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弗雷德里克·萊頓,一個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藝術家。1830年,我出生在英國的約克郡,小時候曾跟隨父母去羅馬學習藝術,29歲定居倫敦。我擅長繪畫和雕塑,48歲時成為英國頂尖藝術學府——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維多利亞女王還親自授予我男爵爵位呢!我可是英國當時唯一一名以畫家身份受封貴族的藝術家。
看,這是我在倫敦的家,也是我平時創(chuàng)作時的工作室。這座“私人藝術宮殿”,是我的建筑師朋友、英國皇家建筑學會會長喬治·艾奇遜和我一起打造的。這也是艾奇遜先生第一次修建私人住宅。曾經(jīng)有很多藝術家朋友來我這里串門、聊天兒,交流創(chuàng)作靈感。也歡迎你們來做客,來看看我生活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對了,現(xiàn)在人們叫它萊頓故居博物館。
我的家是一棟兩層的紅磚房,外加一個后花園。整體裝修風格是當時最流行的維多利亞風,用煩瑣的線條、精細的雕刻和多種材質(zhì)進行混搭,以深色調(diào)與金色、褐色等色彩,營造出華麗而典雅的氛圍。
比如,我的餐廳就選擇了當時最時尚的深紅色壁紙,櫥柜和墻上懸掛的瓷盤主要是土耳其伊茲尼克瓷器,以卷草紋和郁金香圖案而聞名。這些瓷器看起來有點兒像中國的青花瓷,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后,阿拉伯人在唐三彩的基礎上改造出了伊斯蘭釉陶和敘利亞三彩等品類;土耳其人則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制作出伊茲尼克瓷器。而中國青花瓷的藍色顏料蘇麻離青,就來自波斯,也就是現(xiàn)在的伊拉克和伊朗。
餐廳外樓梯間的裝飾則混搭了世界各地的風格。樓梯把手是柔和的巧克力棕色,墻上貼著阿拉伯瓷磚,走廊一側(cè)是古希臘科林斯柱式的柱子,毛茛(gen)葉層疊交錯環(huán)繞著卷須花蕾夾雜其間,像一個花籃被置于圓柱頂端。
在我生活的年代,國際交通越來越便利,讓我得以去北非和中東旅行,尤其是土耳其、埃及和敘利亞。我經(jīng)常會帶回來一些當?shù)氐拇纱u、花瓶之類的物品裝飾我的家,讓我家中的阿拉伯廳充滿異國情調(diào)。你肯定想不到,我家墻上的瓷磚大多是從敘利亞大馬士革帶回來的十六、十七世紀的古董呢。
你知道嗎?墻上這種有著層疊交錯、變換循環(huán)的圖案的裝飾性瓷磚叫吉里赫,波斯語是打結的意思,有學者認為這個發(fā)音和圖案風格都受到了中國結的影響。吉里赫的圖案大致可分為自然植物和抽象幾何兩類,透出一種秩序、和諧與均衡的美感。
作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我始終保持著創(chuàng)作的熱情。每年春天我都會向?qū)W院提交最新作品。不過,冬天創(chuàng)作真的很艱難,倫敦的冬天不僅寒冷,而且光照時間很短,陰雨霧霾天很多。于是我就在房屋二層的拐角處增加了玻璃畫室,也是陽光溫室。其中兩面墻和屋頂都裝上了玻璃,以便更好地利用日光。南側(cè)的實心墻將房間與街道隔開,以保持安靜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房間還配有自己的供暖系統(tǒng),我的繪畫材料和道具也儲存在這里。看著后花園的自然風光,我也能更舒適地進行繪畫和雕塑創(chuàng)作。
人生總是充滿著戲劇性。
1896年,我在受封爵位后的第二天就撒手人寰。此后我的大部分藏品都被佳士得拍賣行進行了拍賣。幸運的是,這座房子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后來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展覽中我的700多幅畫作,都是我兩個姐姐和鄰居幫忙“贖”回來的。1927年,這座房子的所有權被轉(zhuǎn)移到倫敦的肯辛頓一切爾西區(qū)議會至今。
近些年,博物館根據(jù)我的相關歷史記錄和照片重新裝飾了房屋,把整套房子復原成了我生活時的模樣。所以我才能有機會向大家展示我的日常生活,大家也能由此一窺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風尚。
生活在21世紀的你們喜歡我家維多利亞式風格的裝修嗎?希望大家都有機會,或通過書籍,或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領略世界各地不一樣的小眾博物館的風采!