了點皮。他只覺得心里熬著:可不得出人命??!可他又想逃,拿著寶貝,找如意生活去。遠(yuǎn)遠(yuǎn)地,似乎有幾個娃娃在叫著往這里來。他剎住腳,他回過身,他一躍而下。江水白得那么賣力,好像漫天的大雪,他抓住老人的衣領(lǐng),耳朵只有恍惚聲音:
“一宵兒奔走荒郊,殘性命掙出一條。”
他奔出那逶迤的雪浪,帶著老人,在岸上大口地呼吸。
指導(dǎo)老師點評
“一個半癱的老頭把門敲開,讓他把自己投到江里去?!?這一突如其來的情節(jié)設(shè)置立即引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心,想要探究老頭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主人公會如何應(yīng)對這一請求。主人公的視角貫穿全文,這種敘事視角使得讀者能夠直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情緒變化及他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通過主人公的眼睛,讀者能夠深入了解他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他的孤獨、掙扎和對生活的無奈。這一視角可以讓我們深入角色的內(nèi)心,看見他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迷茫。作者在克制的敘述中完成了對主人公和老人的雙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